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其他 > 混在丽江

混在丽江

云南丽江云杉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07-06-11 20:18:09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其他
美国诗人庞德在他著名的《比萨诗章》中写下“雄踞丽江的是青翠映衬皓白的雪山,洛克的世界为我们挽住多少记忆,云烟中依然飘摇丝丝的记忆……”“湍流的江水石鼓旁,秘藏着两件传世宝……”
他从未到过丽江,也许丽江曾经出现在他的梦中。而他诗篇中的关于丽江的意象完全得自探险家从遥远的东方带来的一点粗糙抽象的知识,帮助他复苏关于“荒”的记忆。
这个探险家就是诗中洛克,一个有着“美国地理学会赴中国云南探险队队长”头衔的美藉奥地利人。关于丽江及周边的资料、图片让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赚取到了丰厚的银子,支撑着他开始在新的领域中进行研究,这个领域就是在1923年的某一天吸引他进而一头栽进去的东巴文化。就是在这个领域中,他成了西方的“纳西学研究之父”。他在丽江白沙的雪嵩村一住二十七年,只到解放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的土地。而他直到最后在夏威夷的一张钢丝床上死去时,依然梦想着“躺在玉龙丽山的杜鹃花丛中死去”。
正是1923年至1935年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九篇关于中国西部的文章和随文章发表的大量照片,让更广大的西方人知道了丽江这个地方。而早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一个叫奥斯古丁斯的法国传教士将一本东巴经卷从云南邮回了巴黎,再之后几年,又有两个英国人将三本经书寄回了英国,而其中一本甚至是寄给了大英博物馆。
而白俄顾彼德在到达丽江以前,就自称是一个道教徒,一个入世的道教徒。而他到丽江的工作目的也决定他不可能象洛克一样离群索居,相反地必须融入到最基层的市民当中。他是国际工业合作社组织丽江办事处主任,在1941年到古城后,学会了象古城居民一样在小酒馆喝窨酒、在四方街看热闹、在得月楼听古乐,当然由于他的乐于和普通百姓交往、甚至给免费给他们药物的做法,使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丽江在他的手中,变成了当时云南的纺织中心。他的这些经历都记录在《被遗忘的王国》里,里面用大量的文字以及极大的热情记录了原住民并不取悦于外来者而取悦于自己的生活。是的,从他的书中可以看出,除了事业,他已经沉迷于大研古城(当时叫大研镇)的类似于欧洲中世纪小城镇气质。这很有点象今天沉在丽江古城深处的一些旅行者。
在洛克和顾彼德被迫离开丽江后,丽江和整个大陆一样,悄悄地关了大门,这一关,就是36年。直到1985年,丽江成为乙类开放城市。于是许多被以上三人勾起丽江欲望的国外背包客出现在这个边陲的小镇上,他们无所事事地闲逛,在河边写日记,或者在因了他们而出现的超级难吃的西餐馆吃他们的食品。他们是新一代到丽江的行者的创始人。他们拍照,记录,引领下一批的来者。
随后国内的经济形势也进一步好转,开始有人背着背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在1996年地震以前,丽江古城的街上头已经有许多的游人在行走。
1996年地震后,大批记者拥入,报道灾民生活的同时,号称发现了丽江。对于这个说法,许多的行者肯定会哂笑。但没有关系,反正从那以后,来丽江的人越来越多倒是真的。但详细比照一下游客增长图,我们就会发现,与地震没有太大的关系,与其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也没有大的关系,不过是正常增长罢了。
随着丽江名气的上升,褒扬她的文字汗牛充栋,而同时批评她的文字也连篇累牍。
但我以为,这些和行者的关系都不大,行者们需要的是自己的体会,体会自己的丽江。
我写的这点东西,也不指望能引导读者的情感,只是为您在踏上丽江旅途之前或之后,增加一些必要东西罢了。其实,不看也无所谓。
丽江自在您的心中,如此您的旅行就没有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