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购物常识 > 武汉特色饮食文化街道

武汉特色饮食文化街道

宜昌康辉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11-01-11 06:23:35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购物常识

1、户部巷

    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宽不足4米、长仅150米,因其品种众多、特色鲜明的汉味早点,享誉三镇,至今有400年历史。目前,这里共有30多个特色早点和小吃品种。如:石婆婆热干面、徐嫂鲜鱼糊汤粉、谢家面窝、高胖子粥店、陈记红油牛肉面、万氏米酒、王氏馄饨、何记豆皮、麻婆灌汤蒸饺、李大饼、顾氏肉松卷、吕记油饼、吴记米发糕、好来牛肉面、老乡小吃、李记粉面、陈记烧梅面窝、小文煎包等。

    为了吸引更多“名牌早点”加入,提升该巷的汉味早点特色,并依托该巷,打造一条文化旅游线路,中华路街为此筹资40余万元改造,使小巷得以“整旧如旧”。经过“复古”改造后的户部巷于2003年9月18日火爆开街。

    改造后的户部巷,古香古色,小巷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小记:“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再往前走,是描绘热干面、面窝等7种汉味早点制作的黑色花岗岩文化墙;崭新的一溜万字格顶篷下,从业人员身着青褂小帽,胸口上有热气腾腾的“汤碗”标志;一路可见明清风格的城门、牌楼,“祥盛堆栈”是这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证明户部巷很早前就商贸发达;另一头的巷口两座石狮矗立,上方是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风格题写的“汉味早点第一巷”。户部巷够老,也够味道,油滋麻花的站在城市的背后,它更象一个都市节奏的古旧音符,在晨光里一经弹起,就让醒盹的武汉立体并具体起来。

     

2、吉庆街

    吉庆街地处武汉闹市区,中山大道和大智路的交汇处,位于武汉市著名的中华老字号饮食店老通城背后,其独具特色的汉味小吃、民间艺人贴近生活的海外侨胞拉弹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好奇的观光客人,已成为武汉市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在全国的名气几乎与汉正街齐名。

    吉庆街大排档市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这个市场主要就是汉味小吃的经营户和靠演奏地方技艺的民间艺人。吉庆街大排档市场之所以闻名于全国,风靡于武汉,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异性。吉庆街最大的特色就是其文化消费、民间艺人即兴、交互、自选、面对面的演绎风格在全国具有唯一性且极具地方特色,不可取代,拥有竞争优势;其次就在于它是夜市(下午4:00到次日早晨4:00),满足了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市民纳凉消暑休闲夜生活的需要;再次就是它的区位优势,它处于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传统文化消费较高武汉的汉口闹市区中心。

   一走进吉庆街,在不足30米的街道上,三四十顶鲜红的账篷错落着连成一片,营账内透射出的灯光映得你满脸通红,好一派吉祥喜庆的气氛迎接着你的光临。在这里,各种菜食一律摆在敞开排列的货架上,一目了然,由顾客随意选择、自由搭配。更为独特的是在这个大排档常年活跃着一支能弹会拉善唱的民间艺人队伍,他们怀揣曲谱、手持乐器随时应召着你的呼唤。这些饱经世事沧桑、混迹于三教九流、游走于龙鱼之间的艺人,不仅可以为你演唱各种戏曲、民谣,还善于察言观色,在你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用最时尚的妙言谐语为你现编现演,一首首流行歌曲和民谣演绎得让你忍俊不禁、捧腹开怀。这就是吉庆街的文化大排档,它将面对面、开放式的消费方式与随意性、平民化的表演方式浑然天成地糅合在一起,并浸润在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之中,构成了独具特色、远近闻名的饮食文化超市,吸引着上至白领官员、下至蓝衫小民以及外地游客纷至沓来。这不仅让顾客饱享感官之乐,也着实让老板艺人们赚得钵满罐盈。

    吉庆街大排档的成功和闻名,就在于它适应了这种平民大众的消费需求。目前,吉庆街大排档市场主要集中在长100米、宽15米的马路两侧,大排档经营户有35家左右,经营旺季(每年4月至11月)每个经营户每天营业额高达3000元以上;同时,吉庆街聚集着100多名民间艺人,每天每位艺人的平均收入达80-100元,特别有名的艺人每天的收入则可高达300元以上。其营业时间一般从傍晚6、7点开始到次日凌晨3、4点钟,若是旺季,营业时间甚至会延迟到次日6点,夜间10点至凌晨2点正是生意最火爆、用餐客人最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