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6837' limit 1敖包祭祀_内蒙古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市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

满洲里边城明珠国家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7-04-06 08:46: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呼伦贝尔
    “敖包”蒙古语的音译,也叫“脑包”或“堆子”,意思是“堆子”,即人工堆积成的石堆、土堆或树堆。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以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因为草原广阔无垠,故在游牧交界之处垒石为记,或在路口上垒石为记辨别方向,这就是敖包。蒙古族牧民信奉多神教,他们认为百畜兴旺、五谷丰登都是天、地和诸神给予的。而茫茫草原上,人们认为山丘之地能给人以灵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就逐步将指示道路的敖包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以祈求风调雨顺、旅途顺利,因此,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热烈的祭祀活动。
      敖包,在内蒙古各地都有。旧时,各盟旗有社会公用的大敖包,富裕人家还有自设的“家敖包”。各地区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约十余丈,形似峰火台,遥望又如尖塔。
      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七个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三个小的,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三个小敖包,成为十三个敖包群。
祭祀敖包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即顺时针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洒祭、火祭和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祀方法由来已久,现在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祭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和白酒,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洒地祭神的风俗,也是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也还能看到,在呼伦贝尔地区也能见得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走近火边,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羊肉丸子)投到火里燃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除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很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用的供品。过去蒙古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俗,现在很少有人用玉祭祀了,但还可以看到一些替代的礼仪。在呼伦贝尔地区新巴尔虎旗,在祭祀敖包前两三天,要用一把壶装满硬币和炒米、奶食品等,放在敖包石堆下面去。祭祀时,还在石堆上面的柳枝中央竖起一根装饰着珠宝的杆子,这些珠宝便是代替玉的。
       旧时,不论哪种祭法,都要请一些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礼仪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参加祭祀的人,开怀畅饮。其间青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游玩,相互诉说衷肠,草原金曲《敖包相会》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祭祀敖包往往要连续好几天。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举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