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敬畏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关中民俗博物院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文化敬畏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 东 方 近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以“文化还需要敬畏吗?”为话题,约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议论,读后颇获教益。笔者由此联想到了文化大省陕西的人和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创文明、崇敬文化的民族。而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自觉者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或倾心研索,为文著述;或授学论道,传播弘扬;或身体力行,付以实施。陕西有位征藏民俗遗存、收集民间文化、整合思想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奇人”,名叫王勇超,他对文化的敬畏与挚爱,或可归于后一类。   王勇超,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人,今年51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在渭北一带发现有大批石雕及其他民俗艺术品日遭损毁、濒临灭失,遂发一雄心——倾其在省城多年“谋生活”的积蓄,把关中民间民俗遗物尽可能多地征集回来,“为中华子孙抢救、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精神财富”。王勇超一发而不可收。2000年,在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同及政府的支持下,在西安南郊、秦岭北麓、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下,王勇超着手建设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当年报纸上有一篇长文曾介绍此举,标题是:《500亩地装一个人的藏品》。   王勇超的集藏年代久远,上自周秦汉唐,下及宋元明清与民国、近代,其中包括了40座数千间明清古宅深院,数千个拴马桩等石雕、砖雕和木雕,民用衣食住行器具,陶器铜器铁器、宗教礼器,碑刻,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以及关中历来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俗器用遗存累计收达33600件(套)。   王勇超“农村娃”出身,家境贫寒。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九年前曾在《西安日报》撰文描述王勇超的故事:“五岁时,竟然对母亲端给他的一碗面条惊诧地问:这是什么饭?这么好吃!什么时候能天天吃这饭呢?”陈先生进而写道:“这个五岁孩子的问题,听来令人心酸……”王勇超农家本性,一生勤劳俭朴,却以倾囊之举征集保护文化遗存,一石一帛、一砖一宅,只收不出,滴水汇渠,清贫守志,坎坷艰辛。如今,凝望着满院的民俗珍藏,再直面有着巨量藏品的淳厚主人,笔者也不免阵阵心酸:王勇超怜悯飘零散落于荒原的民俗文化艺术品,他视亲生孩子般珍爱、抢救、保护它们,“费尽了心血和钱粮”(著名时评家鄢烈山语),但他却始终坚守俭朴、节衣缩食,根本无暇眷顾自己。   王勇超的行为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鼓励和支持,他们赞其文化珍藏为“天物大全”;赞其文化自觉与文化抢救保护行为为“国之壮举”;赞其为“民族功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项目,早就被省、市列为“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今年国庆后又荣膺授牌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是值得挚爱敬畏的,敬重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勰的《文心雕龙》开篇就是“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但如今,在为数不少的国人心目中,文化的地位日下,而拜金迷财、物欲横流充盈心中,致使世风浮躁,良知泯灭。于是,一场场殃及民本民生、触及灵魂深层的失良社会事件频频发生,其源头就是国人的人文精神缺失,教育道德缺位。一句话:伤害在文化深层。正因如此,呼吁文化立国、文化兴邦、文化重建、文化自觉、文化敬畏,这在当下中国是何其及时,何等必要!至此,再看王勇超创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其精神价值尤显珍贵。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民俗博物展示基地、民俗风情体验基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基地。   王勇超敬畏文化、守护开发文化,已经走过了20余年艰辛苦难的历程。他教育子女,每每踏进博物院,必须有鞠躬肃然尊崇之心,以尊重历史、尊重祖先、敬畏文化。   “文化还需要敬畏吗?”回答是肯定的。   王勇超也正是以敬畏传承弘扬的行动,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肯定的回答。
文化敬畏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 东 方
近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以“文化还需要敬畏吗?”为话题,约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议论,读后颇获教益。笔者由此联想到了文化大省陕西的人和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开创文明、崇敬文化的民族。而对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自觉者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或倾心研索,为文著述;或授学论道,传播弘扬;或身体力行,付以实施。陕西有位征藏民俗遗存、收集民间文化、整合思想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奇人”,名叫王勇超,他对文化的敬畏与挚爱,或可归于后一类。
  王勇超,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人,今年51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在渭北一带发现有大批石雕及其他民俗艺术品日遭损毁、濒临灭失,遂发一雄心——倾其在省城多年“谋生活”的积蓄,把关中民间民俗遗物尽可能多地征集回来,“为中华子孙抢救、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精神财富”。王勇超一发而不可收。2000年,在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同及政府的支持下,在西安南郊、秦岭北麓、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下,王勇超着手建设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当年报纸上有一篇长文曾介绍此举,标题是:《500亩地装一个人的藏品》。
  王勇超的集藏年代久远,上自周秦汉唐,下及宋元明清与民国、近代,其中包括了40座数千间明清古宅深院,数千个拴马桩等石雕、砖雕和木雕,民用衣食住行器具,陶器铜器铁器、宗教礼器,碑刻,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以及关中历来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俗器用遗存累计收达33600件(套)。
  王勇超“农村娃”出身,家境贫寒。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九年前曾在《西安日报》撰文描述王勇超的故事:“五岁时,竟然对母亲端给他的一碗面条惊诧地问:这是什么饭?这么好吃!什么时候能天天吃这饭呢?”陈先生进而写道:“这个五岁孩子的问题,听来令人心酸……”王勇超农家本性,一生勤劳俭朴,却以倾囊之举征集保护文化遗存,一石一帛、一砖一宅,只收不出,滴水汇渠,清贫守志,坎坷艰辛。如今,凝望着满院的民俗珍藏,再直面有着巨量藏品的淳厚主人,笔者也不免阵阵心酸:王勇超怜悯飘零散落于荒原的民俗文化艺术品,他视亲生孩子般珍爱、抢救、保护它们,“费尽了心血和钱粮”(著名时评家鄢烈山语),但他却始终坚守俭朴、节衣缩食,根本无暇眷顾自己。
  王勇超的行为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鼓励和支持,他们赞其文化珍藏为“天物大全”;赞其文化自觉与文化抢救保护行为为“国之壮举”;赞其为“民族功臣”。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项目,早就被省、市列为“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今年国庆后又荣膺授牌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是值得挚爱敬畏的,敬重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勰的《文心雕龙》开篇就是“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但如今,在为数不少的国人心目中,文化的地位日下,而拜金迷财、物欲横流充盈心中,致使世风浮躁,良知泯灭。于是,一场场殃及民本民生、触及灵魂深层的失良社会事件频频发生,其源头就是国人的人文精神缺失,教育道德缺位。一句话:伤害在文化深层。正因如此,呼吁文化立国、文化兴邦、文化重建、文化自觉、文化敬畏,这在当下中国是何其及时,何等必要!至此,再看王勇超创办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其精神价值尤显珍贵。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民俗博物展示基地、民俗风情体验基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基地。
  王勇超敬畏文化、守护开发文化,已经走过了20余年艰辛苦难的历程。他教育子女,每每踏进博物院,必须有鞠躬肃然尊崇之心,以尊重历史、尊重祖先、敬畏文化。
  “文化还需要敬畏吗?”回答是肯定的。
  王勇超也正是以敬畏传承弘扬的行动,作出了并将继续作出肯定的回答。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337)

Tag: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关中民俗博物院
  • 注册日期:2012年02月24日
  • 城市:西安

公告

爱民俗爱旅游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31819 人
  • 创建时间:2012年02月24日
  • 发表文章:52 篇
  • 上传相片:0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1610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