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窥玉---玉文化与中国文学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liao-bb | 出处:转贴 | 天气:晴 ] 字体: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宝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光芒四射的瑰宝,它们自古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共同演绎了瑰丽多彩的篇张。
“玉,石之美者也”。许慎在解释并感慨着。


生成了亿万年的玉,遇到了中国人之后,才变成了通灵宝玉。而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好品性的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因为玉也具备了人类所向往的所有的美好的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坚贞和正气。“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一句古训,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泻。中国人活着,像玉一样,去世了,最神圣的悼念,也是“生刍一束,其人如玉”。玉最让人称道的品质还在于玉永远不折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玉最让中国人感动的品性。玉碎了,碎了还是玉!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近百年不折不挠奋斗,中国人有的就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具有玉的精神的中国人,是永远也不可战胜的。


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必然有所反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在中国古文化中出现得较晚,文学作品的诞生便大大晚于玉文化诞生的年代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之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不幸爱情遭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元明杂剧《玉玦记》、《拾玉镯》、《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红楼梦》,从女娲补天遗石──通灵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总之,正如一句老俗语所道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望文生义的理解,既可以说书中多有颜如玉)那样,玉、玉文化给予中国文学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我们不妨来管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与玉有关的作品,我们仅现象作一些归纳,原因尚待研究,可谓任重道远矣。


一.与玉有关的诗词


唐宋诗词中,用「玉」字或以玉字组句的,确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但以全诗吟玉或与玉密切相关的却不可多见。罕见的以玉为主题的唐诗,有李贺所作《老夫采玉歌》(《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一),这首七言古诗描写一老夫在兰溪冒着饥寒和死伤的危险采玉的苦难生活,摘引前半部分: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兰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宋词中有不少有关玉的名句,如: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李清照:《孤雁儿》)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二.古代玉类诗词(仅选两首我喜欢的)


无题 李商隐 月下闻笛 杨万里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天色容成水,蟾光链出银。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碧香三酌半,玉笛医生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小婉还清壮,多欢忽辛苦。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人传此曲,此曲怨何人。


三.历代有关玉的名句精选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效陶潜体>白居易


顾惭青云气,谬奉玉樽倾 <献从叔当宰阳冰>白居易


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眉州郡燕大醉中间道驰出城>陆游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满江红?中秋>辛弃疾


飞起玉龙三百万,揽得周天寒彻 <念奴娇?昆仑>毛泽东


四.成语中的玉


中国人在长期的玉文化、玉器的熏陶、培育之下,选用古文献上的名句或从日常生活当中总结出来的与玉相关联的成语颇多,这些成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玉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的成语还折射出玉文化的部分内涵和玉工艺的一些技术环节。


  中国百姓长期使用的有关玉成语有:


  “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玉良言”、“拋砖引玉”、“亭亭玉立”、“瑕不掩瑜”,以及“千种玛瑙万种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等。这些成语妇孺皆知、通俗易懂。


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红楼梦与玉石


清盛期著名文人曹雪芹着章回小说《红楼梦》,仅完成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传由高鹗续写。该书原名《石头记》,又名《金玉缘》。作者创造了口含通灵宝玉而诞生的贾宝玉这一典型形象,此五彩晶莹的宝玉,是女娲补天遗留在大荒山中青埂山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小说劈头交待了宝玉的来由,虽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由石到玉,便连篇累牍地出现了与玉、玉文化相联的字眼、语句、诗赋。据专家、学者统计,全书总计用“玉”字约5,700个,贾宝玉的“玉”字全书出现最多,为3,652处,其次为黛玉,全书出现1,323处,人名用玉字全书总计为5,360处。


玉文化、玉学中的“美”、“神”、“宝”、“礼”、“德”等五个观念,在《红楼梦》创作中体现得较为充分,并贯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玉文化、玉学的素材在《红楼梦》创作中,在其结构、立意、情节上的运用,已达到出神入化、天衣无缝的艺术境界,这在中国长篇小说中尚不见第二例。


《红楼梦》满是玉饰品贾宝玉佩带的“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如明霞,莹润如酥,正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刻有“一除邪祟,二疗实疾,三知祸福”。凤姐“戴着金边八宝赞珠鬓”,“裙边系着双衡比目玫瑰佩”。贾府中生活用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


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石头记》可以说是玉记也。“通灵宝玉”原是女娲补天冶练而成,符合玉是天地之精华观;贾宝玉是贾府代表人物,“通灵宝玉”为 主人的命根子,也即主宰封建社会之命运,符合玉是天地之主宰论;“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可理解为“人玉一体”,实际上代表统治阶级本身,这与玉文化的中心思想向一致;作者借“通灵宝玉”说此《石头记》一书,而原本世上有之的,不过权借来一用罢了,这就是随着封建社会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中华传统玉文化。


《红楼梦》通过全面否定中华传统玉文化,进而彻底否定封建社会《红楼梦》主线是“通灵宝玉”,借其对传统玉文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否定;对“通灵宝玉”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和政治斗争的具体表现;宝玉之灵已经不通,纵有补天之意,也终究被无可奈何的抛弃。曹雪芹笔下的贬玉之说,在钟鸣鼎食金玉繁华之中揭示了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走向衰败的命运,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为解其中“味”,有许多学者做了不懈的研究工作,成就斐然,终于形成了一门“红学”。如果从现在起,有志之士从玉文化、玉学这一崭新角度来研究《红楼梦》的话,相信必将得出不同于前辈红学家的新颖见解。


总之,玉、玉文化对中国文学有及其深刻和深远的影响,而玉、玉文化在文学作品的渲染重更加深入中国人的心,成了中国文化&汉民族文化心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3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1859)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liao-bb
  • 注册日期:2006年04月15日
  • 城市:海口

公告

欢迎各位朋友有空来此坐坐,在此您绝对能享受到一顿关于海南旅游及购物娱乐的饕餮大餐,它不仅能给您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给您的视听感官带来无与伦比的享受。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垂询 0898-66669229 达成商旅-助您到达成功的彼岸......

海口达成商旅服务中心---荣誉奉献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423589 人
  • 创建时间:2006年04月15日
  • 发表文章:285 篇
  • 上传相片:202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70905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