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其他 > 民间祭祀诸神简介

民间祭祀诸神简介

秦岭观华山旅游风景区 | 发布于2007-03-01 16:54:10 | 来源:民俗文化--神灵 | 常识分类:其他
民间祭祀诸神简介
土地神 民间俗称土地公、土地爷,其配偶则称土地婆、土地奶奶。其级别较低,故与人们最亲近。村村可见土地庙。土地爷是我国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邸之一。
旧时,家家户户也常供奉土地神。土地是地位极低的小神,只管理某一地面、某一地段,也作为村社的守护神。土地之神源于远古人民对土地的崇拜,最初取名为“社神”。“社”的本意为“禾土”——祭祀土地。古人曰: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祭社之举,古人认为是为了“神地”、“亲地”和“美报”。《礼记·郊特性》说:“社祭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
古人“神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看到土地广大无边,地力无穷,负载着万物,有了土地就有了农业,由乐农业就有了衣食,所以人们要感谢它;但有时大地又象在发怒,地震发生,房毁人亡,使人畏惧。二是大地生财为人所用,人们赖以生存。因而要“亲地”——崇敬地神,要“美报”——酬劳其功,进行献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一王朝出现了,抽象化的大地之神被尊为“后土皇地祗”,后土是与天帝相对应,总司土地的国家一级大神,由皇帝专祀,但在地方,乡里村社仍奉祀地区性的土地神。这时的土地神地位已大大下降,自然崇拜的色彩已渐渐消失,转而具有多种社会职能,人格化也日渐明显。
一般的土地庙都很小,庙中土地为泥塑或用石凿成为一穿袍带鸟帽之白发老翁,其旁老妇形象者为土地奶奶。
土地崇拜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似乎与朱元璋生在土地庙的传说有些关系。
旧时平定各村大多有土地庙。
玉皇大帝 是众神之王,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记载,玉皇大帝乃天届上光严净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之子,是三界十方之主,在算命创业中,很早就有一种说法:天下有“四霸天”,各把东、西、南、北四方,北霸天的教主,使无量祖师;东霸天的教主,是太上老君;西霸天的教主,是释迦佛主;南霸天的教主,是南海观音大士。这东西南北的中间教主,就是玉皇大帝。据史载,玉皇大帝在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它的出现可能就在唐末宋初时期,其原形为上古时的天帝,其生日被定为正月初九,道教又以腊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出巡日。旧时,平定建有不少玉皇庙,而以锁簧镇谷头村的玉皇庙最为有名,正月初九为其庙会。
城隍 古时,城隍为城池的保护神。过去,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无一例外皆建有城隍庙,平定也不例外。“城隍”之“城”已很明了,但是“隍”字又是何义?
“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易·泰》称“城复于隍。”《梁书·陆襄传》就记载陆襄曾率城中的百姓官吏一起修城隍(即护城壕)。,以备敌人攻城之事。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隍”。据说由《周礼》蜡祭八之一的“水庸”衍化而来。《陔余·丛考》卷三十五称:“水则隍也,庸则城也。”
故城隍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由最初的护城沟渠水庸神,而成为城市守护神——城隍神。足以出的城邑是由原是大聚落经过多年发展而来,故造城是为了保护城里人的安全,所以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挖了城壕、护城河。原始的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务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悍患则祀之”。城池与百姓生活有密切关系,有大功于民,当然得有个城神——城隍来护佑百姓。
最早载于史册的城隍庙,是三国是吴国赤乌二年(239年)修建的芜湖城隍庙。
佛教有阴间地狱之说,地狱为:“六道轮回”之一(六道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人们认为人死后要在阴间生活,阴间和阳间一样,是由阴间的阎王及各级官吏管理着。道教也利用佛教的阴间地狱之说。城隍影响日显,道教即将其纳入道神系统,以其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称他能应人所情,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以保谷丰民足。道教又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们作道场建醮“超度亡魂”时,要发文书“知照”城隍(称“城隍牒”)才能“拘解”亡魂到坛。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土地庙内,所以他对土地庙及城隍极为尊敬。他称帝后,曾下旨各城修建城隍庙,并封京城等城隍威望,职位一品;封各府、州、县城隍神为公、侯、佰,所有城隍均按级别制冕旒裳服。并通令各地重建城隍庙,规格要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完全一样。由此,地方各州县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城隍庙正殿一般正中为城隍爷,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
平定城隍庙位于下城西北面土岗上,紧靠北城墙根。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平定县国民党部破除迷信,首先将城隍庙、玉皇庙两处的泥胎,木偶像捣毁。
吕祖 即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在八仙中影响最大,传说故事最多。道教全真道奉其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元代封其为“纯阳孚佑帝君”。
传说,吕洞宾遇见钟离权,授他延命之术,金液大丹之功,还学会了火龙真人的六遁剑法。在民间传说中,吕洞宾集“剑仙”、“酒仙”、“诗仙”、“色仙”于一身,成了一位充满人情味的大仙,受到人们的喜爱。吕纯阳不仅在道教中地位很高,被奉为纯阳祖师,吕祖,也颇得帝王们的青睐,被封为纯阳帝君;而且,他在民间的影响极大,超过了其他七仙。他曾发大誓愿:“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也。”完全是一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男菩萨形象,可与佛门观世音相媲美。《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曾言:故佛道中惟观自在(观世音),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惟伏魔帝(关帝),此之圣愿力宏大,欲普渡之身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而关圣者,为人悍患御灾,灵迹尤著。
这也是全国各地遍布吕祖庙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建有吕祖庙,最著名的属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此宫在芮城西永乐镇上,传为吕洞宾出生地。平定就有吕祖庙一座,平定城关帝庙最后一重大殿就为吕祖庙,内供吕祖佛像。
关于吕洞宾的传说,最著名的有黄粱梦,云房十试吕洞宾,吕洞宾三戏牡丹,飞剑斩黄龙。
龙王 即民间传说中掌管水族的深,其生活在海底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人们常说的主要有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四海龙王,主管兴云降雨。此事在民间《哪吒闹海》和《西游记》中都有描述。信仰龙王始于原始农业和原始渔业,因当时科学和生产技术落后,若天旱则粮食绝收,大闹饥荒,若淫而连绵,狂风大作则洪水泛滥,水灾害民,为求五谷丰登,则祀龙王求雨,渔民为祈求平安,则祀龙王为尊神,其神仙为鹿角、蛇身、鱼鳞、鹰爪、马嘴、牛眼,属于组合图腾像。
其实,人们所见的画面上的“龙”是不存在的,它本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久而久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阶级社会里,被人格化,成为主宰人民命运的人间帝王,即所谓的“真龙天子”。而另一方面,则成为行云布雨之神,这大概为魏晋之后的事。
在地处内陆,十年九旱的平定,龙王便被尊为神,好多地方建有龙王庙,据不完全统计,平定龙王庙共有 座,其中,县城东大街中部的北冈上。明万历四年知州吴惟成修建了龙王庙,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由知州率下属祭祀于此。每逢干旱季节,人们有组织的成群结队去祈雨。即便村里没有龙王,也要区别地“偷”龙王神架来村供奉。
崔府君 即崔玉,字子玉,祁州古城人,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年),仁寿元年(601年) 举孝廉,仁寿二年(602年)拜太子府傅监.唐贞观元年(627年)应聘,转兵部员外郎.既而任长子县、卫县、滏县县令。后守璞州,兼河东道,率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崔玉一生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德政卓著。嗣后被奉为主幽冥之神,作了执掌生死薄的首席判官,列为东岳大帝之辅佐,并有昼理阳间,夜断阴府之说。世称崔府君唐玄宗在安禄山反叛时,因其托梦有功,被封为灵圣,护国侯,武宗会昌年间,被封为护国威胜公。宋真宗加封为护国西齐王。关于崔府君的传说,著名的有三个,其一,私改生死薄,为唐王添了二十年阳寿,此事《西游记》中有述;其二,泥马渡康王,《宋人轶事汇编》卷三载:康王作为人质被扣在金国,后被遣返。奔串疲劳,假寐于崔府君庙,梦神人曰:“金人追及,速区,以备马于门首。”康王跃马南驰。既渡河,马不复动,视之则泥马也。康王,即后来的南宋高宗赵构,是个只会逃命,议和的软骨头荒地。此事在《说岳全传》第二十回也有描述,即所谓“泥马度康王”,赵构南度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为崔府君立庙,赐额曰:“显卫”。元时,崔府君被封为齐圣广佑网。其三,则更有意思,《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崔判官则是一个霸占美妇的好色之徒,后被五鬼打了个一塌糊涂,演出了一场“五鬼闹判”的喜剧。
判官的典型形象为:戴一个软翅纱帽,穿一领内红圆领,束一宗犀角大袋,踏一双歪头皂靴,长椅联络腮胡须,瞪着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薄,右手拿生死笔。各地的东岳庙,阎王庙,城隍庙均有其塑像。
平定州城长乐桥以东路北(原平定一中校址)就有一座崔府君庙,又叫应公庙,始建于宋宣和年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关帝 即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俗称“关公”。关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解虞县)。据说他本来并不姓关,年轻时练就一身好武艺,身伟体壮,体力过人,相貌堂堂。因他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常招惹是非。父母怕他闯祸,就把他关在后院空房里。关羽实在憋急了,偷偷打开窗户跑了出去。半道上听到有人啼哭,一打听,原来是县令的小舅子强抢民女,民女的双亲在哭,关羽闻听大怒,提着宝剑,闯进县衙,杀了县令和他的小舅子,然后辗转逃到了潼关。关前挂着悬赏捉拿他的图像,关羽整整衣服,大胆地走上前去,守关的士兵盘问,他指着潼关回答:“我姓关……”,从此,以假乱真,改姓关了。
陈寿的《三国志》对关羽生平有详载:东汉末年,关羽亡命奔涿州,当时刘备在乡里招兵买马,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后世传为佳话,“桃园三结义”。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大败刘备,关羽被孚。曹操封其为偏将军,汉寿亭侯。怎奈其“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挂印封金,仍投奔刘备,被派镇守荆州。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 ,率众攻曹,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后孙权派将袭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兵败被杀。死后追谥为“壮缪侯”。当地人在其死处:湖北当阳玉泉山立祠祀之。
自魏到唐,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并不大。从宋以来,声威大振,青云直上。关羽庙这才在全国普遍建立起来。宋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宋徽宗封其为“义勇武安王”。元代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特别是元末著名长篇讲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产生,使得关羽名声大震,在民间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古今第一将”,正如湖北当阳关陵的对联云:“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振天尊关帝帝君。”甚至让陆秀夫、张世杰(二人为南宋末大臣,抗元兵败殉国),为其左右拯救,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护法神),清代顺治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翌赞宣德关圣大帝”。至此,关羽由一员武将而生为“王”,升为“帝”,以至“大帝”,完成了由人到神的极至。
由于帝王们的推崇,关羽的地位无比显赫,不但成为民间供奉的神民,而且成为国家祭祀的高级神祗,充当了皇家的保护神。佛、道二家也把他拉进教门,以壮声势。
据说佛教天台宗隋朝智凯大师在当阳玉泉山建精舍,古纳与请求受戒,寺成后,关羽为该寺伽蓝(护法),以后每寺争相效仿,将关羽列为本寺护法。尤其是道教,把关羽奉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编造种种“神迹”附会其前身为山泽中之老龙,以张其灵验,于是关羽成了儒、释、道共同尊崇的超级偶像。
到了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俨然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由于关帝被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法力,所以民间各行业,妇孺老幼,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再者,关帝是一位义气千秋,见义勇为的好汉,又是忠于君王的典型。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又成为江湖义气的楷模,所以民间效仿,帝王推崇,代代相传。关羽的庙就越来越多,专祀关羽的庙就有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武庙、圣帝庙、老爷庙、伏魔庙、伏魔俺,其他与别人合祀的还有双关帝庙(与岳飞合祀)、三义庙(合祀刘备、关羽、张飞)、王虎庙(合祀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七圣庙(关于与赵公明、土地爷、天仙圣母、二郎神、财神爷、火神爷),也有的是与龙王、药王、土地、财神、雷神、□□神合祀等。
气派最大,名声最响的是山西运城县解州西关的关帝庙,此苗占地面积30亩,中心建筑:春秋楼,宽7间,进深5间,高达30米,内有关羽彩塑坐像。庙内有一幅著名的对联:
三教尽归依,正直聪明,心似明悬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此联为秦桧后人,清朝乾隆时状元秦涧泉所做。
平定为一小县,境内关帝庙也有一座。
太上老君 是道教三大超级神之一,(其余两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老君),被奉为道教的鼻祖。然而,这位道教的祖师爷生前却不信什么鬼神,而是一位卓越的古代哲学家——老子。
老子,即老聃,又叫李耳。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据司马迁《史记》所记,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士。他曾当过周朝的守藏实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得以博览群书,学识过人。后见周朝衰败,即辞职不干,打算当个隐士。他西出河南函谷关时,守关的“门官儿”尹喜也是个道家,早闻李聃大名,就邀为上宾,请老聃写本书,给后人留点东西。于是李聃《五千言》而去,无影无踪。同时,《史记》还记述了孔子问老子门礼的情况,老聃年长于空子,孔子十分钦佩老聃的为人,而弟子们慨叹道:“我今天见了老   子,他大概是条神通广大的龙吧!”
司马迁所记的老子经历,有些是含混不清的。到西汉武帝时,已有关羽老聃的不同说法,《老子五千年》中神秘主义思想,也被道教所利用,老子被披上宗教外衣,成为道教开山祖师。
东汉末,张陵创立了早期到脚,为与佛教抗衡,抬高自己道教的身价,张陵选中了名气大,修养高的道家创始人作为祖师爷。见老聃辈份大,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代,加上,老子传记中的含糊说法,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和养生之道以及老子《道德经》中神秘成分,尤其是关于“道”的观点。都和宗教思想十分接近,道徒们利用和解释起来得心应手,所以道教选中老子作为教主。张陵创道教,依据《太平经》造出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老子)口授。后来,一些道书称张陵七岁时与一位仙人叫河上公,“授《道德真经》,捧归诵之,即通晓其义。”《列仙传》甚至说他七岁便通晓《道德经》。此时,张陵已被莘县、祖师爷老子更是神乎其神,完成了由人到神的改造。甚至老子的诞生被说得“玄而又玄”,经过数个八十一万亿、八十一万岁,“汽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入玄庙玉女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从左肋而生。生而白首,故号为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业,元气之祖宗,天气之根本也。”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所谓“太上”意为最高、最上。其形象在晋代葛洪《抱朴子·杂应篇》中有详细的描述,其著作《道德经》也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
老子的崇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为抬高门第,唐朝李家皇帝,找到了道教的大教主太上老君,与其攀亲叙上家谱。尊其为始祖,自称后代,所谓:“神仙之苗裔”。唐明皇李隆基更是道教狂,天宝十三年,上玄元天皇大帝尊君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同时下令,天下诸册普建玄元皇帝庙,并大量绘制玄元皇帝图象,分布天下。并亲自为《道德经》作主,颁布全国。
到了宋代,宋真宗加封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掀起了崇道的狂热。老子被早期道教奉为开山祖师,以后又有了“老君”、“太上老君”、“玄元皇帝”等名号,由于其大号称“太清太上老君”故主祀他的庙,殿规格高的称:太清宫、太清殿、老君殿,一般的则称:老君庙、老君堂等。
最有名的太清宫属老子家乡河南鹿邑县的太清宫,在福建泉州清源山下,有全国最大的宋代石刻老君造像。
由于《西游记》中老君炼仙丹的八卦炉出了大名,所以过去凡沾着用火炉的行业,都以李老君为祖师,如铁匠、补锅匠,砖瓦窑匠等。平定是煤的产地,煤窑众多,也把李老君当祖师,加以祭祀,每年农历腊月十八都要举行活动,进行祭祀。
平定的老君庙有一座。
五道神 何人也?据说汉本始三年,汉宣帝派五位将军,从长安分五道出发塞外,征伐匈奴的骚扰与内侵,匈奴闻风而逃,人们为感激过去五位将军的思德,虽立祠纪念。这五位将军分别是田广明、田顺、范朋友、赵充国、韩增。有的祀奉塑像五尊,有的则合五为一尊。五道神的任务是:“镇坐十字口,保佑一方人。”故五道庙多建于十字路口、村口和路边。
按道家的说法,五道将军传说为东岳大地手下的属神,自古以来,东岳大帝被视为冥司之王,泰山也被当成治鬼之府,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重要帮手——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他的地位比判官高,是阴间中的大神。在古典小说中有关五道事多有反映,如《通幽记》、唐变文《韩擒虎话本》、《醒世恒言》第十四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都有出线。(详见五道神传说)他似乎可代阎王决定世人寿限,所不同的事,五道将军颇富同情心,能成拳、帮助弱者,开释元辜,是个具有正义感的冥神。
还有一种说法,五道将军是盗神,并认为“五道”主义出自《庄子·□篇》:“盗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圣业;先入,勇也;后出,义也;智可否,智也;分均,仁也。”因为把五道将军说成是盗神,后又将其讹化为“五盗将军”,并一分为五,成为五个强盗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谓五道将军是南朝时宋废帝永光年间(公元464年)的五个盗寇,分别叫杜平、李思、任安、孙犁、耿彦正,后被大将张洪波所杀。死后五盗阴魂不散,又在本地作怪、偷盗。百姓恐于失盗,便祭告他们;“祭之者,皆呼为五盗将军也。”以五道为盗神,只是传说,信仰关不流传。
由于五道神掌管世人生死,多半村庄都建有五道庙,人死后都要去五道庙“捺魂”,其信仰人极多,庙宇广布,平定仅岔口乡的庙会就有四个是五道庙。
三官 民间有习惯上称三官大帝或三元大帝。所谓三官是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薇大帝,有赐福之能。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有赦罪的作用,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有解厄的作用;所以,三官大帝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又被称作三元大帝。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仪式。三官全掌人间福祸,鬼神迁移等事项。在道士们每天早晚课中有“三官宝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就是道教明确祭奠天、地、水三位大神的三个重要节日。
三官大帝因为最善于消灾赐福,所以在各地受到广大人民的信仰和爱戴。特别是“天官赐福”成为中国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喜庆传统。三个节日中,最重要的是祭地官的“中元节”,“中元节”还被广泛的称为“盂兰盆会”、“鬼节”、“月半节”等。
民间也有把尧、舜、禹作为三官的。平定城内大街长乐桥西就有三官庙、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锁簧镇的泉水头村也建有三官庙。
真武大帝 旧时,真武庙是最常见的庙宇之一,真武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广泛地享用人间香火,其影响非常大。考其来源,当是古人的星宿崇拜与动物崇拜。
真武本称“玄武”,为“四象”之一。“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我国古人的星宿早在殷代前后,就把春天黄昏时出生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鸟形,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为龟蛇形象。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就把它们一分为四,每七宿组成上述一组动物形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也分别配上了颜色,成为东方青龙、西方百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蛇)。从史料记载来看,我国四象最先产生,在创立四兽的同时,也创立了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与四象的关系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 、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百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轸
最初的二十八宿体系是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的。至于二十八宿与四象相配,当与古人动物崇拜有关。
四象之龙、虚、雀、龟、蛇,在原始动物崇拜中,都被视为灵物、神物,并成为一些部落的图腾,龙之图腾自不待言,虎是猛兽,古人认为能镇鬼避邪,朱雀即朱鸟商族即崇拜玄鸟图腾,将玄鸟看成是自己的始祖。
至于龟、蛇,也是古代有名的神灵。龟为“四灵”(龙、凤、麟、龟)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神龟知人情,知凶吉和充当神人之间媒介的迷信。龟之所以被神话而具有上述神性,在于他的身体很小,但生命力极强,这一点上《史记·策列传》记载一个小故事:“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古人可能根据龟长寿这一特点,而引申出其阅历长,见识多,有预知未来的灵性。
由于认为龟有灵性,故早在商代,即用龟甲为占具来占卜吉凶。有名的:“河图洛书”典故,也与龟有关。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立现,背负着“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着“洛书”,于是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了八卦,这就是《周易》的来源。甚至有古人命名帝位,官爵乃至货币发生过关系,在民间也有养龟的风气,被视为吉祥物。
古人对蛇的崇拜,也由来已久。
所以,北方玄武七宿其实并非酷似龟形,倒是古人将崇拜的动物形象联想附会而成。故玄武(真武)信仰是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与动物崇拜。
玄武是有由最初的星辰神,被改造为动物神,而最终又被改造为人格神。这也是一条重要的造神之路、斗姆、太白金星、南北斗、福禄寿、文昌帝君等,都是由这条道上走过来的。
到了宋代,出现了玄武的人格化图象,玄武的神像极富特色:绘其像为北方三神,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
这便是玄武帝的标准像。到了宋代,宋帝为避其圣祖名讳,改玄武为“真武”一直延用至今。真武神身古变得高贵,地位显赫,其原身龟、蛇只好屈尊其足下,成为手下的龟、蛇二将,除此之外真武两旁还常塑金童、玉女,俗谓周公与桃花女。
到了明清两代,真武的身份再一次被抬高,明成祖朱棣加封其为:“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清代的许多宫室皆供真武像,推而广之,全国各地皆建庙而祀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真武诞辰。
平定城神祗坛的东边原就建有玄武庙。
文昌帝君 本为星官名,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
,明间俗称“文曲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士人顶礼膜拜,说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详见文昌帝君的传说《寿阳名俗》p273
文昌帝君是掌管士人功名利禄的神仙,也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他上管天界的各种仙籍,中管人间的寿天祸福,下管十八层地狱的轮回,管辖范围极广。南宋道士假称文昌帝君的“天启”,作了《文长帝君阴陟文》,列举古代人士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劝说世人行善积德的劝善书。与《太上感应篇》、《关帝觉世真经》为三大劝善书。
在一些文昌祠中,在主神文昌帝君的两侧,常塑两位童子像。这两位侍童,即俗称“天聋”、“地哑”,在许多文昌帝君的画像中,也常出现这两位童子。《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一称:(梓潼真君)道差六阳,每出驾百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习命,贵贱所系,故用聋哑于侧,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不泄也。
原来,在掌管文人仕途命运的神明身旁,安排了两个聋哑人,为的是防止向凡人泄露秘密。
在平定州城天宁寺西,万历三十七年,建有文昌庙,内塑梓潼帝君像。
五岳神 是道教中最大的山神。东岳天齐大生仁元圣帝,西岳金天大利顺圣上帝,南岳司天大化召圣上帝,北岳安天大贞元圣上帝,中岳中天大宁崇圣上帝。
山神,是道教诸神的小神,与鬼怪诸神相当,原本地位并不高,甚至够不上的“仙”的边,但五岳的情形特殊,与诸方位神仙并列,地位等同。东岳指的是今山东省的泰山,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泰山又被称作五岳之长,也被尊称为岱宗。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是泰山的祭日。所谓泰山神,就是盘古五世孙金虹氏,被封为东岳帝君,伏羲神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掌管天仙元籍。到神农朝,赐天府都官为府君。到汉名帝封为泰山元帅,掌管人世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
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部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唐天元三十年加封为天齐王;宋真宗诏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后尊为东岳大帝。
魏晋元朝时,“泰山主冥”,以后,东岳大帝署理阴间的职能,逐渐被外来的佛教的地藏王、阎罗王所代替。
平定城里除五岳庙外,还建有泰山行祠等建筑。
虫蝗 是主管蝗虫的神仙,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敬香“虫蝗”的日子。
过去,在全国各地都有八蜡庙、虫王庙和刘猛将军庙,其实这三者是一码事,所祀为同一神,八蜡,本是周代每年农事完毕以后,在农历十二月举行的祭祀名称。《礼记·郊特性》载:“八蜡以祀四方,四方八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东汉郑玄注云:“四方,四方有祭也。其方谷木不熟,则不动于蜡焉,使民谨于用财。蜡有把者,先啬(即先农神农)一也,司啬(最初发明耕作的后稷)二也,农三也,□表□(指田间房舍小道)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即水沟)七也,昆虫八也。”八蜡之神也有不同的解说,以后民间将其附会为一种驱除虫害捍灾御患之神。有关虫王,刘猛将军初见虫王的传说。
中国是个农业国,古代要靠天吃饭,蝗虫只好乞灵于虫蝗神,驱蝗神刘猛将军等。并且,虫王爷还有自己的祖庙,就是在安徽阜阳的刘公庙。
在平定城建有八蜡庙,柏井也有虫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