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花节际说古城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liao-bb | 出处:转贴 | 天气:晴 ] 字体:

府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对我们来说,熟悉又陌生,我们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10月的某日,我们从地理位置、经济生活、风俗习惯、文物遗迹等几个方面开始了对府城这座古城进行了初步探访,试着以我们的眼光,站在我们的角度去细细观察古城,品味古城那深厚的文化气息。关注古城,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的成长。 我们的民族文化应该很好去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去要好好珍惜并加以保护。我们所做的只是希望府城这座古老的城池能够有效的保存在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先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勇敢多么富有智慧。我们对府城的了解还不够,这些探访仅仅是一个开始。
一,古城地理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部,而且是中国有名的热带经济作物中心。而原琼山县是位于海南省的北部,过去曾是海南的行政中心(琼州府)。原琼山县于2003年并入海口市,成为海口市的一部分,改名为琼山区。府城镇位于琼山区北部,与海口相邻,为琼山区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

原琼山县县城府城镇居县北,距省会海口市陆路仅为4公里,水路直达广东省省会广州市360海里(667公里),乘飞机飞往首都北京市3200公里。东隔南渡江与灵山镇相望;南连龙塘、龙桥镇;永兴镇。总面积达55.04平方公里。

府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开始在此建琼山县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琼州州治从旧州迁置于此。元为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军民安抚司、乾宁安抚司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升琼州为府,置府于此,统辖整个海南岛,始称“郡城”。清沿明制。民国称琼城。1955年改称府城;1968年改称红城;1979年3月复改称府城,沿用至今。从唐贞观元年至今(其中1951~1955年,远琼山县治迁至岭脚),府城一直是原琼山县治所在地,成为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宋开宝年间(公元971~975年),府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城墙扩展到约1.5公里长,宋、元两代一直沿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七年(公元1384年)一再扩建。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五月,琼北大地震,大部分城墙和建筑物倒塌殆尽,后重建。至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经不断修补、扩建,府城形成一座典型、完整的古城堡。四周城垣坚固,高二丈五尺,阔二丈余,长2.5公里,设有东、西、南3个城门,城门上建有敌楼,时称海南卫城池。城内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寺庵庙宇鳞次栉比。设雷琼兵备道署、琼州府署、提督学院行署、琼州镇总兵署、琼山县署、习艺所、看守所等。此处,建有玉皇庙、天宁寺、县学宫、三公祠、五公祠、琼台书院等。建设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城内建有“七井八巷十三街”,有学士坊、绣衣坊、任和坊、朱吉里、宗伯里、关帝巷、万寿亭、鼓楼街、马鞍街等。民国时期,大部分城墙倒塌。琼城城建发展缓慢,至1949年,城区面积仅2.86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人。

1950年4月23日,原琼山县解放,县城仍设在府城。1951年4月22日,琼城划归海口市第四区,原琼山县县城迁到云龙岭脚圩。1955年1月1日,琼城重归属原琼山县,同时琼城改称府城。同年11月县治从岭脚圩迁回府城。此后,中共琼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府城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造和建设。至1990年,城区面积扩大至408公顷,有街巷41条,总长19700米,其中主要街道9条,全长15460米;次要街道3条,全长840米;里巷小街29条,全长3400米。其中硬化路面18665米(含石板路面16条,长2970米,多为明、清时期铺设)。镇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中部为商业区、文化区和居民区;北部和西北部为机关驻地和教育区;东北部为新辟的居民区。1980~1990年,城建发展快,高楼耸立,新房鳞次栉比,初步形成现代城市的风貌。城区有10层以上楼房3幢(其中最高14层),6层以上10层以下楼房30多幢,5层上下楼房不计其数,其中明珠大厦、琼台宾馆、琼州宾馆独占鳌头。1990年底,城区常住人口42896人。

府城是海南交通要地,历来十分发达。早在宋代就在城北隅兴建坡亭桥,与北门内街的永宁桥对峙,互为渠道联通。元代兴建的河口桥,其水道既辟为内河运输,又是府城较早的水利渠道,蜿蜒十里之长,贯通南渡江,以运输粮、油、糖、木材等物资抵达南门埠头。宋至清末,通往海南岛内地和到大陆的道路多由府城通过,而海口白沙港也是当时海南岛与大陆来往的主要港口,仅距府城8公里。民国8年(1919年),府城至海口公路是全岛兴建最早的公路,长3.5公里。现在,海榆东线公路经过这里,新建的海南东线高速公路起点为府城东门,县和海南省及海口市汽车运输部门每天有班车和不定期客车经府城开往全县个乡镇、农场,进城下乡均可朝发夕归。府城至海口市的市内公共汽车日夜开通,来往极为方便。且府城也是高速公路交界处,从这里可以直通美兰机场。这里不仅是历来的交通要道,也是运输量极大的地方。每天都是车来车往,无论是市外、还是市内的,都是经过府城,车流量非常的大。

城墙是作为一个防御与瞭望的重点建筑,府城作为历代的州治、府治所在地,城墙就是其中一大特点。

琼山县志上有记载说: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府城设琼州州署后,便开始建置城廓。初建时约3 里长,宋元两代一直沿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指挥使孙安建在城西北至东南周围外增建城墙长600.5丈,同时在东西南3处开设3个城门,城门上建置城楼,北边未开设城门,仅建筑城楼。十一年(公元1378年),指挥使蔡玉复在北城外组织修建长1287丈,深3.2丈,宽4.8丈堑壕。十七年(公元1384年),指挥使桑昭在西城外增建土城墙长380丈。万历三十三年五月(公元1605年7月),琼州北部一带发生大地震,大部分城墙倒塌殆尽,后重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七月,受强台风袭击,南门大楼、东北角楼及全城十分之五六的城墙倒塌,提巡学道王延伊、知府牛天宿、知县刘源清动员官员和富豪绅士捐款修建。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台风再次破坏城墙,副使程宪郡、太守佟湘年与总镇刘成龙发动文武官员捐款重修,副使程宪郡负责修建西北城墙及城楼,总镇刘成龙负责修建东南城墙,太守佟湘年负责修建外城墙及内城南楼。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台风毁塌南楼,郡守张万言重修,两年后又组织修建东楼。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分巡雷琼道焦映汉将多年被台风摧坏而倒塌的城墙重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台风损坏府城垛口。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署县事崖州知州张程组织修复。乾隆四年和六年,再次受台风破坏,城墙周围崩塌多处。八年(公元1743年),知县杨宗秉指挥重修四大城楼及损坏的城墙。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县李景沅捐款修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知县金树本捐款重修。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县刘斯增将城墙全部修补。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巡道黄钟音组织修建时,以石头和石灰加固建筑城楼。清末,城墙存1.8公里,城墙内面积2.7平方公里。民国时期,大部分城墙倒塌,残缺不全,现尚存东门墙、南门古楼、西北边城墙共80米。城墙的破坏一般都是由于建筑需要而被拆毁。有些也被掩埋,位于西门处的城墙附近为居民区与市场处,每天人来人往。由于扩建需要所以就拆了许多,所以现在那里也只是剩下一段而于。

府城地势平衍,城内街巷纵横交错,民间有“七井八巷十三街”之称。正所谓市井,市井,有市就会有井。古井正是府城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据史料记载,琼山古井在鼎盛时期有15口之多,但是现存下来的仅有9处。府城就占有大多数(其中有六角井、钟芳井、大井、枇杷井、三合井、府前井、康惠龙泉井、小井等),而且府城现今还有不少为近代建造成的私家井。这些水井至今还供当地附近的居民饮用。

六角井:位于府城中学东面高登里中,明代时建造。用的雕琢工整的石块垒成的,呈六角形,故取名为“六角井”。井围高40厘米,井口用宽23厘米,厚9厘米,长55厘米及77.5厘米的梯形石块组合而成。井面铺石,井深175厘米,井底铺石。因近年来附近的居民大都是引用自来水,所以被遗弃。现水井已干涸,又有居民乱丢垃圾进水井中,故已荒废。而且在这里住的居民也不多,多数的本地居民都已经搬走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外来工人。

钟芳井:位于府城马鞍街达士巷中,明代建。井呈圆形,石砌。围高56厘米,内径116厘米,外径132厘米。绳痕深达3厘。井围5×5米,井深7.5米,井面铺石板。该井泉水清澈无比,天旱不干涸,现仍被当地居民日常饮用。据《琼山县志》记载:“钟公井在小西井内,深三丈许,周围砌石,旁有碑镌‘钟公井’三字”。这里位于居民区,所以每天来这里打水的人特别多,虽然他们有了自来水,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这些水好。

大井:位于府城绣衣坊中段西侧100米的大井巷中,为明代开凿。历经500多年,井水仍然清澈,现仍是供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在我们的考查过程中,正好瞧见有位居民正打水洗衣)。据记载,该井于乾隆丙寅年(公元1746年)坊里的杨君正、李有美重修。道光年间井倾陷,棘竹丛生、石瓦壅塞。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天旱泉水干涸,坊里居民越坊汲水被禁止,恩贡符显钦、监生冯缵昌筹集资金重修。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井碑。井呈圆形,围高45厘米,内径92厘米,外径125厘米,用石砌成。

三合井:位于府城马鞍街、高登街、洗马桥三条街道汇合处。井呈圆形,围高50厘米,内径82厘米,外径94厘米。井围壁三面刻有“三合井”正楷字,字迹清晰可辨。该井泉水甘洁旺盛,水距地面2米。民间传说的“三合”即好的含义,被誉为府城第二名井(注:第一名井是五公祠的浮粟泉)。由于近年居民饮用自来水,该井不再饮用,近供附近取水洗衣、洗菜用。在这口井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每天都会有许多的菜贩子来这里用这口井来洗菜。相传该井为明代开凿,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

康惠龙泉井:位于府城达士巷古道10号民宅附近。圆形石砌。据介绍,该井建于明代,井深15米,井水清净,终年水旺充足,天旱不干涸,现仍为当地居民日常饮用水。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居民告诉我们,他们是终年使用这口水井,这口水井的水不但干净而且很甜,所以有许多人宁愿来这里打水也不要喝自来水。而且他们也介绍到,在但是有十几个人轮流打水,想把那口水井打干,可是一直打到下午打打干,可见水旺充足呀!

栏有一整块花岗石凿成,直径近1。6米,这些坚硬的石料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井沿内侧被绳索磨出数十道大小、深浅不一的光滑凹槽。井侧立有“康惠泉龙神位”石碑,也可看出“光绪十八年岁次立”,旁边的龙头石雕已没当年的有棱有角,班驳的痕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小井:位于府城马鞍横街2号民宅旁。该井呈圆形,凿挖于明代,井围系一整块石凿成。外径70厘米,内径60厘米,井深10米左右。在井下原筑有一井房,以便支撑周围的松土往下塌陷,但因井下水压的作用,现井房已坍塌。该井相对位于绣衣坊的大井巷内的大井,命名为“小井”。小井泉水清凉不涸,现今仍是供附近的居民日常饮用。而在井边就有一位老大爷住在那里,他说他每天都是饮用这口井的水,都已经几十年了。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幅古雅恬静的画,它闹中有静,别有一番风味。常到小巷里走走,相信疲倦的身心也会得到舒展,这何尝又不是一番风趣呢?

在府城就有这样的一条条古巷,它们分别是:达士巷、打铁巷、大井巷、关帝巷、少史巷、草芽巷、县后巷、蛋巷等。这八条亦是民间所说的“七井八巷十三街”中的“八巷”。

达士巷:巷子里的石板路是明代铺设的,全长116米,路面宽2.5米。这也是府城现存的唯一一条古石板路,是我省较为罕见的石砖石街。达士巷在明朝时称为“郑家巷”,只因为当时的郑家人达官显贵,家门旺盛,门庭若市。而当时的这条巷子也围绕着郑家,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称其为“郑家巷”。到了解放后才改名为“达士巷”。据说改名的原因是这条巷子是贤人达士聚集之地,且在此居住的人不乏教授、画家、书法家、作家等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也,故改名为“达士巷”。而我们也看到这条巷子保存的切实很好,而且石板非常的平,丝毫不比水泥地板差。

打铁巷:位于府城文庄路旁,南北走向,南起靖南街,北止中山路。街道长185米,宽2.2米。(在我们的第二次外出考查时,打铁巷的路面仍为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不过很有一股古代味儿。但在我们第四次的外出活动时,建筑工人正在更换石板,所幸的是我们已捷足先登地拍摄到所剩无几的青石板路了)。打铁巷20号为王氏宅院;29~33号为刘氏祖屋。两家的古宅,均建于清代时期,颇具明清时期传统建筑风格。王氏宅院门口处还有一口古井,名为“王府井”,为王家先祖建房时凿挖,至今井水依旧清澈无比,亦可饮用。在这条巷子内还有天主教教堂(22号)和基督教教堂(24号)。天主教教堂已荒废,但基督教教堂的礼拜依旧进行着。

大井巷:相传于清代所建,起源于绣衣,止于朱吉里,全长150米,宽为2.5米。现路面构造为水泥路。(前面所提到的大井就存于此巷内)在朱吉里出口处有许多的饭馆与一些娱乐场所,而在这里居住的人大多都是外来的民工,所以他们对这条巷子的来历了解的很少。

关帝巷:明代时建造,南北走向。南起文庄路,北至琼台福地。长度为100米左右,路面构造为石板路,巷内有一口福泉井和雄伟壮观的琼台福地。这条巷子可以说是一条死巷而且很短,在这里居住的居民也不是很多,只有十几户这样,在井处住的大多数是外来的农民工,这也让我们了解到东西很少。

蛋巷:清代时期建造,东西走向。东起鼓楼街,西连尚书直街。长为7.5米,宽为1.1米。路面构造为石板路 。这条小巷更段,门与门相挨,非常的窄,而且路面凹凸不平,相信过不了多久这条巷子也会被拆毁。

少史巷:清代时期建造,东西走向。东起中山路,西至县后街全长。全长120米,宽度为4米。路面构造为石板路。巷内有一座美术学校的旧址。在巷子的路口,有不少的饭馆的日恩都把饭桌都搬到巷子里面来做生意,所以把把巷子弄的很窄。

草芽巷:清代时期建造,起于忠介路,直至县纺织厂。长为250米,宽为4米。路面结构也为石板路。巷内现有一条仅存的西门古城墙,长达80余米。巷内还有一座泰华庵与一座三圣宫。

县后巷:此巷的年龄最短,于民国时期建造,起于忠介路,直至三院。巷长110米,宽为4米。路面结构为水泥路。

“大街小巷”是一个城市的代名词,而府城作为当时的州府,城内甚是繁荣,街道横穿。其中,较为有名的街道有:马鞍街,尚书街、绣衣坊、仁和坊、朱吉里、宗伯里、鼓楼街、北胜街、道前街、府前街、镇台衙街、东门街和西门街等,这十三条重要街道贯穿了整个城,分别从四大城门进入城内的通道就是顺着这些横交错杂的街道了,以下列举几条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明。

马鞍街:其名是因为古代时经营马具而得名的。其位于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南起高登街,北止忠介路绣衣坊南门。街道长350米,宽6米,为水泥路面。马鞍街是府城地区一条古老的居民街道,每天马夫在城外的洗马桥洗刷马匹完后,便在此街更换新的马匹用具才进入城内。后人便称此街为“马鞍街”,一直流传至今。此街和其他街巷一样,遗留下了许多人文古迹。500多年沉积下来的古老文明遍布在街道两旁,至今仍然闪烁着经久不灭的光芒。现存文物:看路神石兽,位于此街拐弯处,为一尊石刻怪兽,外形似狗头。该石兽被称为“看路神”亦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该石兽上刻有“福”字,当地居民常烧香敬拜,祁愿其保佑居民们的平安等。位于此街111号的居民宅为梁家祖屋,是这条街上的大宅院,现今依然保持其原始风貌。此外,位于马鞍街72号的康皇庙、2号的小井和三条街(马鞍街,高登街、洗马桥路)汇合处的三合井等,这些遗存百年的古迹共同见证着马鞍街的成长历程。

尚书街:位于府城镇,分为直街与横街。尚书直街呈南北走向,南起靖南街,北至文庄路(琼山中学大门对面)。长240米,宽2米;尚书横街呈东西走向,东起尚书直街,西至打铁巷。长100米,宽2米,原名为“石板路”,后路面改为水泥铺设。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16年),在府城府署前立的学士尚书牌坊,横跨在居民小街中,此街后来被称为尚书直街。尚书街建于明朝,距今500多年的历史,原先的石板路于上世纪80年代被水泥覆盖成水泥路。尚书街是府城地区典型的居民街。目前还幸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遗迹,亦是府城地区人文古迹十分丰富的一条古居民街。如:学士尚书牌坊、祯敬堂、四大宗祠(黄忠义公祠、邢氏宗祠、李氏宗祠、高氏宗祠),其中,学士尚书牌坊和位于尚书横街西侧的李氏宗祠、高氏宗祠现已被拆除,并在原处盖上了楼房。而黄忠义公祠与邢氏宗祠的状况也不乐观,前者现已被改造成一个幼儿园(据说黄家的后人还因此与政府打了好多年的官司,但至今仍未有个圆满的解决。)在我们考查的过程中,也对政府的这种以“天地教学”为由的说法感到痛心,教育固然重要,但也不应乱占用这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位置吧?这些遗留下来的古文物,它们都是民族的延续的重要标识,是整个国家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啊!我们借此呼吁全体各界人士:爱护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邢氏宗祠也已荒废。街上还有一口古井─府前井,位于尚书直街关帝庙旁。井旁原立有尚书牌坊,故又名“尚书井”。关帝庙,位于尚书直街琼山机关幼儿园旁,坐东朝南。三圣宫,与关帝庙相邻,坐东朝西,面积和建设结构与关帝庙近乎相同。

北胜街:南与绣衣坊连接,北达小北门,全长400米,宽4.8米,是当时通往海口的主要通道之一,迄今还遗留着当年在这条古道上的独轮手推车车辙的痕迹,深约3厘米左右。建于明代,用雕琢工整的长方形石块横直铺设而成,中间凸起,两侧倾斜。现在两旁都建有许多的商店。

鼓楼街:南起大南门,北至府前街,全长194米,宽5米。建于明代,路面结构为石板铺设。街中有一座鼓楼。古城墙南门通道建于元代,时称谯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重建,后改称为鼓楼。结构为三重檐阁。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太守宗恩重建时,称文明楼。现存的鼓楼是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翰林院编修吴典倡修的一层楼阁,单檐歇山顶,面阔19.90米,进深9.95米,楼高7.56米。台基底部东西长26米,南北宽24米,高9米。中辟拱门,南边门额的“海南壮观”以及北边门额上的“奇甸文明”的字样均为吴典亲笔所题。台基东西两侧,各有3层72级的石台阶,供人登上鼓楼,但今破损严重,东侧石阶梯已无。在我们到这上面看时,竟然发现上面有人住,而且还在上面喂养动物。此外,鼓楼街上还有一口古井,位于此街38与40号民宅之间,与鼓楼同一时期挖凿。还有一座三圣宫建在此街。

绣衣坊:始建于明代,南北走向,南起忠介路,全长360米,宽4米,路面为水泥铺设坊内坐落着许多现在民居。绣衣坊一直是府城闹元宵的重要场所。直至现今,每到正月十五,绣衣坊张灯结彩的好不热闹。在此坊内有一绣衣石牌坊,位于坊内的96号门前,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其坐北朝南,为圆鼓柱础,方形石柱,每柱前后有石条斜撑。现仅存南面两条,其余的已倒塌。牌坊高4.05米,宽7.4米,深2.34米,为3间4柱通天石牌坊。后人为纪念明朝时期的爱民如子,清廉存友的首任御史知州─陈实,故才立此绣衣坊。在那里我们也看到了一间非常底矮的瓦房,拒房子的主任介绍,这间房子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不看情况,这间房子也应该是不久之后就会消失掉的。



二,古城经济



府城位于海南岛北部,是来海南必经之路。从宋代至清末,府城又是州治。所以府城很早就成为海南岛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而当时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税收。

解放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发展,使琼山县府城镇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一座座楼房把拔地而起,各式各样的商店随处可见。工商业方面的税收逐渐代替了农业税收的重要经济地位,成为当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53年财政收入413万,其中农业税收190万元,占46%:工商各税占210万元,占51%。1953年到1960年,财政收入4358万元,其中工商各税收收入2758万元,年均占63%。1961年到1970年财政收入12670万元,其中工商各税收入6051元,占48%,农业税收1266万元。以上数据都说明了府城经济在解放初期得到了相对应的发展但是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收入中,税收也已经不在占主导地位。

琼山撤县后,新设的城市拟名为“琼山市”,市首府没在府城镇。在1949年府城镇城区占地面积285.3公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府城镇城区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78年期间,府城镇城区的面积发展到了340公顷,到了1990年发展到了408公顷。与1949的城区面积足足扩大了42%,以1978年扩大到了20%,这足以能够证明府城经济发展迅速。

府城镇作为市首府的所在地,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龙头的作用,府城已经形成海口周边县市乡镇的一个物资集聚地,消费者也不在只限制于府城镇和琼山区,这大大的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进程,再加上府城是交通发达,作为一个交通运输中心,它承载着许多运输事业。海南省内4条主要的公路干线海榆东线、琼文线、琼定线,还有海口到三亚的东线高速公路都从府城中经过。府城作为中转站,这使府城与外界的经济、贸易、商业活动的直接接轨提供了必要条件,还有府城原有的伏越的区位条件,政府在一些重要地段,中山路、文庄路、建国路、朱吉里路、东门等主要街道、古街。府城当时在这些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化的建筑,成为现代化的城市。经过自我调节修复后,府城更有了一翻韵味,能更好的吸收外界的好的、优秀的东西,抵制不到的东西。府城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而且工业大道正在建筑中,工业的完工,使府城的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府城的人口也正在逐年增长,府城正转变为人口密集的城镇。随着人口的增多,现阶段的财政收入早以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发展经济建设的多元化、迅速化,才能够满足现阶段人民生活的需求。当时府城与海口市连为一体,是省级的旅游区。有明洪武年间由海南卫指挥王友创建的府城鼓楼,有明代的海南双壁“丘浚故居”“海瑞故居”,有清朝时建成的琼台书院,有清朝光绪十五年为纪念唐宋时代被贬来海南岛的五位名将而建成的五公祠,该区规划突出文化古城,名胜古迹和致力发展近娱乐项目并举,修复古城中各个古迹,又可以利用红城湖旅游度假、观光、娱乐等综合性的近郊区的旅游区。

人们在物质生活有恶劣一定保障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1985年,县财政拨款138万元,在府城建设体育馆,还有府城电影院、露台剧场等娱乐场所,这样的举动及时的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这是一笔不少的财政收入,人们不可能永无致敬的享受,他们开始追求新的东西,新的知识,追求现代化建设,人们想对自己进行充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的层次提高。人们求知欲不断的提高,加上当时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府城接二连三建立许多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中有大专、中专、初中、小学、幼儿园,但由于当时面积的有限性,学校并没有多大的面积,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建筑物进行改造,实施高层建筑。教育方面的收入,也成为府城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由于教育的普及,和各种娱乐休闲方式,使当时在府城的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府城逐渐城市化。

府城一直都属于传统商业街,府城以文庄路、忠介路为东西轴线,以中心为南北轴线,组成“十”字型商业街,多少年来一直都没有动摇过。

然而,在琼山市并入海口市之后,这一切开始逐渐在改变,琼山市不存在了。府城也不在县市中心,府城从中心地区转变为边缘地区。府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正在一天一天的衰退。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经济中心 也可以说是海南省的中心所在地,它承载着海南省经济的命脉,海口在各个方面能很发达。府城要是想硬碰硬那肯定是输定了。只要利用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扭转局面。虽然府城经济本身有一定的资本,但是这也不能改变自身经济正逐步走向衰退的局面。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到底该发展什么经济,怎样发展?这个问题值得人们去探讨。

我们在这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府城现存在许多古遗址、古建筑,为什么人们没看到这些呢?一笔无形的财富,为什么不好好对其进行保护。在这过程中不是一场经济大战吗?在这些古遗址和古建筑中有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的文物保护的。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让人痛心的画面。就拿孔庙来说,孔庙位于文庄路南侧,它在很早以前就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但是它并没有因此受到保护,当我们第一眼看到时,我觉得我们是不是走错了。那个破破烂烂的房子就是孔庙吗?它摇摇欲坠,感觉你只要碰到它,它就要塌掉似的,不止这样,孔庙旁边还有许多垃圾,一个纪念,孔子的地方,现在成为垃圾场,不会觉得很可悲吗?这个地方怎么会没有人来管理和保护呢?我们根据这点问了当地的一些居民,他们说这里是有管理人员,但是我们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庙的破坏惨不忍睹,鼓楼居然也成为了一些流浪汉的“家”。当你刚走到鼓楼时,觉得终于有地方保护的挺好的,看起来很有复古的味道,可是当你走到上层时,你就会发现上面杂草丛生,房子是有补过,但是只是有麻布封起来就算是修过了,树上有绳子挂在上面,而绳子掉着衣服。据当地居民介绍,这里是有人来过,但时间太久,他们都汇不起来,这里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那些没地方住的人就搬到上面来住,没人来干涉,久而久之。这里就理所当然成为了他们的“家”。除了这两个地方,还有许多的古遗址和古建筑根本就没有受到保护。当然也有保护的好的,“丘浚故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这是极极少部分的。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何外界是说怎样保护这些文化遗址,但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落实下来。只不过是只说不作罢了。有多少人会去考证这些东西,好好的古建筑和古遗址就这样荒废恶劣。让人看了实在可惜,我们为什么不好好保护利用这些呢?

我们并没有提倡专门利用这些古建筑和古遗址来赚钱。我们所提倡的是保护古建筑和古遗址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重要的是保护,只有这样府城才能摆脱这种尴尬的画面,府城的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

只要政府把保护文物的事情落实下来,真正做到位应做的。那府城必定成为一个古遗址中心,我们可以把这些遗址的为一个观光旅游区,这不是一种经济手段吗 ?虽说从前府城是一个旅游区,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发展旅游经济。当时商业太发达,使人忘记了旅游经济的重要性。

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本身的自然区位优越条件,再加上府城有许多古遗址和古建筑,这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参观,这是一种保障,由于海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为这样招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旅游、度假、观光等一系休闲活动,这为府城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足够的客源,不用发愁没有人来参观,而且府城交通发达,游客来来回回也都非常方便。

府城的经济应该会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加繁荣。



三,古城风俗



府城是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气息的文化古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府城当然也有它与众不同的文化。它独特和多姿多彩的魅力深受广大人们的欢迎而且一直以来能够继承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因为它蕴含着府城人们生活中的风土人情,道德伦理和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是当地历史文化长期沉淀,透过府城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感受府城文化的韵味。

府城的习俗很多,让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各街各巷的公期和佛期。鼓楼街公期是五月十三,佛期是正月十二。当地的居民一般初一吃斋,初二,初三不限制。草芽巷的佛期是二月十二为冼太夫人大期。公期为九月初八是元帅的大期。达士巷的公期六月十三等。当地居民在这些日子都忙得不可开交,大摆宴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鞭炮声,嬉笑声,那热闹的场面胜似过年,可见人们很重视这个习俗。这古老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令人回味无穷。然而,府城换花节的魅力更值得一提。

正月十五换花节是府城镇具有历史特色的一个节日,它始于唐代的贞观元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宋元时一直盛行,在每一次换花的前夕,府城早就变成了一个大花园,满天弥漫着鲜花的芬芳。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涌到海口府城的七井八巷十三街。他们手中拿着鲜花,脸上流露出喜悦,他们把手中的鲜花与朋友,|情人或者陌生人交换,表达情感,这是多么温馨的场面啊!换花节活动主要突出“热闹”和“喜悦”的气氛。花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是玫瑰,人们希望通过交换鲜花的方式,表达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换花街也是琼山的一个民间节日,但是以前换的是香,称为“换香节”,意味着香火不绝,象征真实、祥和、喜庆、友好和爱慕。府城住的都是汉人,大家习惯穿木屐走路。正月十五的夜晚,出门上街赏灯的居民脚下穿着新屐,由于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方便,手里都有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如果遇到没有香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句祝福的话语。同时,听到木屐叩地发出清脆的声音。换完香烛后不少人感到心中的宿愿已传到佛祖那里,开始心满意足地踏上归路,一些兴致勃勃的人还特意从路边摘些青枝绿叶带回家。寓意自己会像它一样蓬勃向上,永葆青春。有人专门折官府庙门前的树枝,期盼地到更多的“神气”和“灵气”,这就是“摘青”,这也就是形成换香习俗的原因之一。其还描述一个爱情故事:古时候男女逛花灯,闹元宵时,两情相悦的互相交换香火,并发誓永远相爱 ,然后就一起去“踏青”,偷采撷一棵青菜或一束青苗菜回家,意为此情万年青松不老。

换香习俗之所以久传不断的原因之一是:它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有封建色彩的一面,也有祈求美好愿望的一面。为了生活过得好一些,思想和文化素质不高的人们,通过祈拜神佛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时代里,这种习俗的流传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种习俗封建色彩浓,但也有倡导文明的因素。如老人换香互祝健康长寿,青年男女换香互交情谊,少年换香互勉学习进步等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灯的广泛利用,香的地位在元宵节这一天逐渐被动摇。建省办特区后,海南的经济日新月异,在“换香节”这一天人们更加追求一种新的刺激。香火已经成了一种高危险的物品,而花高雅、轻便、危险性低,而且各式各样漂亮的花儿更能表达情谊、情感。1984年。府城镇开始倡导当地居民把具有数百年民间的换香习俗改为换花。如今,“换花节”已被列为海南五大民间艺术活动之一。其活动的形式、规模、范围、区域也逐步扩大,形成了凝聚着友情、美好、幸福、欢乐为一体的新娱乐。

由于人数很多,鲜花供应不足而价格上涨,买不到鲜花的人们则买绢花或手里的小灯笼互换。人人都想在新春时节为自己讨个好彩头,老人和小孩都上街凑热闹,他们看换花、看花灯、看热闹,一个个自得其乐。虽然鲜花价格上涨,但游客们不会减少一些热情。换花街使大量的人相聚在府城,他们的消费,花的大量销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府城经济的发展。

可悲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具有历史的“换花节”已变了质。现在的换花节只看到人头涌动,却难看到自愿相互交换鲜花,互道祝福的温馨场面。虽然现在的换花节比以前热闹,但却看到从别人手中抢花野蛮的场面。当你走在路上时,就会有人不顾形象恶意来抢你的花,这样野蛮的行为留给别人的只是惊吓和恐慌,手中留下的是花的枝叶和被花刺的划痕,何来祝福,何来欢乐!有些青年似乎都是去凑热闹的,在路上只看到你来我往的人群,以往互道祝愿的景象已基本看不到了。还有节日过后,现场上只有折落的鲜花零落不堪难以入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换花节”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怎能经得起这般糟蹋,“换花节”作为府城的一道独特风景,作为海南的一种独特民俗,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它不单纯是一道风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深层意义上的文化,一道可以展示人的道德,素质的风景,它又是历史的见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怎么不值得我们去纪念,值得尊重呢?再说“换花节”作为一道风景,一处遗产,若加以好好利用,它的前景是可观的。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若想让旅游业成为龙头企业,个人的行为、修养,也会关乎它的存在,今天我们都在提倡消费,通过换花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也刺激着市场的消费,让府城的风景靓起来,让市场活起来,这是何等美好的前景,何乐而不为呢?

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如何保护它呢?我建议把它作为法定的民间节日。这样就可以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换花节的意义之大,能够用好的态度去对待它,只要我们参与活动的人们在追求刺激的同时,能够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有礼仪的认识,换花节将回变得纯洁起来。

过换花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在繁忙的工作后放松自我,享受生活,享受文化,而且还是继承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重吗?是的,作为一名高中生,更作为黄皮肤,黑头发的炎黄子孙,我们更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我们的历史,难道我们就忍心看着先辈留给我们的“遗产”就这样随着历史的长河流走吗?如果是那样,到了十几二十年,我们身边的历史都面目全非,难道不可悲吗?我们既然继承了这份遗产就应该正确的对待和运用它,因为这一个文化——换花节,真的是一份值得骄傲的历史产物。

我们不希望若干年后,“换花节”失去它原有的味道,我们希望若干年以后“换花节”能够真的保持它的圣洁,到那时侯,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游客,为我们悠久历史而来。



四,古城文物



府城是海南自宋代以来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军事中心。又是自宋至清琼州治、琼州府治所在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居全岛首位,先人遗留给我们的文物古迹更是数不胜数。

此次对古城池进行一翻探讨,府城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实体,与悠久的历史不相符合,甚至是当今经济建设的大潮下,更多的文物古迹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或者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有的已荡然无存。文物保护是件大事,关乎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不过很多人真不把文物保护当回事。今天是资金紧张,明天是这处文物成了某重大工程的瓶颈,必须拆除或搬迁。如今是经济竞争时代,这没错,但是文物的保护同经济建设一样,都需要长远考虑。我们不应该只顾个人的利益或只看到短暂的好处,我们要时刻警醒,文物建筑一旦拆完了就完了,现在的沾沾自喜,肯定会换来将来的痛心疾首。因此在文物保护上一定要比其他问题慎重,一旦毁掉了就难以恢复。

府城的文物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保护好古城池的文物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省政府先后把古城池的几十处文物及近代纪念址列为省、市重点保护单位。虽然古城池中的文物保护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细节却千疮百孔,颇难让人认同。

府城的每一处文物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或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史书记载,城中的观音阁、普明寺得到元代丈崇皇帝图贴睦尔亲自策划赐钱万锭扩建,其规模雄丽。冠于岭海,文庙,武庙、学宫、贡院等大街小巷几十处不同风格的楼、台、阁亭、堂、轩、居、塔、庵、祠、牌等。它们已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几十代人精心修护,处处呈现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枪声,民国的战乱及文革时开始的人为破坏,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城门、古寺庙,古井及千年古树全被毁之殆尽,古城的影子已消失。如今所剩的文物已经不多,其中最能反映府城历史文化名城特征乃是鼓楼、孔庙,它们的建筑没有一钉一凿,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不败,它代表这美学、古建筑学、力学和神奇的玄学,是我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市古代灿烂文化及文明史的见证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调查后,结果令我们痛心疾首,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鼓楼和孔庙还在屡遭破坏。在采访中居住在鼓楼上的流民说,他们逃荒至此 在这居住已经很多年了,更为离奇的是鼓楼上还饲养着家禽家畜,石板被撬开了种蔬菜,并且生活用品乱堆放,一片狼籍不堪。更为严重的是生活的污水和猪粪便源源不断的灌入鼓楼石缝中,这样下去不久后鼓楼将面临着倒塌。在孔庙的现状更为“壮观”。孔庙始建于宋代,是琼州历代儒学教育机构重地之一,由于人为的破坏至今仅存大成殿一座,虽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孔庙还是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人们不懂得去珍惜去保护以至夕日的考场已成了废品仓库。生活垃圾把孔庙围得严严实实,屋内老鼠和蚊子“兴风作浪”,一统孔庙。特别是那种独特的气味,真是好受得不得了。在调查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毁灭。如黄氏祖屋已成改装成了幼儿园,从表面上看,这位园长挺会利用场地。官员的祖房肯定有浓浓的书香气息且具有灵气,家长们怎能不乐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这样的环境读书呢?唉!观看后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可悲”。一大群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把黄氏的祖房弄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如此下去将加快祖屋的毁坏速度。在有关资料上,几年前还记载的古建筑,我们今天去寻找,已经消息得无影无踪了,只短短的几年时间竟把十几处文物拆掉,可叹更可悲呀!

古井和古树的保护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古城池中素有七井八巷十三街之称,经实地考察后发现几乎每条小巷都有古井。在古井上留下绳子磨出的痕迹,这就是岁月的痕迹。从痕迹的多少和深浅,便可推断古井的年代和附近居民的多少。在调查古井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古井来由,一般都是古时候的能人贤士利用自己掌握的天文和地理环境来挖掘的井,因此这些古井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但从没干涸过。它集中表现了我市古代劳动人民精辟的地理玄学知识,府地居民至今一直享受着它,每当停电没有自来水时,它便是人们急救的甘泉。但目前古井还是难逃破坏的厄运,几个抽水的吸管放在一口井中不断的抽取井水,这样下去的话古井难以支持。我们希望用水的居民能够提高意识,恢复古时候的吊桶打水法。

古树的保护更是燃眉之急啊!从日军侵略琼时,古树就开始遭受砍伐的命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工厂的兴建和居民区的划分,古树几乎被砍伐光。至今所剩的百年古树已不多,在海南中学大路街上的那几棵苍劲奇特的古梅,古树列为我市文明保护对象,但还是受到人们的破坏。古树的存在衬托了这里人们文化素质涵养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可增添我市历史名城的姿色。因此古树的保护至关重要。我希望在此能唤醒人们的意识,保护古树人人有责。

古代唐贞观5年,珠崖郡改名为琼州,并同时设立琼山县,县治设在府城,同年开始创建府城城池,开铺了几十条青石板路,由于当时人们意识不高,青石板路受到了破坏,特别是在1992年因搞“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把原有的青石板路拆掉建成了普通水泥路。如今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的仅有达士巷。希望能呼吁政府,呼吁达士巷附近的居民,好好珍惜这条青石板路,不要再破坏了,这是仅有的历史的见证,古道具有的特色。

照此发展下去,古城文物(特别是文物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和沉淀面临危殆的形势。造成这种结果说明人们的觉悟低,认识不够。呼吁市民、呼吁社会保护文物。

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对古城文物做了一些修缮和维护工作,还列为省、市保护单位。应当利用科学现代化的手段让历史学家、建筑师,艺术家,文物保护工作者合作共同恢复古城建筑的原貌或通过制作仿真模型,让这里的文物能够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护。防止继续恶化让子孙后代难以领略到这些历史遗迹的无穷魅力。

国务院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也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优势。个领导要充分认识当前作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及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认真贯彻“保卫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府城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荣称号,在古代与西安、北京等皇城齐名并且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打响文物保护、修建文物这一仗。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组织一些工作人员,定时的对文物进行管理并经常打扫、看管,特别是对于孔庙应马上清除垃圾及时做好保护工作。严令凡居住在鼓楼里的人无条件搬离,禁止任何人占用,并且加强文物管理,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古井、古寺和古树列为我市文物保护范围,文物管理部门要做好命名、登记和管理工作,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未来府城文明的保护将会落到我们这代人身上。

据了解,琼山市第一小学原名为文庄小学,文庄小学在意义上是为了纪念邱文庄,文庄路也因此而得名。如今文庄路已恢复了称号,我想政府有必要也把琼山第一小学这一校名恢复为文庄小学。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古代的建筑风格十分具有特色。尤其在结构和雕刻上更为突出。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了建筑的大小,雕刻物的类别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地位。古城池中有许多具有特色的建筑物,但由于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渐渐遭到世人的遗弃。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当今社会中各行业相继兴起,特别是旅游业十分盛行。海南由于天时、地利等优势条件,开发了生态旅游,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来琼旅游的每年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之多,游客的到来主要因为海南的美丽风光,但文物旅游方面较为冷清。府城可以开发专门的古城文物旅游,这样不仅可以使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且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海南府城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家乡的文化遗产能够源远流长。

我确信,只要把府城至今遗留的古建筑修复并根据史料添加些仿古建筑,这不是挺好吗?琼台福地和琼台书院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等到那时,在网上做些宣传,并且把一些相关的图片和做些相关的史实简介。这样怎能不新鲜,怎能不使游客心动。

发展古城旅游,不仅可以使文物古迹得到妥善的保护,并且可以促进府城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古城文物旅游前景一片光明。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3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2902)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liao-bb
  • 注册日期:2006年04月15日
  • 城市:海口

公告

欢迎各位朋友有空来此坐坐,在此您绝对能享受到一顿关于海南旅游及购物娱乐的饕餮大餐,它不仅能给您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给您的视听感官带来无与伦比的享受。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垂询 0898-66669229 达成商旅-助您到达成功的彼岸......

海口达成商旅服务中心---荣誉奉献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423589 人
  • 创建时间:2006年04月15日
  • 发表文章:285 篇
  • 上传相片:202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70905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