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其他 > 陕西十大怪

陕西十大怪

西安金桥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商旅部 | 发布于2011-10-26 11:15:51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其他
一、陕西民俗
1、  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 
这种面也叫bian-gbiang(汉语字典上无此字,汉语拼音也无此字)面。这个字陕西人给它造了一个字(见图)还有一个顺口溜:“一点上了天,渭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朝上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削个钩搭挂衣裳,推个车车走四方。”
        
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收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拿到火上去烤,“锅盔”就这样发明了,算起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现在的锅盔,面要和的硬,放进少量的盐和五香粉,用木杠来压揉。然后置于直径2尺以上的平底锅中用麦草慢慢翻烙而成。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一月两月也不会变坏。锅盔要数乾县的最有名。
辣子是道菜 
    说道辣子,一般都以为湖南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作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儿八经的菜。“油泼辣子”以热油浇辣椒面制成,烧油时讲究要发出吱吱啦啦的声音,人称“睁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馍馍刚下笼,一劈两半,把这种辣子挖一大勺夹进去,三五个馍馍下肚,菜也免了,嘴一抹:“嫽(好)扎(极)咧!”一顿饭就此解决。
  
不做蹲起来
关中的男人们辛苦,很多活要蹲着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即使有凳子,也不去坐它,而是蹲上去。这就是外地人喊“怪”的“有凳不坐蹲起来”.
  
帕帕头上戴
陕北汉子头戴白羊肚毛巾、扎个“英雄结”的形象已不陌生,如果到关中农村,就会发现老年妇女头上都顶着一块白色手帕。实际上,它既可防尘、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对劳作的老年妇女来说,甚为方便。
房子半边盖  
    在关中农村,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谓一边盖?一般房子屋顶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很多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半。这种房子省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积小,省工。从风水上来讲,以这种形式组成的四合院雨水流向院内,正应了“风水不外流”的吉言。
姑娘不对外 
过去,因关中地区土地肥沃、衣丰食足,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家里老人也不让他们远嫁他乡。
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窑烧制的直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或黑瓷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或“海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要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间,村头、房前、树下,男人们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拉话,这就是有名的的“老碗会”。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出门参加“老碗会”,盛一次饭就够了 ,不用再回家盛,省了不少麻烦。
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碗”了,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那真是白来一趟。陕西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片肉,馍是坨坨馍,碗是能顶一只小盆的大老碗。
 吃泡馍,馍要自己掰成大小的碎粒,每粒上带馍皮最好。大海碗中一放,将肉、粉丝、木耳、黄花等配料加入待煮。先在炒瓢里加上牛羊骨头熬成的汤,旺火煮开,放进适量的调料,倒入馍粒配料,等煮到火候,出锅即成。根据每人的爱好,分为“干泡”(吃完无汤)、“水围城”(馍凸出于汤中间)、“口汤”(吃完碗内留汤一口)、“单走”(馍、汤单上)。小伙子饭量大,一顿五个坨坨馍不算多,没有大碗怎么成!
唱戏吼起来
戏,指秦腔。其特点是好昂激越,真嗓真唱。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了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坏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坏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奥运会大奖。实际上,真嗓真唱正好证明了秦腔的历史悠久,保留了百戏之祖的原汁原味。
 
                                                  www.ss09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