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5766' limit 1昭通古城忆_云南昭通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昭通古城忆

昭通古城忆

叶落秋无声 | 发布于2007-02-06 11:47: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昭通
走进位于昭阳区文渊街的昭通市实验中学,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醉在庄重肃穆的学术氛围中,被四周古建筑群落所固有的敦厚与凝重所感染。这座完全依照明清时期的“贡院”式样、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院落,就是著名的“凤池书院”———昭通教育史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学堂。

  史载:清雍正初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实行改土归流后,昭通文化教育处于兴盛时期,书院、义学、私塾等办学形式兴起。雍正八年(1730年),徐成贞署理昭通镇,知府徐德裕在府治东南二十里八仙海畔倡修“昭阳书院”,聘请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教授,培养学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知府孙思庭移“昭阳书院”于城内学宫左侧(现市实验中学内),从此易名为“凤池书院”。其间,书院历经多次修缮。

  “凤池书院”是昭通创办最早、影响最大、时间最长,也是培养人才最多的书院,魏定一、吕清、谢崇基,他们或入仕为官,或治教于桑梓,或著书成一家言。此后,“凤池书院”的“山长”肖瑞华创办的新学堂仍以此为基础,在此从教的多是举人、秀才。后来,“凤池书院”更名为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从此也拉开了昭通近现代中等教育的新篇章。

  为昭通教育作出过积极贡献的“凤池书院”历经岁月沧桑,虽然学制并不十分完备,但经史词章兼西学,是为昭通新学的萌芽,也拉开了书院从向新学的过渡和转换。

  后来,“凤池书院”还更名为云南省立二中、省立昭通女子中学、昭通县立中学等。

  书院里还置放着两件瑰宝:其一是云南现存唯一一块汉代碑刻“孟孝琚碑”,其二是东晋“霍承嗣壁画墓”。这一碑一墓都是省级重点文物。

  然而,从2003年春节起,矗立了数百年之久的“凤池书院”古建筑群却突然遭受了灭顶之灾———由于学校实施校园改造,原有的古围墙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修葺一新的新围墙;原先紧靠校园南墙、东墙的两排古建筑被完全拆除,拆卸下来的古墙砖、琉璃瓦、粗大檐木等七零八落地堆放在废墟里,从古建筑群中拆下来的石雕、石柱、柱座、墙砖和瓦片等,大多被胡乱埋在碎石渣中,似乎要被清运出去扔掉……闻名遐迩的“凤池书院”已彻底变了模样,成为一座活脱脱的“现代楼群”。

  如今走进昭通市,若不是刻意打探,外地人已很难知晓“凤池书院”遗址身在何方。

  1月11日,记者走进市实验中学,“凤池书院”遗址只剩下状元桥、考试大殿。用青石板铺就的状元桥,古迹依稀,横跨在一个水塘上,建筑格式是比较传统的斗拱式建筑,历经百年沧桑的桥身已经略微下陷,优质石材筑就的桥体还依稀可见当年的神韵。相传,以前参加科举考试,欲考取功名的考生,在参考之前都要跨过这座桥。一场大雪覆盖了昭通城,桥旁的古树披上了银装,状元桥更显出几分古朴和肃穆。

  再往前走,转过学校教学楼,就可以看见与学校一墙之隔的考试大殿,多年前,这里已经划拨给市粮食局作仓库了,站在教学楼顶,高耸的围墙将古色古香的考试大殿与校园虽然隔开了,仍可以感觉这是一幢有相当底蕴的学府。仓库里散乱堆放着的粮食和实验中学2000余名寒窗苦读的学子,都在追逐着同一种———“粮食”!

  长期在实验中学执教历史的张林说起凤池书院就感慨万千:“任何历史都与积淀有关,社会在进步,历史也要讲其延续性,书院倡导了昭通的向学之风,也推进了昭通经济、社会、文化源源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在实验中学校园内,记者询问了很多在此就读的中学生,他们对“凤池书院”这个名字都感到陌生,更无从谈起对这段历史的感知。有的学生含糊地称,只听说过这里以前是个学校,关于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他们一无所知。

  书院是个值得崇敬的地方,消失和再生成就的是历史的进步。今天的实验中学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落成后,更显出了书院的现实意义。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暂无内容
旅游景点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