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镇记事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飞越梦想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在距丽江古城西北面,有一片古老的村落。静悄悄地恪守着那从古时候就沿袭下来的一片古老和沉静。它是丽江古城明清建筑群的一个外延村落群,在1997年12月与丽江古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束河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代纳西族木氏统治时期称为十合院。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九日,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记载道:“西瞻中海,柳岸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后改名束河,据说是因为发源于该地的青龙河蜿蜒如带地流过该地各个村子,因此名束河。束河包括田地山川相连的7个自然村落,中心束河街海拔2460米,离丽江县城6公里。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束河像一个童话,大石桥下潺潺地流着神话般的青龙河,有许多的故事随它流淌在广阔的原野上,河边有茂密的白杨树和柳树,大片白的梨花、红的海棠花、桃花,拥围着一幢幢青瓦土墙的房子。这里也有一个四方街,街面用五花石和花岗石铺成,这个在清代和民国年间著名的丽江四大集市之一的束河四方街出奇地安静,几条小河穿流而过,小河源头是两个水潭,一个叫九鼎龙潭,纳西语称之为“埃科恨”,意为“岩洞之湖”;另一个叫“坡底小潭”,纳西语称之为“坞伯吉恨枯”,意为“村头小湖”。龙潭中有那么多鱼在清水中游,那鱼叫鼓目鱼,是一种只有一只眼睛的神奇的鱼。有人曾捕捉了水潭里的鱼,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冰雹暴雨倾盆而下。从此人们知道这龙潭里的鱼是神物,不敢触犯它。这个神奇的故事也记录在乾隆《丽江府志》上。“九鼎龙潭”边上还有个寺庙,当地人称之为“三圣宫”,三圣宫上面的山坡上有一大片茂密的古柏林,人们说,那也是个神灵出没的地方。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常在纳西古王国的山村野寨漫游,解读山民农夫的过去和现在。多年过去,那个酷似古城四方街的束河四方街依然如旧,只是街的周围多了几家店铺和家庭作坊。街上不时停着一些大小客车和小轿车,那是旅游公司拉游客来此走马观花的车辆。   四方街边上的店铺台阶上仍然坐着和蹲着一些老人,他们吸着卷烟或长管烟袋,每天在这个古街的一角讲述着村落内外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束河四方街在纳西语中叫“少坞芝”,意思是“少坞的街市”。据传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木氏土司所开辟的。后来逐渐成为丽江的四大集市之一,常常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农人和客商。常跑鹤庆辛屯街的人家来卖“金银纸”,拉市的山民或来卖草药,用从拉市海捕来的鱼换粮食,高寒山区文海村的彝族来卖松明,纳西人来卖炭,南兴山民来卖瓜子和纱线,太安山民来卖土豆,九河乡的村民来卖各种土陶罐。连鹤庆、石鼓等地的小商贩也到这里来卖米花糖。丽江古城的不少人则来此买束河人做的皮鞋。街的四周有十多个磨豆腐和鸡豆凉粉的家庭作坊,民国年间还有过几个烟馆。   这集市过去还定期举办夜市,散市时,来赶集的农人点上火把回家,田野上点点飘动的火光如萤火闪烁,因此当地人称此景“夜市萤火”,为“束河八景”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和商贸市场的变迁,这个热闹的街市已经长久地冷寂了,再也见不到那些背着满背山货,披星戴月而来,擎一束火把消失在星光灿烂之夜的农人们。   四条巷道从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而去。向东的一条通过丽江古城,往南的一条通往中济行政村,往北的一条通往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条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即著名的“茶马古道”,我曾多次随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走进过去藏客们在返回藏区前把他们的马放养得又肥又壮的文海大草甸,那儿有一个高原湿地湖,有黑颈鹤等众多鸟类在那儿栖息。   像丽江古城一样,源自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欢畅地从束河四方街的一侧流过,只是其清洁和清澈的程度远非今天丽江古城的溪流所能比,束河的村民们在溪流里洗菜淘米。清晨,人们挑着水桶,来这河流里汲取每天喝的水。   茶马古道上的束河“藏客”   沿青龙桥往西走,是铺得相当好的一条五花石板路,石料宽大,石面上的天然五色图案清晰悦目,尤以红色纹路格外惹眼。这是束河村一帮长年奔波于茶马古道上的藏客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捐资铺砌的。在丽江,人们称那些常年奔波于茶马古道,与藏人做生意的生意人叫藏客。   有两条古道沿着清澈的小溪前行,一条从松云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关隘黄山哨,从拉市到石鼓、巨甸、鲁甸、翻越栗地坪,过维西保和镇、到澜沧江边后,沿江北上,过燕子岩栈道,到德钦后再从溜筒江过溜索去西藏;一条从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边经过,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龙山山峦中,经过文海村直达丽江龙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栏杆,到中甸县城,然后过上桥头,从奔子栏用独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钦城,然后亦从溜筒江过溜索,翻梅里雪山进西藏。这两条道都是茶马古道上的要道,殊途同归于藏区,行程近六千里,需一百多日。在过去的岁月中,这两条道上走过多少浪迹大江莽原、高山深峡的藏客。   束河地少人多,闯荡江
在距丽江古城西北面,有一片古老的村落。静悄悄地恪守着那从古时候就沿袭下来的一片古老和沉静。它是丽江古城明清建筑群的一个外延村落群,在1997年12月与丽江古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束河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代纳西族木氏统治时期称为十合院。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九日,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记载道:“西瞻中海,柳岸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后改名束河,据说是因为发源于该地的青龙河蜿蜒如带地流过该地各个村子,因此名束河。束河包括田地山川相连的7个自然村落,中心束河街海拔2460米,离丽江县城6公里。

  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束河像一个童话,大石桥下潺潺地流着神话般的青龙河,有许多的故事随它流淌在广阔的原野上,河边有茂密的白杨树和柳树,大片白的梨花、红的海棠花、桃花,拥围着一幢幢青瓦土墙的房子。这里也有一个四方街,街面用五花石和花岗石铺成,这个在清代和民国年间著名的丽江四大集市之一的束河四方街出奇地安静,几条小河穿流而过,小河源头是两个水潭,一个叫九鼎龙潭,纳西语称之为“埃科恨”,意为“岩洞之湖”;另一个叫“坡底小潭”,纳西语称之为“坞伯吉恨枯”,意为“村头小湖”。龙潭中有那么多鱼在清水中游,那鱼叫鼓目鱼,是一种只有一只眼睛的神奇的鱼。有人曾捕捉了水潭里的鱼,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冰雹暴雨倾盆而下。从此人们知道这龙潭里的鱼是神物,不敢触犯它。这个神奇的故事也记录在乾隆《丽江府志》上。“九鼎龙潭”边上还有个寺庙,当地人称之为“三圣宫”,三圣宫上面的山坡上有一大片茂密的古柏林,人们说,那也是个神灵出没的地方。

  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常在纳西古王国的山村野寨漫游,解读山民农夫的过去和现在。多年过去,那个酷似古城四方街的束河四方街依然如旧,只是街的周围多了几家店铺和家庭作坊。街上不时停着一些大小客车和小轿车,那是旅游公司拉游客来此走马观花的车辆。

  四方街边上的店铺台阶上仍然坐着和蹲着一些老人,他们吸着卷烟或长管烟袋,每天在这个古街的一角讲述着村落内外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束河四方街在纳西语中叫“少坞芝”,意思是“少坞的街市”。据传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木氏土司所开辟的。后来逐渐成为丽江的四大集市之一,常常聚集着四面八方的农人和客商。常跑鹤庆辛屯街的人家来卖“金银纸”,拉市的山民或来卖草药,用从拉市海捕来的鱼换粮食,高寒山区文海村的彝族来卖松明,纳西人来卖炭,南兴山民来卖瓜子和纱线,太安山民来卖土豆,九河乡的村民来卖各种土陶罐。连鹤庆、石鼓等地的小商贩也到这里来卖米花糖。丽江古城的不少人则来此买束河人做的皮鞋。街的四周有十多个磨豆腐和鸡豆凉粉的家庭作坊,民国年间还有过几个烟馆。

  这集市过去还定期举办夜市,散市时,来赶集的农人点上火把回家,田野上点点飘动的火光如萤火闪烁,因此当地人称此景“夜市萤火”,为“束河八景”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和商贸市场的变迁,这个热闹的街市已经长久地冷寂了,再也见不到那些背着满背山货,披星戴月而来,擎一束火把消失在星光灿烂之夜的农人们。

  四条巷道从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而去。向东的一条通过丽江古城,往南的一条通往中济行政村,往北的一条通往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条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即著名的“茶马古道”,我曾多次随着这条古道,翻山越岭,走进过去藏客们在返回藏区前把他们的马放养得又肥又壮的文海大草甸,那儿有一个高原湿地湖,有黑颈鹤等众多鸟类在那儿栖息。

  像丽江古城一样,源自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欢畅地从束河四方街的一侧流过,只是其清洁和清澈的程度远非今天丽江古城的溪流所能比,束河的村民们在溪流里洗菜淘米。清晨,人们挑着水桶,来这河流里汲取每天喝的水。

  茶马古道上的束河“藏客”

  沿青龙桥往西走,是铺得相当好的一条五花石板路,石料宽大,石面上的天然五色图案清晰悦目,尤以红色纹路格外惹眼。这是束河村一帮长年奔波于茶马古道上的藏客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捐资铺砌的。在丽江,人们称那些常年奔波于茶马古道,与藏人做生意的生意人叫藏客。

  有两条古道沿着清澈的小溪前行,一条从松云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关隘黄山哨,从拉市到石鼓、巨甸、鲁甸、翻越栗地坪,过维西保和镇、到澜沧江边后,沿江北上,过燕子岩栈道,到德钦后再从溜筒江过溜索去西藏;一条从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边经过,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龙山山峦中,经过文海村直达丽江龙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栏杆,到中甸县城,然后过上桥头,从奔子栏用独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钦城,然后亦从溜筒江过溜索,翻梅里雪山进西藏。这两条道都是茶马古道上的要道,殊途同归于藏区,行程近六千里,需一百多日。在过去的岁月中,这两条道上走过多少浪迹大江莽原、高山深峡的藏客。

  束河地少人多,闯荡江湖,靠一门手艺走千里路、吃百家饭就成了束河人的一个重要传统。久而久之,茶马古道上,产生了一批靠皮革手艺起家,继而发展成大商家的束河藏客,束河村也成为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些束河汉子走康定,下昌都,闯拉萨,进印度。

  束河人在茶马古道上发达而在拉萨、西昌等藏区设号经营的有十多家。不少浪迹大江深谷荒原高山的束河藏客与藏民结亲,在家娶一个吃苦耐劳的纳西老婆,在雪域高原也娶一个藏族娘子。在那个将头别在裤腰带上走雪原的冒险年代,这些束河汉子的多妻是婆娘认可的,当地人也认为这并不违背“规矩”。如今,这些束河藏客生养在纳西王国和藏区的后裔们,相互走亲戚,串门,保持着和睦的关系。

  皮匠之乡  

  在束河繁荣了数百年的皮革业日渐衰落了七十多岁的皮匠大师傅张绍理仍在惨淡经营着一个皮革作坊。

  束河是个名副其实的“皮匠之乡”,纳西语中有“少坞习日本”之说,意思是“束河皮匠之村”。许多在滇藏地区发达出名的束河人最初是靠当皮匠起家的。相传束河从事皮革业的这一支人的祖先是南京应天府的著名皮匠,因在明初某年元宵节上独出心裁作了一个靴形大灯笼,被人诬告是影射明太祖皇后的大脚,被判充军云南,其中的一支流落到了丽江,仍操旧业。由于他们手艺高明,很快生产出适合滇川藏高原特点的产品,如藏靴、皮鞋、皮口袋、皮条索等,购货者踊跃、从师者如云。丽江古城四方街南面铺子前的一溜地,被称为“少坞期此”,意思是“束河人摆摊卖皮革制品的地方”,是世袭的摊位,任何人不得随意占用。到40年代末,束河的仁里、街尾、松元等村,从事皮革业的人员达到336户。

  束河人中流传着一句话:只要有一把锥子,一扎纱线,束河人就敢走天下。确实如其所言,束河人携这两件谋生之物,浪迹于滇藏地区,远的到拉萨、昌都、康定、木里、巴塘、理塘等地,近的到迪庆、怒江以及丽江城乡各地,皆有束河的皮匠高手传艺谋生。

  世上的事有盛就有衰,曾几何时,繁荣了数百年的束河皮革业的辉煌日子,如今已如风飘逝。

  藏传佛教奇人奇事丽江因其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而成为汉藏文化的交汇点,束河出过的几位高僧大德,在滇西北藏传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丽江,特别与佛有缘的地方就会有民间相传的圣迹灵洞,有东巴教的,也有佛教的。

  我多次到束河村,已全然看不到明代那些浸润着藏传佛教历史烟云的墓葬,只见到一些保留着藏传佛教图案和文字的明代墓碑残块,被当作铺路石垫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这些蒙尘的石碑残块使我怅然叹息,当年此地盛极一时的佛门盛事,随着世事的风云变幻而如烟飘逝,人间沧桑之变,总是使人思古伤怀,感慨不已。

  丽江藏传佛教五大寺的不少高僧,都是从束河走出去的。丽江噶举派七大寺之一的普济寺,在距丽江古城6公里的普济山中,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嘉庆十一年重建。这个寺因高僧圣露活佛和铜瓦殿而名声远播。圣露是普济寺第四世活佛,在民国时期是名扬全国的高僧。喜饶郎达居士也是束河的一位传奇人物,郎达先生1916年生于束河松云村的一个皮匠家庭,12岁时到文峰寺出家,圣露活佛亲为递度。50年代以后,他因各种原因还了俗。近年来,他八十多岁的高龄,独自一人长居丽江,为振兴丽江噶玛噶举派佛教事业,恢复寺庙建设,举办丽江藏传佛教展览等事多方奔走。

  大觉宫古壁画

  束河既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是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宝地。在九鼎龙潭上面有个汉传佛教寺庙龙泉寺,建在纳西语所称的“少坞子胆古”(意为“束河迎神之处”),原是明代当地居民祭“十保神”的地方,称为“子宅坛”。龙泉寺是在清乾隆年间,由江苏高僧普证大师开山建成。过去香火很盛,可惜与石莲寺一起毁于“文革”中。在九鼎龙潭边,森森的古柏和柳树掩映着一座“三圣宫”,据光绪《丽江府志》载:这个庙是光绪年间在“九鼎龙王庙”的遗址上建成的。该寺是个四合院,西面大殿三间,高出天井三尺多,原来正殿上供观音大士塑像。束河素以皮革业远近闻名,因此,在“三圣宫”南屋专门供奉皮匠祖师孙膑塑像,北屋供奉龙王塑像,这就是这村庙中的“三圣”。在束河街东面,是汉传佛教寺庙大觉宫所在地,相传是明代“木天王”木增在明万历年间所建。大觉宫里因有明代万历年间的壁画而作为“白沙壁画”的一部分著称于世。

  该殿的壁画现不轻易示人。据说壁画原有9幅,但北壁的壁画在民国年间就已被拆毁,现仅存殿内东西两边墙上的壁画,已经剥落得很厉害。

  大觉宫壁画与白沙壁画不同的特点是,壁画反映的全是汉传佛教和道教的内容,没有藏传佛教的内容。这在束河这样一个自明代以来藏传佛教就相当发达的社区,显得蹊跷而神秘,然而就是这种费解和神秘,才构成了束河曾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水乳交融的村落所具有的那种魅力。

  乡野俊杰  

  在束河生活的,多数是纳西族人。

  在丽江,流传着一句几乎人人知道的俗谚:少坞卡,堆坞孙。意思是“束河的王,堆坞的官。”“堆坞孙”指的是民国时曾当到陆军中将、贵州省清乡司令、代理省长的白华村纳西人和继圣,而所谓“束河王”不是指的什么大官,而是指民国时期束河中和村一个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和志钧,号石衡。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弟弟和志坚一起考入北平政法大学。1924年毕业后回到丽江,致力于地方的教育事业,创建了民国时在云南声誉卓著的“束河中心小学”,曾任丽江诗、书、画、乐四会综合的“雪社”社长。他从1936年到1945年期间,先后任云南宾川县县长、永胜县县长、景东县县长、丽江县参议会议长等职,大力推动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丽江曾闹大饥荒,他想方设法救济灾民,与民同患难。他在家乡深受民众爱戴,民间尊称之为“少坞卡”,意为束河王,而把真正当过大官的和继圣则只称“堆坞孙”(白华的官),这似乎也反映了丽江纳西人一种特别尊崇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传统。

  和志坚的弟弟也是一个有口皆碑的著名教育家和画家。曾先后任省立一中(昆华)、省立二中(大理)、省立三中(丽江)三校校长,丽江县教育局局长。他任丽江县教育局局长初期,全县只有91所高、初级小学,3年后,扩充到了2000所。1931年,全省教育会议上进行成绩评比,边远的丽江县荣获甲等第一名,震惊全省。云南省省主席龙云特定颁发了“丽水增辉”的匾额,并奖《万有文库》一部。在他任省立第三中学(丽江中学)校长期间,在云南全省历届高、初中毕业会考中,丽江中学均名列第一。1941年毕业的高七班,除了几个因家庭原因未升学外,全部考入大学,其中有留学美国的著名学者杨凤、方宝贤、和慧祯等。丽江中学成为云南的楷模中学之一,省教育厅颁给他“平正干练”的匾额。在他后来任大理中学校长期间,因办学成绩卓著,国民政府教育部颁给他“勤劳实干”的匾额。

  乾隆年间,和志钧的祖先,诗人和旭潜心乡土医学,每年秋日,他都跑到玉龙山尝百草,创制出一种后来在国内外闻名遐迩的药丸“虎潜丸”。到同治年间,其后裔和潮设“寿元丰”药房,进一步调整“虎潜丸”的配方,疗效益佳,逐渐走红于西藏、印度和南洋诸国。和氏的这一名药一直保持着从采药、药剂制作等整个过程都只由本家直系亲属承担的家规。在20年代起,著名的北京同仁堂向丽江和氏药房“寿元丰”长期购买此药药粉,做成药丸转卖,声誉更隆,远销日本、缅甸等国。直至80年代,由丽江县药材公司生产的虎潜丸平均年产量还达三万多盒。

  束河,既出手艺高超、浪迹江湖的皮匠,闯荡藏区的商人兼探险家“藏客”,也出悲悯大千的活佛、高僧,以及超迈怀远的诗人,严谨求真的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名医等,看来,地灵必人杰之说,由束河可以观之。

  落日望束河  

  束河村的这座大石桥是丽江地区最大的石拱桥,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爬上束河仁里村后面的聚宝山顶望束河,夏天的太阳即将落下,它将最后一片明亮温柔的光,铺满在一大片青瓦、田野和河流上,此刻,束河的村庄和田野,看去就像一个忧郁的画家笔下一幅沉郁而清寂的油画。

  毗邻相接的房屋错落有致 环村绕宅的溪水清澈见底

  束河这个古老的村落群,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演绎出很多古老的故事,产生了不少风云人物和寻常百姓那一个个朴实而美丽的人生故事。历史的风烟把多元的古文明印迹留在这个玉龙大雪山西麓的纳西村落群中。今,它的寂静、安详和古朴使人仍然感受到一种只存在于乡村的诗意和温润。

  我愿意相信,在一代代束河人的手中,束河的文明之光不会消近,束河昔日的荣光,会与今后的辉煌交相辉映。愿我的梦中,永远有束河那永恒的文明之光。

分类:束河古镇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974)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飞越梦想
  • 注册日期:2008年06月03日
  • 城市:海淀区

公告

游丽江古城束河小镇尽在望月阁客栈!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24651 人
  • 创建时间:2008年06月03日
  • 发表文章:84 篇
  • 上传相片:1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5445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