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风光沈海冰摄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桂林旅游通 | 出处:原创 | 天气:晴 ] 字体:

关中风光 沈海冰摄 关中旅行记(下) □李宏 鸟瞰关中大地,泾河与渭水恰好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令人震撼。渭水有如秦俑般浑厚粗犷、坚强有力,泾河则如秦娥般婉约柔美、脉脉含情,两水相依,朝朝暮暮,共同演绎了一出出历史风情剧。三原 三原与龙有关的地方很多,比如龙桥,也就是三原桥。在渭北广袤的平原上,不知从何时起形成了一条深50米、宽百米逶迤东去的壕沟,沟底流淌的清峪河将县城一分为二,形成南城和北城。400年前时任明工部尚书的三原人温纯为了两城百姓生活及南北交通的便利,倡导集资并历时13载建成此桥。桥为三孔石拱桥,中孔大位置低、两头孔小位置高,在桥两侧各有3个伸出的龙头。三原桥桥面长50米,宽11米,高26米,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全部用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黏合。龙桥坚固异常,至今仍巍然屹立。 三原属渭北重镇,为关中东西南北交通要冲,贸易发达,文化繁荣。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下要建成这样一座石拱桥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同等规模的桥在关中仅此一座。 可与龙桥比肩的是距此不远的三原城隍庙,它的历史较龙桥还早200年。这是陕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钟楼、鼓楼、戏楼、牌楼等古建筑匠心独运,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庙前照壁及侧墙上镶有精美的“鲤鱼跳龙门”、“苍龙训子”和“鱼龙变化”砖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对20米余高的铁旗杆上,两条威龙盘旋而上,以腾空之势带我们步入了一个龙的世界:那如龟般驮碑的必定是好负重的龙老大赑屃,象征长寿吉祥,它的头已被游人摸得闪闪发亮;老二螭吻喜登高望远,殿脊角和屋顶上的走兽或兽头即是它的形象;老三蒲牢,形似龙而体形较小,喜欢鸣叫,那巨型铁钟上的兽纽就是它;老六狻猊形状似狮,喜好烟火,殿前3米高的铁香炉上的兽头便是它了;老九椒图,其形如螺蚌,常闭口不善言,因而其像被雕在各类大门铺首上,为主人看家护院…… 泾渭分明 自小生活在关中平原,记不清多少次跨越泾河与渭水。渭水大而浊,泾河小而清,两者一清二楚。长期以来,泾渭分明于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成语,从没有想过去两河交汇的地方瞧瞧它们分明到什么程度。 古代关中有渭、泾、沣、灞等八水绕长安之说,汉唐的强盛离不开泾、渭。两河同样自陇入秦,渭水从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宽阔而舒展,淡定而从容,造就了这一方沃土,河水始终是一副浑黄的样子。泾河于地广人稀的渭北黄土高原冲出一条峡谷,进入平原后,河床渐宽,水流放缓,流约百里后入渭,平日水质较为清澈。 当然,两河也有“不分明”的时候,那就是在雨季,泥沙与水俱下,两河皆浑黄,不分彼此。 俗话说十里乡俗不同,我们过泾河,步入位于泾渭金三角地带的高陵县泾渭镇,只见泾渭大街、泾渭饭店、泾河工业园、泾渭一路等各种有关泾渭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似乎已闻到了两河交汇的气息。 上了河堤路,大堤上无遮无掩,阳光直射,异常闷热。左手几十米开外,浑黄的泾河水冲击着河岸滚滚向前,比上游的流量明显增大了许多。转过一个弯道后远远地望见了渭水,河水浑黄缓缓流淌。这个河堤弯道其实也是两河大堤的交汇处,但见这里河床异常宽阔,杂草丛生,一片朦胧,根本望不到两水汇集的地方。 泾渭两河浇灌了关中数千万亩良田,当地人盖房绝少不了渭水的沙子和泾河的石子,它们是关中人的母亲河。10多年前,泾渭特别是渭水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渭水被严重污染,一度成了关中的“下水道”。近年来,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加大对工业和生活排污工程的整治力度,渭水又渐渐恢复到了往日的模样,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河边渐渐有了垂钓者。咸阳人还利用渭水沿着河道建起了长约5公里咸阳湖,远望湖面波光粼粼,野鸭游弋。在干旱缺水的关中拥有这样大面积的水域,令人惊喜。 鸟瞰关中大地,泾河与渭水恰好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令人震撼。渭水有如秦俑般浑厚粗犷、坚强有力,泾河则如秦娥般婉约柔美、脉脉含情,两水相依,朝朝暮暮,共同演绎了一出出历史风情剧。 泾渭两水清也罢、浑也罢,分明也罢、不分明也罢,几千年来,它们在关中平原上,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从未停歇。
关中风光 沈海冰摄
关中旅行记(下)


□李宏

鸟瞰关中大地,泾河与渭水恰好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令人震撼。渭水有如秦俑般浑厚粗犷、坚强有力,泾河则如秦娥般婉约柔美、脉脉含情,两水相依,朝朝暮暮,共同演绎了一出出历史风情剧。三原

三原与龙有关的地方很多,比如龙桥,也就是三原桥。在渭北广袤的平原上,不知从何时起形成了一条深50米、宽百米逶迤东去的壕沟,沟底流淌的清峪河将县城一分为二,形成南城和北城。400年前时任明工部尚书的三原人温纯为了两城百姓生活及南北交通的便利,倡导集资并历时13载建成此桥。桥为三孔石拱桥,中孔大位置低、两头孔小位置高,在桥两侧各有3个伸出的龙头。三原桥桥面长50米,宽11米,高26米,大孔采用尖形拱顶,全部用青石砌筑,石缝用糯米和石灰汁黏合。龙桥坚固异常,至今仍巍然屹立。

三原属渭北重镇,为关中东西南北交通要冲,贸易发达,文化繁荣。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下要建成这样一座石拱桥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同等规模的桥在关中仅此一座。

可与龙桥比肩的是距此不远的三原城隍庙,它的历史较龙桥还早200年。这是陕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钟楼、鼓楼、戏楼、牌楼等古建筑匠心独运,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庙前照壁及侧墙上镶有精美的“鲤鱼跳龙门”、“苍龙训子”和“鱼龙变化”砖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对20米余高的铁旗杆上,两条威龙盘旋而上,以腾空之势带我们步入了一个龙的世界:那如龟般驮碑的必定是好负重的龙老大赑屃,象征长寿吉祥,它的头已被游人摸得闪闪发亮;老二螭吻喜登高望远,殿脊角和屋顶上的走兽或兽头即是它的形象;老三蒲牢,形似龙而体形较小,喜欢鸣叫,那巨型铁钟上的兽纽就是它;老六狻猊形状似狮,喜好烟火,殿前3米高的铁香炉上的兽头便是它了;老九椒图,其形如螺蚌,常闭口不善言,因而其像被雕在各类大门铺首上,为主人看家护院……

泾渭分明

自小生活在关中平原,记不清多少次跨越泾河与渭水。渭水大而浊,泾河小而清,两者一清二楚。长期以来,泾渭分明于我只是一个简单的成语,从没有想过去两河交汇的地方瞧瞧它们分明到什么程度。

古代关中有渭、泾、沣、灞等八水绕长安之说,汉唐的强盛离不开泾、渭。两河同样自陇入秦,渭水从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宽阔而舒展,淡定而从容,造就了这一方沃土,河水始终是一副浑黄的样子。泾河于地广人稀的渭北黄土高原冲出一条峡谷,进入平原后,河床渐宽,水流放缓,流约百里后入渭,平日水质较为清澈。

当然,两河也有“不分明”的时候,那就是在雨季,泥沙与水俱下,两河皆浑黄,不分彼此。

俗话说十里乡俗不同,我们过泾河,步入位于泾渭金三角地带的高陵县泾渭镇,只见泾渭大街、泾渭饭店、泾河工业园、泾渭一路等各种有关泾渭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似乎已闻到了两河交汇的气息。

上了河堤路,大堤上无遮无掩,阳光直射,异常闷热。左手几十米开外,浑黄的泾河水冲击着河岸滚滚向前,比上游的流量明显增大了许多。转过一个弯道后远远地望见了渭水,河水浑黄缓缓流淌。这个河堤弯道其实也是两河大堤的交汇处,但见这里河床异常宽阔,杂草丛生,一片朦胧,根本望不到两水汇集的地方。

泾渭两河浇灌了关中数千万亩良田,当地人盖房绝少不了渭水的沙子和泾河的石子,它们是关中人的母亲河。10多年前,泾渭特别是渭水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渭水被严重污染,一度成了关中的“下水道”。近年来,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加大对工业和生活排污工程的整治力度,渭水又渐渐恢复到了往日的模样,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河边渐渐有了垂钓者。咸阳人还利用渭水沿着河道建起了长约5公里咸阳湖,远望湖面波光粼粼,野鸭游弋。在干旱缺水的关中拥有这样大面积的水域,令人惊喜。

鸟瞰关中大地,泾河与渭水恰好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令人震撼。渭水有如秦俑般浑厚粗犷、坚强有力,泾河则如秦娥般婉约柔美、脉脉含情,两水相依,朝朝暮暮,共同演绎了一出出历史风情剧。

泾渭两水清也罢、浑也罢,分明也罢、不分明也罢,几千年来,它们在关中平原上,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从未停歇。

分类:默认分类 | 评论:1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777)

Tag: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桂林旅游通
  • 注册日期:2008年02月05日
  • 城市:桂林

公告

桂林旅游预订热线:400-0773-151转1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855445 人
  • 创建时间:2008年02月05日
  • 发表文章:198 篇
  • 上传相片:2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18832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