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户外运动 > 庐山温泉历史典故

庐山温泉历史典故

庐山温泉旅游网 | 发布于2007-01-15 15:52:39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户外运动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仲春,白居易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了庐山山麓的陶渊明栗里故居和陶渊明墓,畅游了归去来馆、醉石等名胜,而后到紧邻栗里的“古灵汤院”,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温泉浴 ,一解“忧劳积虑”,顿感舒服、惬意,余意未尽,挥毫《题庐山山下汤泉》一诗: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穷。庐山温水因何事,流入金铺玉中。   庐山山脚下的温泉,古称“汤泉”,面对大汉阳峰,背靠黄龙山,原有天然泉眼4个,据《桑疏》记载:“温泉在胡廊庙南数里主簿山下,穴口为一丈许,沸泉涌如汤,冬夏常热”。1957年,有关方面将其疏通为7组泉眼,使日出水量扩大到500吨,并修筑了两个美观的大池,远远望去缕缕烟霁,随风浮动,宛若两朵情缠池水的白云。走到池边俯视,泉水清澈如镜,从泉眼中喷吐出串串小光,汩汩作声,真是“沸沸下 焉,如柴鼎之执火;温温焉,如蓝之生烟。”
“天工造斯物,起始于何年?”在温泉一带,流传着一段“渊明醉石,石醉渊明”的传说。在栗里清风溪畔,突立一快黝黑巨石,上有凹处,恰好可卧人一个,处凹北端略高,可充作枕头,旁边小坎上可放洒具和书箱。陶渊明十分醉心这块石头,每到必饮,每饮必醉,醉后吐出的酒水,热气腾腾,顺石而流入溪中,变成了“汤泉”。   传说不能代替科学。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理学家朱熹来到这里。他看到的是“客来争解带,万却付一流”的情景,对此他发出“谁燃丹黄焰, 此玉池水”的疑问。这个问题今天当然不难解答。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庐山地质志略》中说:“最大之横断层,则见于庐山西南端,由隘口以东向西北直引,经马头山之西南而没于平地,此断层长十四、五里有余,破裂也特猛烈。隘口以东有温泉沸出,盖即沿此裂隙而溢出泉水也。”这就是说,泉水在地层深处,吸收了地壳中的热,又沿着断层冒涌出地表,从而构成所谓“玉池水”。庐山温泉的温度最高达72度、最低为50度,平均也有63度,属于中温温泉。它与被誉为国际风湿病特效泉的法国“凡而德百”温泉、英国的“拜 斯”温泉、我国西安的“华清池”温泉,同属一个类型温泉,在地下经历了一个深长的循环的过程,现在的温泉水,为宋代大气降水。
  庐山温泉中所含化学成分较为复杂,阳离子以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最高,阴离子以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主,微具硫磺气味,属硫化氢泉。另外,泉水中还含有游离二氧化碳、少量的氟离子,以及一定数量的氡气,共计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   我国利用温泉沐浴和疗疾的历史源远流长,这和历代有志于此项研究的学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曾亲自考察了众多的温泉,庐山温泉也曾甸下了他跋涉的足迹和汗水,并将研究所得记录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庐山有温泉,方士往往教患癞、杨梅疮者,饮食入池久浴,汤汗出乃止,旬日自愈也。”他还就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葛亮病,用庐山温泉浴 、馀的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和饮食补养,其疗效将会更佳作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