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其他 > 怒江概况:民族状况

怒江概况:民族状况

怒江风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发布于2007-06-23 15:18:20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其他

                            怒江概况:民族状况

   怒江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体,有怒、独龙、白、汉、普米、景颇、藏等22个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自治州,称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92.2%,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235927人,占总人口的51.09%;怒族25937人,占5.6%;独龙族5302人,占1.17%;普米族13301人,占2.9%,怒族和独龙族是怒江独有民族。

      怒江的傈僳族被誉为“唱诗(歌)的民族”、“追赶太阳的民族”。在远古时代属氐羌部落,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唐樊绰《蛮书》称“栗粟两姓蛮”,是史册第一次出现的傈僳族族称。十五世纪以后,丽江木土司与西藏统治集团之间,为争夺今滇西北中甸、巨甸、维西、德钦、宁蒗等地的统治权,进行了长期战争。沦为木土司农奴的傈僳族人民,不堪兵丁和劳役之苦,在氏族首领括木必的率领下,于1548—1549年离开金沙江进入兰坪,其中一部分落籍于澜沧江两岸,一部分翻越碧罗雪山进入了怒江。19世纪以来,傈僳族又进行了几次由东到西的大迁徒,一次是1803年维西傈僳族恒乍绷起义被清朝镇压后的大迁徙;一次是1821年永北傈僳族起义被镇压后的大迁徙;一次是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贵、谷老四起义被镇压后的大迁徙。这些起义失败后的大迁徒中,傈僳族继最先迁入怒江的荞氏族之后,又有鼠、虎、猴、熊、雀、蛇、羊、蜂、鸡、鱼、菜、竹、麻、木、犁、霜、火等17个氏族的部分成员,先后进入怒江,逐渐发展成为怒江地区人口众多,分布最广的民族。
        怒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的土著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被称之为“达比亚”的子孙。怒族自称“怒苏”(原碧江县)、“阿怒”(福贡县)、“阿龙”(贡山县)、“若柔”(兰坪县),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民族。据2000年统计,全州怒族人口有2597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
       独龙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2000年独龙族总人口有5700人。其中分布在我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就有5460人,占其人口总数的95.79%,其余200多人,分布于与贡山接壤的云南省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等地。独龙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据历史学家考察,它发源于怒江,是怒江地区的土著民族(也有发源于祖国内地的传说)。历史上称独龙族为“俅 ”、“俅扒”、“洛”、“曲洛”等,自称为“独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独龙族。
       普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西北青藏高原的古羌人,至元初,随军南下进入滇西北,成为云南境内较早的普米族先民。明清以后,又有普米族陆续迁入,逐步发展为有别于四川西番人的单一民族。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或“普美米”,普米语中“普”为白,“米”为人,即白人之意。汉、白族称普米族为“西番”,彝族称为“窝米”,藏族称为“巴”,纳西族称为“博”,傈僳族为称为“流流帕”。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为普米族。2000年普米族总人口有3万多人,分布在滇西北的宁蒗、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中甸等县。其中兰坪县有14236人,为普米族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居住在兰坪境内的普米族从元代开始,逐步从四川木里、盐源和滇西北永宁、丽江等地迁来,散居于兰坪各地,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普米氏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