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自驾常识 > 陴县文化遗产

陴县文化遗产

九寨沟山水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驻京办事处 | 发布于2007-02-18 19:22:46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自驾常识
     历史文化名镇--郫筒古镇
  郫筒古镇,秦汉以来即为郫县县治。它处于郫县中心位置,东距成都18公里,国道213线自东向西从其北缘通过。面积1.04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数十条小街小巷,是郫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郫筒"之名,历史悠久。《华阳风俗录》记载:郫县有郫池,池旁有竹,郫人刳其节,顾春酿于筒,闭以藕丝,包以焦耳,信宿馨达竹外,然后断之以献,俗称"郫筒酒"。为历代文人所称誉,杜甫有"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苏轼有"他年携手醉郫筒"等佳句。宋代赵忭的《成都古今记》又载:成都府西五十里曰郫,以竹筒盛美酒曰"郫筒"。郫筒镇由此而得名,且沿袭至今。
  郫筒镇境内有郫筒井、望丛祠、何武墓、张俞故里、司马光诞生地等名胜古迹,城北紧临古杜鹃城遗址,是一历史文化名镇。
郫县古建筑--唐昌文庙
  唐昌文庙,位于郫县唐昌镇中学内,现仅存大殿、泮池、泮桥。据史料载,文庙始建时间详,重建于晚清光绪二十八年。大殿五间24米,进深17米,通高18米。建筑面积408平方米,为郫县仅存的最大一处木结构古建筑。四周台阶高约1.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上施琉璃瓦,脊上有较繁复的堆雕等装饰。用材大,气势雄伟。
大殿前约10余米,为半月形泮池,周长98.25米。上有桥三座,砖石结构,顺对大殿成南北走向。三桥各长18.9米,中间的桥宽2.5米,两边桥宽2.2米,每桥券三拱,横跨在泮池中间,较为完整。
 郫县古陵墓
扬 雄 墓
  扬雄,字子云,为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其墓又称"子云坟",位于郫县城西20里今友爱镇境内,封土高出地面约6米,为全国名胜古迹之一,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明代四川按察史郭子章入郫凭吊子云先生,见其墓已荒芜,乡人随意放牧采樵,遂明令严禁樵牧,又于墓地遍植柏树,并立碑作记。
   清道光元年(1821年),知县黄初又命人在墓周围栽植柏树。解放后,墓地尚存古柏80余株,墓周有石栏、石柱、石碑。石柱上镌刻楹联:"文高西汉唯玄草;学继东山是法言"。文革期间,墓地古柏及石栏、石柱、石碑遭毁坏。1985年,扬雄墓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 武 墓
  何武墓,位于郫县一中校内。何武,字君公,西汉末郫县人,曾官至大司空。汉成帝时封汜乡候。其人存心仁厚,立朝正直。哀帝时为王莽所诬,遂自杀(公元3年)。初葬于洛阳北邙山,后来儿子何况将他归葬于家乡。何武墓为大型砖石墓,占地200平方米,墓高12米,周长251米。该墓早年被盗,现棺椁尚存,石人、石马及碑刻已毁,墓上古楠森森,苍翠古朴。据载:宋时,原何武故里化为田畦,何武墓毁坏不堪,唯有墓前二石柱尚能表明为汉之古迹。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请献公赵忭与知县赵睿修坟墓。清雍正年间县令刘乃大重修何公墓。墓侧的何公祠,为宋赵忭修建,清嘉庆年间改为"岷阳书院"。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岷阳书院改为官立"启蒙师范学堂",后一直为县属学校校址。
郫县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古城镇境内的古城村和指路村,面积30.4万平方米。1996年,遗址上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磨制石器和做工精细的陶器,并发现了一座距今三、四千年、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当时最大的房屋基址和大量的民居遗址。专家认为这是继四川广汉三星堆古城发现以来古蜀文化考古最大的收获,它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