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盐都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大连文静 | 出处:转贴 | 天气:晴 ] 字体:

徜徉于古盐都斑驳陆离的街巷、店铺,行走于马蹄印痕依旧的古驿道上,昔日“五尺道”上车辚辚马啸啸的盛况随风飘来。


 崎岖的山道上,马铃声声,马帮阵阵,马背上如小山一般的是一包包金贵的食盐......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历史巷道,盐的形象逐渐变得像黄金一般灿烂。历朝历代,盐都是政府专营的商品。对边陲之地来说,盐就是货币,盐就是财富,这种情况一直延伸到上个世纪中期。

  黑井镇,地处云南楚雄自治州禄丰县西北部的大山深处,自西汉起就是云南出产井盐的重镇,其盐业在明清时代达到了空前的繁盛。《天生碑》中记载:“取雄一方,以佐国用,以资民生,厥利至博也”。由于盐的经济地位,给黑井的发展乃至辉煌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至明朝时,黑井的盐税占到云南税收的74%,清朝占64%。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大山深处的黑井小镇,在整个云南的财政赋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井出产的盐,盐白胜雪,却名黑盐;乍看字面不起眼,却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唐贞元11年(公元795年),唐使袁滋在《云南记》中就有记载:"黑井之盐,洁白味美,惟南诏一家所食。"清末民初,黑井盐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纯手工作坊年熬锅盐达五千吨,南疆数省,边陲邻国,以享黑盐为荣。闻名全国的宣威火腿自古代就必须用黑井之盐腌制。



  盛时的黑井,是古滇国最热闹的陆上码头和商品集散地,成千上万驮盐的马帮、盐商往来于此,各种文化在这座多石少土的山城融汇、渗透,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在它的作用下,黑井古建筑、民族民间艺术遍布全镇,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也有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人文景观等。据统计,仅元明清三代,黑井镇就建盖文庙56 座、文笔塔5座,至今仍有文庙、节孝总坊、诸天寺、飞来寺、五马桥、黑井文笔塔、摆衣汉文笔塔等古建筑,在如此弹丸之地汇聚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在云南省内实为少见。

  一踏上古镇乐土,即可见清代及民国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街道路面和房屋墙壁均采用当地的天然红砂古砖砌筑。随着岁月的流逝,砂石路面已被人足马蹄踩得凹凸不平,红砂墙面也被风雨剥蚀得斑驳陆离,仿佛刻写着小镇的古老和沧桑。

  镇上的“节孝总坊”是黑井的古老标志建筑,建于清光绪27年(1901年),由光绪皇帝钦赐,用以表彰黑井的几十个贞节妇女。节孝总坊虽说已经有些陈旧,但是上面刻的字迹清晰可辨。坊上绘有“娘娘送子”、“马上升官”、“驾鹤升仙”等4幅浮雕和人像,并刻有龙首、象首、凤凰、狮子、鹿、剑 等数百幅图案。



  从高处俯视黑井镇,屋宇绵亘,檐廊相接,浑然一体,蔚为壮观。从一幢幢极具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透视黑井镇,仿佛在看一幅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而当时主宰黑井镇的大工商业主和官僚的住宅则是这幅画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这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当时最为显赫、富甲一方的武氏家族的豪宅大院。

  武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16年,主体建筑呈“纵一横三”的“王”字布局,主婢有分,长幼有序,摆脱了庞大建筑平面的呆板,平添了些许空间的起伏变化。整个建筑由四个天井组成,共有99间房,108扇门,四通八达,规模宏大。飞檐翘角、画栋雕梁的风格具有浓浓的黑井地方民间建筑特色。伍家大院是云南罕见的千年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离伍家大院不远的黑井文庙,以前是用来专门祭祀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方,现已改建为学校。文庙大殿正中放着“大成至圣先师”的圣贤牌位,前檐为6层象鼻凤头斗拱,排列密集,装饰华丽,庙内现存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4块和花卉动物浮雕5幅,其中的“九狮戏球图”堪称仅存的上品之作。

  到了黑井,自然要看看黑牛盐井。据说这盐井深达百米,盐井入口为石砌洞门,洞前是一个废弃的卤池。入洞门,顺石阶而下,几米深处便见卤水(浓度极高的盐水)。这口盐井现在已经废弃,在它的上面,人们修了石头防护墙使其不致坍塌。在它下面不到10多米的地方,人们又开凿了另一口更深的井。

  汉唐以来,黑盐成为历朝政体控制的重要物资,为朝庭专卖。拥有卤水井盐的股份、汲卤制盐的人家,被称为“灶户”(盐商)。黑井解放时有灶户84家。《云南盐志》载:近代以来,黑盐生产一直维持每天出200品左右的水平。除了84个灶户户均每天两品盐外,每天还多出几十品私盐。那些灶户往往也就是私盐贩子,贩制私盐几乎成了黑井灶户的第二职业。禁私盐与贩私盐,长期以来一直是官商之间的拉锯战。

  此外,由于煮盐耗柴量惊人,凡有盐场的地方,周边几十里的森林都被砍光。森林植被破坏,也导致黑井等盐场周围山体滑坡,泥石流冲击村镇,毁屋伤人。如今仍颇为壮观的庆安堤,就是为了阻挡泥石流,于康熙46年兴修的。

  本世纪中叶,随着熬盐的以煤代柴,制盐成本一降再降。尤其是海盐,基本上只须日晒蒸发即可,更省却耗资巨大的煮盐燃料支出,使盐价大幅下挫。价格低廉的海盐大举"入侵 "内陆,轻易抢占了市场。建国后的50、60、70年代中,针对旧社会"斗米斤盐"、云南人均食盐量仅达正常用量一半的现状,国家大幅调低盐价,调减盐税。在老少边穷地区,盐价更低。

  成本高,价格骑虎难下,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等种种的内因外因,黑井的盐业逐渐萎顿。由于制盐业的日渐萎缩,1955年,政府干脆将统一管理四个盐场的盐兴县从行政上撤消,盐兴县境被划入相邻的两个县,曾作为盐兴县制的黑井,被并入了禄丰县,成为一个建制镇。至此,黑井走完了它一两千年的辉煌历程。

  很长很长一段时间,老黑井人无法从失落中走出来,他们觉得自己盐文化的精魂已经遗失了!在镇上,很难找到当年的灶户和灶户的儿女。《云南盐志》云: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黑井灶户遭到了全面清洗,灶户子女们也被迫选择了背井离乡。代表黑盐制造技术的灶户阶层消亡,黑盐的东山再起显得缺乏人文基础。

  如今黑井仅存一个小盐厂,采用真空蒸发技术制盐,年产量约五千吨,只与锅盐时代手工作坊的产量持平。黑井盐厂的厂长说:“由于缺乏资金,1977年就批准的四万吨大型盐厂始终无法成为现实。”虽然小盐厂生产的黑盐一如老黑盐一样供不应求,但产量上不去,品牌影响打不出去。

  走过 “斗米斤盐”的时代,黑井已非昨日的锦绣繁华之地。好在黑井人已经走上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的道路,在时光的夹缝中顽强地继续着古老的生命。

  夕阳西下,老人们沿街边坐在草墩、小凳上,身旁摆一壶清茶,面前放几盘牛干巴、灰豆腐、盐焖鸡,吸烟筒、喝茶、下棋、聊天,悠闲自在。古巷幽幽,花窗依旧,雕梁画栋上的蛛网尘丝,尘封着主人先辈兴盛的财源;斑驳陆离的街巷、店铺,昭示着盐都旧日的辉煌;马蹄印痕依旧的古驿道上,刻写着昔日“五尺道”上车辚辚马啸啸的盛况……

(转贴)文:黄菊 梁珍菊 图:李承金


大连鑫程商务旅行社
请点击以下网站了解更多旅游信息:

www.ss0411.com
电话:0411-82659136/82807283/88232739
传真:0411-82807283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11号雅都宾馆508室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1142)

Tag:旅游札记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大连文静
  • 注册日期:2007年01月01日
  • 城市:大连

公告

欢迎您来到文静茶苑,喝喝茶,聊聊天。将您的旅游感受、经历一一展示在这里,将您认为最美丽的记忆留下。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快乐,让我们一起体验旅游的浪漫!

大连鑫程商务旅行社
请点击以下网站了解更多旅游信息:
www.ss0411.com
电话:0411- 82807283/82829887/82823887/88232739
传真:0411-82807283
联系人:唐文静:13941152520
MSN:wenjing111932@hotmail.com
QQ:314663530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人民路19号北方大酒店店商务楼A401室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3163089 人
  • 创建时间:2007年01月01日
  • 发表文章:270 篇
  • 上传相片:17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33735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