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39241' limit 1烟雨走婺源(辽宁沈阳王明刚的婺源旅游记)_江西上饶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烟雨走婺源(辽宁沈阳王明刚的婺源旅游记)

烟雨走婺源(辽宁沈阳王明刚的婺源旅游记)

婺源县润福源农家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4-07-19 15:15:20 | 来源:辽宁沈阳王明刚作 | 目的地:上饶

走进婺源,恰逢梅雨时节,漫天烟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我们的行迹。烟雨前行,愰若渐入仙境。

婺源是一位柔情的乡野女子。山为眉黛,水作明眸。菜花儿黄黄是她漂亮的衣衫,青青的“婺绿茶”是她美丽的裙裾。古老的香樟树散发出幽幽不绝的气息,是她那醉人的体香。腾腾升起的雾气,又为她的面孔笼上一抹乳白色的轻纱,时而遮掩,时而拂露,这女子就多了一丝羞涩和妩媚。

粉墙黛瓦的屋子静静地躺在这女子的怀中,惬意极了。

我生在北方的乡村,总觉得家乡太过粗砺,太过豪放,山林气十足,像扯起杆子,占山为王的女大当家的;我到过江南的乡村,又觉得那里的乡村,太过柔婉,太过精致,闺阁气太浓,如一位粉黛轻施又通文墨的小家碧玉;这江西的婺源,中和了江北和江南乡村的性格和气质,既弥荡着浩浩的乡野气,又散发着幽幽的书卷气,“婺”这一汉字就是对此最为形象的概况。一位女子,左手持长矛,右手操文墨,亦武亦文,这就是婺源。

婺源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我信。

走进婺源,你就会被“绿”团团的包围住。山是绿的,水是绿的,天是绿的,地是绿的,婺源绿的让人心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并不峭拔,也不蜿蜒连绵,山形浑圆,山与山之间彼此孤立着,却又相互掩映,连成一片绿色的屏障。山上满是茂林修竹,古樟老藤,乱草野花,绿蓬蓬的疯长着,婺源的山生得丰满而性感。如若遇见一丛开得绚烂的映山红,或是一道在林草之间暗淌的清流,这山就更加妖娆多姿,撩人心魄了。山下多水,或潺潺清溪、或汪汪碧潭、或涧涧小河,也是一味的绿着。我不知道是山下的绿意积淀了山下的绿水,还是山下的绿水滋养了山上的绿林,山水相依,肝胆相照。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走进这般情境,睁眼是绿,闭上了眼,还是绿,似乎浓浓的绿意也渗入我们的眼睛,渗透我们的全身。在婺源的绿中,连做梦都是绿色的。这是我所见过的中国最绿的地方。东方海滨,那是蓝色的。北国雪原,那是白色的。西陲大漠,那是黄色的。中国之大,绿在婺源。

绿,那是生命的色彩。在绿的世界,你能感受到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得鲜活和畅快!

太绿了,人就如同活在梦幻世界中一样。活得太梦幻了,美是美了,却显单调。于是,这里的古人们就把自己房屋的色彩设成黑白,粉白色的墙,黛黑色的瓦。这样的房屋隐现于疏枝密叶、烟光水雾中,显得朴素淡雅,端庄分明,像极了一幅水墨画。房屋依山傍水,清溪两岸即是人家。房屋多为两层,楼下供奉祖先祠堂,楼上住人,中间是敞亮的天井,引清风,招日月,接天雨。若是晴天,日光下彻,再有清风徐来,家人围坐于天井之下,沏一碗新炒的“婺绿茶”,茶香袅袅,再就着清风暧阳,慢慢地啜饮,日子过得似神仙一样;若是阴雨天气,丝丝细雨从天而落,敲打着蓄水的大缸和青石地面,叮咚作响,似乎在绵绵不绝地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山水之中藏着一个个屋子,屋子里面又养着风雨日月,这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吧。

房屋上缀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雕刻人物花鸟,禽兽鱼虫,皆寓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仁义礼智信之意。我伫立于屋前打量着这一座座上了年纪的老宅子,遥想着当年主人居住的情景。我的想像是那么得悠远而沧桑,恰若青石铺就的小巷,在长满青苔的的古墙中间遁入了一个古香古色的时空。但,巷子两旁接连的店铺摆挂着各色现代商品,这里的百姓们用浓重的乡音兜售着各种稀奇的物件,还有晾晒在屋上的花花绿绿的长衫短裤,或是看见溪畔浣纱的媳妇,或是迎面相逢一位赶鹅的少年,或是瞧见背着竹篓采茶姑娘的背影,这些在提醒着你这里依然点燃着千家灯火,飘荡着万家炊烟。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仙境,这就是婺源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啊。

婺源盛产木材,盛产茶叶,也盛产商人。这些商人将木材用竹排顺着悠悠河水运出重重青山,将茶叶用马驮、或是用担子挑出山外,换回白花花的银两,过起红火火的日子。我知道,史上闻名的商人除了山西的晋商外,再就是古徽州的徽商,婺源早年不属江西,而归古徽州管辖。这些做木材和茶叶的婺源商人其实是古代著名的徽州商人集团中的一支劲旅啊。走在婺源的村落中,随处可见做木材或是茶叶生意的商人留下的宅子,宅子建得高大雄伟,宅内陈设也极为奢华。然而,受封建政治制度的影响,当时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富而不贵的,他们的宅子再阔气,大门口却不准直朝大路而开,而官宅就可以。在李坑村,做木材生意的李翼高故居和官至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隔河而建,当官的“大夫第”大门直朝大路,而做生意的却用屏障遮挡住大路而另制旁门。因此,古往今来,经商虽是婺源人的一条生存之路,而他们更加向往的却是做官。我到过的村子,村头都供奉主宰功名、禄位文曲星的文昌阁。这样的东西代表着一个群体最为强烈的敬畏、希冀和向往,就像我们看到许多商铺都要供奉关公这个武财神一样。

光是一个文昌阁,让我觉得婺源的乡村实在是太可亲太可敬了太可爱了!

我知道,有文昌阁的乡村绝对是了不起的乡村。我想起我的家乡辽西的乡村,这里几乎每一个村落都建有一个龙王庙,庙不大,却吸引着整个村子的香火膜拜。辽西人打骨髓里期盼着一年风调雨顺。而婺源人打心窝子里渴盼着儿孙金榜题名。因此,婺源更盛产读书与做官的。你随意进入一个村落,百十户的人家,动辄就出过几十个进士,还有状元。有人统计,自宋至清,婺源这个小县出了进士552人、仕宦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历代文人留下3100多部著作,其中有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有一叫作理坑的小村,遮蔽于山重水复之间,却未遮挡住璀璨的文华和官运,几百年间这里先后出了尚书、大理寺正卿、司马、知府等七品以上官员36人,考中进士16人,出了文人学士92人,留下各类著作333部582卷,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这让我惊叹不已!

为什么如此闭塞的村落竟然出了这么多文人官宦?我感觉,此中原因,除了婺源风水的滋养外,除了婺源百姓内心的期盼外,还有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在推助。我总感觉这里有一股浩然之气氤氲于婺源的山水之间,巷陌之中,屋宇之上。在江西的几日里,我隐约地感受到了这股气脉。婺源地处皖、浙、赣边界,光是江西就出了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洪迈、刘过、汤显祖、蒋士铨、周行清、朱耷、宋应星等名人。这里遍布着无数个大大小小的书院,这里弥漫着一股强烈的书卷气。仅是婺源,就出了两位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不提之人,其中之一就是一代鸿儒、理学大师朱熹。另一个就是号为“ 南宋词臣之冠”的汪藻。婺源是朱子的家乡,又是汪藻的故乡。这么想来,朱熹和汪藻的家乡出了这么多读书人,出了这么多中了功名的人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走在婺源的村落里,我总会想到陶渊明所描绘的那个“桃花源”,我始终觉得,婺源和“桃花源”,其中必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写《桃花源记》的那个晋人陶渊明住在江西的庐山脚下,离婺源相去几百公里的路程,也许陶渊明也曾像我一样到过这里,也曾像我一样迷恋这里,他理想中的桃花源有着婺源的一抹绿色、半丝影子。那个武陵郡的捕鱼人误入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再前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般景像绝对有着婺源的影子。只是“桃花源”中人告诉此般景像“不足与外人道也”,而那个武陵郡的捕鱼人却失信告知太守,太守派人去寻,却终究没能找到。在陶公看来,这样的“桃花源”是自然而纯真的存在,她不该受外人打扰,她更不接受那些怀着各种复杂目的而来的外人,她只需要育一方水土,葆一份天真,养一方百姓,怡然而自乐。而今日之婺源每天迎接着大批大批的游客,乡村不再像往日那般静寂,这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会长久吗?就像古时藏于闺阁不见生人的年轻的婺源女子,忽然走下楼来,热情地接待着络绎不绝的来客,她还会葆有那份真纯吗?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悠然居498

元起

润福楼7688

元起

养生居288

元起

旅游景点推荐
农家菜园40

元起

镇火池40

元起

窥月楼40

元起

源头古村40

元起

源头古村水口40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