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珞巴族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涵之旅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地最为集中。
 
 
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粗犷的衣着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能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罩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
  
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
  
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氇氆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古老的饮食习惯
  
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间都挂着火镰。不过,从一些饮食习俗的迹中,仍可窥见珞巴族先民曾经过生食的历史。如一些部落在盟誓时,要饮用血酒。博嘎尔人每年秋收后杀牲庆祝,把余温未冷的牛血和在酥油中饮用。他们认为,野牛的骨髓吸出来生食味道最鲜美。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酱,拌上辣椒和姜末作为其它食品的配料。
  
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
  
用石块烙制的食品也很常见。把荞麦、玉米和达谢(一种木本棕类乔木树杆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用水调和成稀面团,摊在烧红的石片上,先烙熟一面,再翻烙另一面,如饼太厚,烙过后再埋人火塘的灰烬中,使其熟透。
  
珞巴族煮食食物的方法也很独特。崩如、苏龙部落的人把达谢调成浆,放在大葫芦里,再从火塘里把烧红的石头取出来,立刻投放到葫芦里,利用石头的热量把达谢煮熟。或者把粮食放进竹筒,加上水,堵上木塞,放在火堆上烧。食用时用刀把竹筒破开。这种方法多用于外出远行。 
 
采集和狩猎是珞巴族食物的重要来源。他们捕捉山鼠的方法多种多样,用石板压、设小地弩、下活套都很有效。有的家庭还占有特定的捕鼠区,外人不得染指。捕到山鼠后把毛烧掉煮熟便可食用,如果一时吃不完便烤干、晒干贮藏备用。珞巴地区的山鼠肥而大,肉质细嫩,往往是婚嫁待客的上乘佳品。珞巴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招待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必须吃完。主人还要当着客人的面,先喝一口酒,先吃一口饭,以示坦诚。珞巴人把挽留客人视为荣耀,如果待客不周,会遗憾终生。  
  
长刀和弓箭 
 
佩戴长刀是珞巴族男子的嗜好。它不单单是作为一种显示阳刚之气的装饰品,而是受自然条件的驱使,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用它来防止野兽和毒虫的袭击,而且用它来砍竹木,架藤网桥,起房造屋甚至剪头发、裁剪兽皮……  

除长刀之外,弓箭更是珞巴族男子不能离身之物,是狩猎的主要器件。珞巴人制作弓箭的技艺很高,使用弓箭的本领十分娴熟。珞巴人从幼儿时就开始练习射箭。对弯制竹弓和削制箭杆很有讲究。制弓不但要选择竹种、竹龄,而且对弓长、厚薄都有固定的规格。箭杆、箭镞和箭羽的选材、制作工艺也很精细。制作一副好的弓箭,大约需20天左右。 
 
珞巴人还有一种称为“古马”的地箭,安放在野兽经常出没之处,一旦野兽踩上机关,箭就自动射出,击中要害部位。安放地箭全凭丰富的经验。珞巴人使用的地箭,不用铁箭头,而是用一种叫做“达白”的竹子削尖熏烤成箭簇。 
 
善射是勇敢猎手的象征。一位勇猛出色的年青猎手,会得到漂亮姑娘的垂青。谁家生了丁,四邻亲友以弓箭为礼祝贺。建造藤网桥时,人们隔河射箭,箭尾拖曳绳索,把藤索、棕索和竹索带过宽阔而湍急的河面。逢年过节,射箭比赛是一项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吉祥年节

除了散居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少部分珞巴人与藏族一道过藏历年外,各地的珞巴人都有自己的年节,珞巴年节是按照本族历法推定,过节时间虽不一致,但都是在一年劳动之后。 
 
珞瑜西部的珞巴人约于藏历二月过“旭独龙节”。过年这天,由“纽布”(巫师)手执一根贴满五彩羽毛的棍子,在村寨里挥舞念经,全村人围拢在一起欢歌起舞,祈祷丰收。

年节期间,各家各户都拿出酒肉,在一起聚餐。老人对歌追忆部落的古老历史,青年人对歌表达爱慕深情。夜幕降临后,在熊熊篝火旁,欢歌笑语此起彼伏。珞瑜东部的珞巴人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调更谷乳术”节。人们把年前宰杀的猪、牛剁成一块块,分送给家族或母系的亲友,保留着共享劳动果实的古俗。牛肉吃完了,头盖骨却不扔掉,要高高地悬挂在自己家中墙上,作为勤劳和富有的象征,世代相传。 
 
一些珞巴地区习惯在年节举办婚事,欢度节日又加婚筵喜庆,使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

分类:典故民风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980)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涵之旅
  • 注册日期:2007年05月17日
  • 城市:广州

公告

Welcome to you

您好:

尊敬的客人,欢迎您的到来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025049 人
  • 创建时间:2007年05月17日
  • 发表文章:394 篇
  • 上传相片:89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38962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