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9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liao-bb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color=Oran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更宽泛。它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color]
  崖州民歌

  项目类别:音乐

  主要特色与价值: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 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崖州民歌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

  崖州民歌的内容一般有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

  儋州调声

  项目类别:音乐

  主要特色与价值: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的对歌比赛活动。儋州调声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黎族打柴舞

  项目类别:舞蹈

  主要特色与价值: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

  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编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一直保留这一舞蹈古俗。

  临高人偶戏

  项目类别:戏剧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偶同台,别具一格,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临高人偶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独特的剧种之一,据载它是南宋时期由内地传入。临高人偶剧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临高人偶剧用临高方言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临高人偶剧演出过几百个剧目,内容十分丰富。

  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

  项目类别: 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技术原始,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启发作用。

  海南岛制陶有悠久的历史,在黎族居聚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片,在文献中也不缺乏记载。黎族制陶工具有: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有挖陶土、挑陶土、晒陶土等12个步骤。主要器型有:陶釜、陶甑、陶瓮、陶碗、陶罐、蒸酒器、蒸饭器等。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至今保留着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法,这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项目类别: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三千年以上,是文化活化石。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黎族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缬染工艺合并而成。黎族棉纺织工艺在宋元以前曾领先中原地区一千多年,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的结晶,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各方言服饰,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黎族织锦图案丰富多彩,多达160种以上。

  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特征,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活化石、卓越的历史贡献、鲜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态、传承的家族性等。目前黎族山区除少数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了,传承了数千年的棉纺织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

  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海南岛的树皮布存在距今约4000年。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但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的石拍,却能够保留下来。据考古学家研究,海南树皮布石拍在黎族聚居地农民耕作时时有捡获,有的博物馆亦有收藏。我省专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黎族润方言、哈方言等方言区,发现有人还可识别可制作树皮布的树木,有的家庭还能够制作树皮布以及衣、帽等。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项目类别:手工技艺

  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保亭、昌江、东方等黎族聚居地区,至今还有一些老人掌握着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术。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黎族钻木取火具有考古学、历史学价值。钻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为有机物,因年代久远,不易保存。钻木板、钻竿或弓木作为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是一种死化石,单凭这些资料很难说明钻木取火的过程,这只能求助于作为“活化石”的民族学有关资料的帮助。

  黎族三月三节

  项目类别:民俗

  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先祖、追求爱情幸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就有相关的记载。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

  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0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2123)

Tag:

匿名网友 于 07年12月12日 发表评论 [引用]

[align=center] [/align]

匿名网友 于 07年08月26日 发表评论 [引用]

海南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外公布 换花节等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迎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8日,我省多家单位举行座谈会,对外公布了我省申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名录和第二批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名录,琼剧、换花节、黎族服饰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项目。 2006年,海南省共有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黎族烧陶等九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申报成功,大大促进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各个市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都进入了正常运行轨道。我省申请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琼剧、海口市琼剧、文昌公仔戏、三江镇金仔戏、南海更路经、海南八音器乐、琼中县黎族民歌、黎族纹身、保亭县黎族传统器乐、五指山市黎族传统器乐、黎族传统婚礼、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申报的黎族传统服饰、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黎族传统服饰、黎族船形屋居住习俗、黎族渡水腰舟、五指山市黎族共同舞、苗族盘皇舞、海南回族婚礼、新坡镇军坡节、东郊镇椰雕、道富村椰雕、琼侨歌谣、 南海珍珠传统养殖技艺、洋浦盐田传统日晒制盐技艺、昌江县军歌、临高“哩哩妹”渔歌、海南斋醮科仪音乐、龙塘镇雕刻艺术、崖州民歌、府城镇元宵换花节、儋州山歌。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liao-bb
  • 注册日期:2006年04月15日
  • 城市:海口

公告

欢迎各位朋友有空来此坐坐,在此您绝对能享受到一顿关于海南旅游及购物娱乐的饕餮大餐,它不仅能给您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给您的视听感官带来无与伦比的享受。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垂询 0898-66669229 达成商旅-助您到达成功的彼岸......

海口达成商旅服务中心---荣誉奉献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423589 人
  • 创建时间:2006年04月15日
  • 发表文章:285 篇
  • 上传相片:202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70905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