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常识 > 旅行交通 > 裴李岗遗址探幽

裴李岗遗址探幽

郑州海外旅游公司 | 发布于2006-03-28 12:58:26 | 来源:网络 | 常识分类:旅行交通


裴李岗遗址探幽 
小人物和他们的大发现  裴李岗遗址探幽系列(一)

 ● 许笑雨 姚伟
 
 
      1977年4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新郑县裴李岗村通往县城的乡间小路上,农民李铁旦大步流星,急匆匆地往城里赶。他肩上扛着个麻袋,样子瘪瘪的,却分量十足。这里面装的不是粮食,而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石头! 
    李铁旦已经走了个把小时,浑身汗津津的,肩膀也好像越来越重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麻袋,解开衣襟上的扣子,擦了把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时,20岁的李铁旦心中充溢着一种自豪: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觉悟”的事,一件为裴李岗村李姓家族挽回面子的大事!想到这儿,几天前发生在村里的那场尴尬和不愉快又闪现在他的脑海。
  李铁旦的老家裴李岗村在新郑县城西北七八公里远的地方,这里世代居住着李姓和裴姓两大家族。在李铁旦年轻的记忆中,两个家族从未发生过大的争执,多少年来都是和和睦睦的。可就在前几天,裴李两家却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伤了和气:村民们平整土地的时候,在西南面的岗地上挖出一个古墓,大伙儿都围过来看稀罕,不知哪个姓李的吆喝了一声,“这可是咱李家的老祖坟啊!”一听这话,李姓村民纷纷附和。没想到裴姓的村民不愿意了:“凭啥说这就是你们李家的老祖坟?没准是俺老裴家的呢!”两个家族自然分成了两派,你一言,我一语,越来越激烈,谁也不让步。后来,百十口人手持铁锹、锄头,在古墓前对峙,年轻气盛的李铁旦和他的几个伙伴冲在最前面。
  眼看就要发生械斗的紧要关头,县文管会的干部薛文灿及时赶到,几句话就化解了矛盾。当时,薛文灿瞅了两眼挖出的古墓,高声对两拨人说:“你们看这古墓,是砖石砌成的,穷人能造得起吗?这里面埋的不是地主就是富农!你们还争哩,多光彩?!”一番话说得大家都抬不起头,没人再想攀这“阔亲戚”了。临走时,薛文灿对村民说:“你们村过去就出土过不少文物,以后再发现,要就地保护,马上报告!”
  没想到,这事儿过去没两天,李铁旦就在平整土地时挖出一个搓衣板模样的石板,他想,这恐怕就是薛干部说的“文物”吧!别提有多兴奋了,他二话没说,撂下铁锹背上石板就往县城赶。他心里想着:今天就是再累也得把这东西背到县城,交给薛干部,让他知道咱裴李岗村姓李的觉悟有多高!这块粗笨的家伙多少会给村里的李氏家族带来些骄傲。
  当年的李铁旦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肩膀上扛着的是中国20世纪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个粗笨的家伙把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他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普通村庄因此而闻名世界……
  26年后的今天,李铁旦麻袋里的这个石板正端端正正地摆在新郑市博物馆明亮的橱窗里,几个摄像镜头从不同的角度时刻注视着它。它前面的纸板上标注着这样的文字:石磨盘,裴李岗出土,长70厘米,宽20厘米,高6厘米;石磨棒,长49厘米,直径6.5厘米,距今约8000年,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和记者一起站在石磨盘前面的还有那位令人尊敬的、如今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薛文灿老人。
  我把头贴在橱窗玻璃上,仔细观察这个传奇的石磨盘,它形状像鞋底,中间内收,表面很粗糙,非常适合碾磨粮食。8000年前,要磨成一套石磨盘和石磨棒,只能用更加坚硬的石头磨制,制作之艰苦,可想而知。这可是农民家里的“大件”,估计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小四轮。
  与其摆在一起的,还有另两套石磨盘,其中一套石磨盘被磨得明显凹了下去,上面摆着的石磨棒也磨损得厉害,两头粗中间细,像个长长的哑铃。站在这套石磨盘前,记者半开玩笑地对薛文灿老人说:“这可是个功勋磨盘!不知道几代先民的大手操作过它,也不知道它磨出的粮食让多少祖先吃饱了肚子,延续了生命!”
  薛文灿感慨地说:“是啊。裴李岗文化发现几十年了,可还有许多的谜无法解开,这些先民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2003-03-13 大河报
 
小人物和他们的大发现  裴李岗遗址探幽系列(二)

 ● 许笑雨 姚伟
 
 
      农民耕地时发现了奇怪的石板,就拿回家当了搓衣板、小凳子…… 追溯裴李岗文化的发现过程,薛文灿是不能不说的人物。 
  20世纪50年代,薛文灿还在裴李岗村附近的一所小学当校长,学校和裴李岗村隔着条小河,下雨的时候,他常常送学生回家,也常到这个村子里做家访。在裴李岗一学生的家里,他看到粪坑边搁着个奇怪的带腿儿的石板,学生家长憨憨地笑着说,那是犁地的时候犁出来的,不知道是啥东西,搬回家里就搁那儿当搓衣板了。
  在别的村民家,薛文灿也曾看到过那样的石板,有的被当成凳子用,有的垒在鸡窝下,铺了草,成了母鸡下蛋的所在。当年,薛文灿还是个考古的门外汉,看着那东西古怪,可也说不出个名堂。20世纪60年代,薛文灿被调到县文管会编写县志,才开始接触考古工作。
  薛文灿回忆说,当地农民挖出的这些石斧、石铲、石磨盘也曾引起过考古部门的注意。1972年2月,《河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介绍河南文物的文章中,就曾提到裴李岗出土的这些文物,但因为年代不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976年,新郑县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开封地区文管会专门在当地举行了一期文物考古培训班,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教师李友谋、陈旭长期住在这里为学员们讲课。李铁旦进城的那一天,薛文灿正在培训班上课,他清楚地记得当天的情景:那是1977年4月2日,李铁旦在大门口和我碰了个照面,他把麻袋往地上一放说:“你让发现文物就报告,俺给你背来了!”
  薛文灿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刚做过文物保护宣传,没想到两三天就有了效果;另一方面他在心里抱怨这个小伙子太莽撞了,挖掘文物只能由专业考古人员操作,李铁旦直接把文物挖了出来,他担心文物和遗址会被破坏。薛文灿急忙打开麻袋,石磨盘别致的器形立刻就吸引了所有在场的考古工作者,他当即带着两个人和李铁旦一起背着石磨盘返回了裴李岗村。
  这一趟裴李岗之行注定要给中国的考古史添上厚重的一页。薛文灿让李铁旦把石磨盘放回原处,果真严丝合缝——证明石磨盘确实是刚从这儿挖出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就地展开调查,很快就在不远处又发现一具人骨,并且头骨已被料礓石所封裹,头骨两侧还各有一件陶器——这显然是一座墓葬遗址!薛文灿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