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4889' limit 1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故里游记_海南澄迈澄迈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故里游记

道教南宗五世祖白玉蟾故里游记

海口琼山达成商旅服务中心 | 发布于2006-11-26 15:33:00 | 来源:网络 | 目的地:澄迈
这是一块产生道教宗师的风水宝地,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神秘古村。
   苍翠的典读山,蜿蜒的典读河,荒凉的古驿道、幽长的石板路,典读村像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散发着古旧悠远的气息。
   一位神奇的人物,从这个古村诞生,多才多艺、聪颖超群,却远离功名利禄,云游四方,求道学术,济世安民,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豁达。白玉蟾,一位从海之南走出来的奇人,独树一帜的道教宗师,他的故里因他而名扬天下。
   近年来,当文化、宗教界出现一股“白玉蟾热”时,这位道教宗师的故里已冷寂了多年,少人问津。
   仙人已去,古村依旧。唯有真人“典衣供读”的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深深地根植于村民的心中,尚学崇教之风代代相传。
   典读村是个沾满仙气的古村,走进此村,令人神清气爽,有种村在山水间,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村民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着祥和安宁的生活,有如神仙般的自在和逍遥。
   从繁华喧闹的都市,来到静谧的典读古村,让身心体验一种超凡脱俗的快乐,你会感觉很好。
  史地发现
  典读上村曾沦为空壳村
   从海口市中心往西行至澄迈县白莲镇以东4公里处,有座绿阴环抱、风光秀美的村落,这就是白玉蟾故里典读村。
   典读村坐东朝西,与典读上村隔田相望。
   典读上村在上世纪初沦为空壳村,村里的人都迁走了。解放前,李高昌率先来到此定居,尔后又有王、吴、蔡、孙、唐等姓氏迁来此村,目前已发展到41户241人。
   村里到处是古老的火山石屋和青石板路。村里的老人带引我们来到村东边一片古树下,称这就是白玉蟾的故居旧址。
   据村民介绍:传说白玉蟾母亲怀孕临产时,梦见仙人指点说,她的儿子是天上蟾仙化身,应在东南方临水而生。于是便叫人在村子东南方典读溪边上搭个草茅,住下不久便产下一男孩。她临产当天,天上有喜鹊盘转歌唱,地上有走兽守候,溪边有蟾蜍、青蛙欢鸣,令人稀奇!满月之后,母亲便抱婴儿回村里住,并命其乳名为“玉蟾”,稍大才起学名“葛长庚”。
   村民说这里古时候有一座白真人庙,1958年后拆毁了。记者来到旧址时,只见到四周古树苍翠,几块石柱丢弃在杂草中,一片荒凉。
   传说中的白玉蟾出生地旁有条典读溪,溪水潺潺,据老人说,溪上曾有一座桥,后来毁塌了。记者脱鞋趟水过溪,在溪对面典读山路口旁的一丛灌木下,见到一块古石碑,上面刻着“见山桥捐造”的字样,立碑时间为乾隆十一年,距今有260年的历史。
   在“见山桥”碑文对面的溪水里,有个坑,形似人的脚印,村民说这是“仙人脚”,是白玉蟾成仙升天时留下的脚印。应证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那句话。
   在典读上村西北方向有口“神仙井”。
  
   令记者感到奇怪的是:该“井”没有井沿,是个水深不过两尺的水坑,但却终年不涸,据说是当年白玉蟾挖的,实在神奇。
   村长钟时禄把我们带到他家的祖屋。他的祖上原是富裕人家,石屋的外墙很平整,石头结合部天衣无缝,屋里的梁柱,木隔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是选用上好的材质木料建造的,历经数百年依然不改初颜。
   在迂回曲折的村巷中穿行,你不时可见到散落在墙根路边的各种用火山石制造的生活用具。而今这些石碾、石臼、石磨已告别了历史舞台,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了村民闲暇时歇息聊天的坐凳,只有当外地游客问起时,才会勾起年老者村民远去的记忆。
   典读村东边有座小石屋,挂着白玉蟾纪念馆的匾牌。
   村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有一个规模很大的白真人庙,十里八乡的信众每逢农历三月十五,白玉蟾的生日都要来烧香敬拜,因为有求必应,十分灵验,白真人庙香火鼎盛,可惜破四旧时,白真人庙被拆毁了,石头搬去修农业中学,几年前,村民在原址修建了这座小石屋,安放白真人神像在石室中,供信众和村民祭拜。
  这里曾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典读村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较好的一个古村落。
   村里的人文遗迹有古庙古井古民居、千年古道、仙人脚印、垒墙遗迹、学堂遗址。自然景观方面有白鹭天堂、野生竹林、百亩荷塘、典读山、典读河。
   这里有一个奇特的景象,典读河距马鞍岭火山口不到5公里,一万多年前,火山喷发的熔浆和火山灰覆盖周围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熔浆浩浩荡荡,无坚不摧。
   但东面的火山熔浆向西流淌时却被典读河自南向北挡在一边,长达15公里。
   由于地处偏僻及历代典读村民的保护,如今的典读河并未受到太大的破坏。河的东岸是火山岩和灌木丛组成的莽莽典读山,西岸却是长满了野生竹林黑土坡,中间是狭长的水洼地带。
   据村民讲:30年前,这里曾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山上栖居着野猪、狐狸、野兔、蟒蛇、刺猬、穿山甲和山鸡等动物,河里有龟、鳖、蟹及各种鱼类,河岸边有成群的野鸭、鹭鸟。
   现在由于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河道堵塞,除了鹭鸟外,其他野生动物已大为减少,亟待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挽救。
   典读村原有官道,是古时文士官员从府城到老城的必经之地。后来年久失修,这条古驿道掩没在荒野中。从村口过典读河通往典读山的狭长的小路口,依稀可以见到这条千年古道的踪迹,有一条石板路延伸到远方。
   在典读村,白玉蟾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村民有感于白玉蟾“典衣供读”的求学精神,重视对后人的文化教育,人才辈出。
   村民告诉记者:白玉蟾的祖父和父亲都先后在典读村学堂教过书。后来村里将学堂改为钟氏祠堂,可惜1958年被拆毁了,原址位于现在的村文化室。
   典读村并不富裕,村民很少盖新房子,他们宁愿把盖房子的钱用在供儿女们读书上。解放后从典读村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钟时福告诉记者:当今村民“典屋供读”与古代白玉蟾的“典衣供读”惊人的相似。这并非偶然,是先贤的遗德根植于村民的心中,世代传承。
   村长钟时禄告诉记者:村里每家都有人考上大中专学校。知识改变命运,而今村里人转变观念,全方位发展经济,走上了“瓜菜、香蕉、粮食、甘蔗”多种生产经营并驾齐驱的发展之路,随着绕城公里的建成,典读村迈向文明生态村的步伐将日益加快,白玉蟾故里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民间传说
  半夜请来众神仙筑围墙防贼
   在典读村,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白玉蟾的民间传说。
   传说白玉蟾小时候道法就很高明。他能帮母亲种下不到一个月就可收获的番薯,画什么就能变成什么等等。有一次村里人对他说:“玉蟾啊,你有那么高的法术,可村子盗贼四起,你有什么办法防贼吗?”他说:“这个容易,用石头把村子围起来就行了。只要今天晚上,全村男女老少吃晚饭后关门睡觉,不管听到什么动静,都不许出声。明天一早围墙就好了。”半夜时分,果然听到村子周围有很多人来回走动和搬石筑墙的声音,好不热闹。眼看天就要亮了,这时,村里有位耳聋妇女的孩子拉了大便。她便开门唤狗吃屎。这一出声,便糟了,所有神仙都离去了。村子的围墙于是留下村后一个大缺口未完成。村民只好种上“刺竹”当屏障。于是,典读村的围墙前面是石墙,后面是“刺竹”,与别的村庄大不一样。今天,仍有围墙和“刺竹”的遗迹。
   据说,白玉蟾小时候曾在村里学堂读书。可是他很少上学,白天黑夜均不见踪影,都是五更后才回来睡,天一亮就不见了。有一天老师逮住他问:“玉蟾啊,你来学校不读书,整天整夜到哪里去了啊?”他说:“先生要教的东西学生都懂了。”老师不信,考一考他,果真如此,无所不知。老师好不惊奇。他又说:“其实书本上的东西学生只要入静专心就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剩下的时间,学生每晚都去京城看戏。先生若有兴趣就一同去看。”老师不信:“此去京城几千里,你如何能去又回?况且你又哪里有钱买东西?”他说:“学生自有办法。”接着便叫老师伸出手来,在手心画上两文钱,说:“老师如需钱就拍手掌,一次两文,两次四文。”老师一试果然如此。于是无不信服,相约戌时(当晚八点)起程。时间一到只见白玉蟾拿来纸、笔,描描画画,很快一匹长有翅膀的高头大马出现纸上,顷刻又变成了一匹真马。于是老师随白玉蟾骑到马背上,闭上眼睛,神马便起程飞去,耳边只听到呼呼风响。过了约一两个时辰,便听到马铃叮当响。老师这才开眼看。哗,人山人海,好不热闹,戏场锣鼓喧天,果真是到了京城。
   再说宋朝末期,奸臣当道,残害忠良。朝廷某忠臣听说海南有个忠贤神仙白玉蟾,便不辞辛苦来海南向白神仙求救。来到典读村时,他不认识白玉蟾,逢人便问。村里人告诉他,如果看到一个人走路脚不怎么踏到地,这人便是他了。那忠臣走进村里,看见前面有个人,样子还像个小孩,走路双脚果然不怎么着地,不仔细看还看不出。那忠臣观察片刻,确定无疑,便急忙走到他跟前,双脚跪地,请求神仙为朝廷除奸。白玉蟾已知他来意,二话不说,便写了“天下大奸”四个字,叫那忠臣拿到朝廷上张贴。那忠臣回到京城依着照做。第二天上朝,忠臣们看到的是“天下大奸”,而奸臣们看到的却是“天下太平”,双方争得不可开交。皇帝一看,明明是“天下大奸”竟然有人敢欺上,说成“天下太平”,大怒,于是把所有奸臣斩首的斩首,下天牢的下天牢。从此,朝廷便太平了。
   白玉蟾常年到全国各名山大川云游学术。一天,忽然想念起母亲便匆匆回家看望。这时恰逢朝廷传圣旨来海南要槟榔入药,限期一个月,误期斩首。道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乱窜,因为一个月时间从琼州到京城都得日夜兼程急赶,何况还得到内陆山区收集槟榔呢。一听到白玉蟾回来,道台像抓到救命稻草似地奔典读村求救。白玉蟾答应由他自己收集槟榔,然后共同进京。第二天一早他便取回槟榔,叫道台马上出发,日夜兼程,马不停蹄,他随后携槟榔赶到。道台不知,其实他出发时白玉蟾已用隐身术随行。道台赶到京城时刚好一个月,可这时仍不见白玉蟾和槟榔的踪影。眼看太阳就要落山,皇上大怒,正要下旨斩首。这时,白玉蟾突然现身,笑呵呵大声说:“皇上请慢,时间未到,槟榔在此。”皇上一看,又喜又惊,不禁大开金口:“白玉蟾,你是神仙!”白玉蟾紧接着说:“领旨遵命!”当即他便腾云驾雾遨游各地名山大川去了。从此,附近的石山、永兴、白莲、老城等十里八里都知道典读村出了个“典读仙”,不仅法术高明,诗书、画无所不精,而且善良正直,豪爽仗义,乐于助人。几百年来,附近村民每当有什么困难疑惑,都要拿好酒好肉、水果糕点到典读村的白神仙庙祭拜,请神仙指点、保佑。据说,祈求小孩读书聪明、考学高中,更是万般灵验。
   白玉蟾自小不仅诗、书、画、术样样精通,而且水性极好,当地无人能比。他潜入水中可以换气,呆好长时间不出来,又能游到很远的地方才出水,有时竟不见他浮出水面,同玩伙伴往往惊惶失措,吓得要命,但每每他都安然无恙返回,令人惊叹不已。
   白玉蟾母亲死后,传说他再也不回典读村,直到九十多岁后才又回到典读村居住,一直生活到一百四五十岁,最后在故里升仙。关于他的升仙地有三种说法:一是在“典读上村”离他出生茅屋不远的典读河里,河底石头上有他的脚印;二是在道育村的神岭上;三是在典读村后的白龙坟。不管怎么说,家乡人相信他最终回到了故乡,留下了众多的足迹、栩栩如生的传说和他的化身——蟾蜍。
   白玉蟾升仙后,后人便在村外建起白玉蟾庙,庙前种上英雄树,并把村名“显屋”改为“典读”,以纪念这位“典衣供读”不懈求道的英雄。据说,村口原有大门,门上刻着楹联,上联是“典身上能典之物学道忍苦负重”,下联是“读天下可读之书求真济世利民”,横批是“读书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