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面朝大海,越简单越幸福--M和我的厦门行

面朝大海,越简单越幸福--M和我的厦门行

广州东方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13-08-14 15:01: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厦门

厦门玩了几天,没有选择很多背包客都喜欢的青旅,而是选择了家庭旅馆,在网上淘了很久,最终相中了位于黄厝塔头村的旮旯旅馆。

从马路进村的塔头路。PS.后来才知道塔头路上那两排是芒果树,芒果成熟的季节,早起可以去路上捡芒果!

塔头村里的老房子,墙上还有毛主席语录

旅馆小院与露台。我看书、写字、拍花拍草拍月亮的场所

相中这家旅馆主要是因为美丽的环岛路,现如今环岛路骑行是厦门的旅游项目之一

有超级平整舒适的跑步道(红色路面是行人和自行车专用道)

从旅馆步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海边。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捡贝壳、捡海螺、捡石头,沙滩上比我更风雨无阻的是拍婚纱照的,我比他们幸福多了,想蹲蹲想坐坐想走走,不必摆那些难度系数很高的POSE,另外不管心里高不高兴脸上永远要有高兴的表情。看来结婚也是件体力活。

厦门海不是每天都这么蓝,天越蓝海水也越蓝。不知道这世界上有没有人不喜欢海,听上去跟不喜欢钱一样不可能。在这里,你可以什么也不干,就这样坐着:这大约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发呆吧。我总觉得发呆是件很无聊的事,但在海边就不会,因为那涛声,一声一声地涌来,我喜欢倾听,那无尽的诉说。

没有蓝天白云的日子去哪里呢?到中山路去吃吃喝喝,厦门的美食隐藏在诸多的小巷里,我喜欢那寻觅的过程。决定住在塔头时我担心的唯一的问题是不在市中心,吃饭会成问题。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塔头村有比市区便宜三分之一的物价,平时吃个家常菜再实惠不过。有兴趣可以坐家乐福的免费班车去市中心,每次去吃上几种特色美食,再到家乐福买点日常用品,差不多可以说过上了性价比最高的生活。厦门海并不算特别出色,它的颜色随天气而变,阴天里灰蒙蒙的,晴天也只在空气清朗的日子里才呈现一片湛蓝。去海边光睡个觉远远不够,石头是一定要捡的,厦门的石头质量相当好,就是体积小。除了石头海边盛产的贝壳、海螺我自然也不放过。渐渐地发现,很多贝壳海螺都会有一个小洞,令我想到可以自制手链项链等。这个项目令我兴奋,我最终完成了若干手链和项链。

一个那么小的小孩蹲在自己垒起的围城里静静地面对着大海,不得不说,厦门,很文艺。

我常听别人说明天要去看日出,我也想去,但早起对我来说太痛苦,然而最头疼的是,我不知道哪一天确定会有日出,如果起个大早,却没看到日出,那简直是惨绝人寰。再说,我也不着急,反正我又不是呆一天两天。对啊,我们明天要走了,他们这么回答的时候言语间或多或少地会流露出不舍。终于到了我要走的一天,为了省钱,我定了厦门北的车票,加上公车车费,可以省七块钱。代价是要多花一小时赶火车,没关系,时间咱有的是。上午九点五十的车,计算了一下,七点半必须上第一辆公交车。既然如此,我索性再早起半小时,去看个日出:这不是离开厦门的传统项目嘛。天公作美,日日大晴。六点半到海边,正是时候,东方开始泛红。日出时间是七点,太阳升起来只是几分钟的事,那份美,不是语言、照片能传达的。也绝对值得赶晚上九点火车的人也起个大早。再没有比这更完美的告别厦门的方式了。

来厦门玩的人,一般安排三天行程:鼓浪屿一天,厦大和南普陀一天,环岛路中山路一天。经常听从厦大回来的人说起那里一块钱的蛋挞,说起芙蓉餐厅,说起芙蓉隧道,说得我都想去那里吃饭了。去了第一件事是吃。一块钱的蛋挞味道令人感动,还有二块钱的芝士蛋糕。还没进门就喜欢厦大了。进门就更喜欢了。两排假槟榔树齐刷刷地向前延伸去,高大笔直,迎面而来的热带风情给看惯了江南秀丽的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左侧就是群贤楼群,浅色砖墙红色木窗,瓦顶是赤橙、湖绿两色,果然在蓝天衬托下华美无比。当天是周末,周末的好处是不限时坏处是人多,游人又那么喜欢留影,要拍一张相对干净的照片很费了一番时间。

往前就是鲁迅纪念馆。1926年下半年鲁迅先生在厦大,据我所知他在厦门的日子并不愉快。有天在曾厝垵的书店,又重新翻看了一下先生当时写给许广平的信,写到厦大:我新近想到了一句话,可以形容这学校的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厦门是一个荒岛时,这考究的洋房已经存在,如果说是为了配合它们的富丽,周遭才渐渐变得如此繁华,我也愿意相信。这是我在等候拍照时的胡思乱想。参观鲁迅纪念馆时,我想到的是,先生之了不起,在于他很有些看不起的地方都很看得起他,包括厦大,包括他后期生活了近十年的上海。但因为在上海的生活比在厦门愉快,我总隐约地看到先生寄予上海的些许情感。纪念馆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各地的老照片,我在里面寻找过去和现在的联系。纪念馆外有很多人停下来拍照留念,馆内却人烟稀少,倒让我有机会好好地发了一回思古之幽情。

从纪念馆出来,再次面对阳光的直射时,感觉自己被晒回了现实。想到新近很时髦的一个题材:穿越。之后瞎晃晃到了建南大礼堂,坐车从大学路经过时,常常会为之侧目,总想着有一天要好好来拍一拍。这里可算是厦大摄影作品的经典之地,经典之处包括把操场的弧形看台作为画面主体,其作用却是突出礼堂的气势。

逛完再回去,经过芙蓉宿舍。走廊上挂着的各色衣裤,一下把我拉进自己的学生时代,我甚至闻到了大学宿舍特有的潮湿气息。我不能举镜,原因很复杂,好象是怕无意拍下了别人不愿意展示的隐私吧。来到芙蓉湖畔,一派怡人春色,这儿完全不象校园,纯粹是公园了,而且是谈情说爱的公园。

芙蓉餐厅只是上去看了一圈,里面的东西以我看来并不如传说,价既不廉物亦谈不上美,下楼时一抬头,看到月亮已挂在天空,时间不过三点半。芙蓉隧道里满是涂鸦,我以为太卡通不适合我,直接略过。本应登上南普陀寺再拍一张厦大全景,但我最不喜欢爬山,而且还想从白城步行回去,所以从白城校门出来。可惜白城沙滩没有拍,因为人太多。只在天桥上俯看了一下环岛路。

说到厦门大学,必须推荐一个美食,那就是厦大旁边的南华路23号的乐糖大章鱼。

好不好吃看看这个吃完的盘子

鼓浪屿是厦门最著名的景点,到了厦门哪儿都可以不去,不可以不去鼓浪屿。或者说,很多人来厦门就是为了去鼓浪屿。上岛不用门票,只需要买八块钱的来回船票,进景点要买100的联票,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瞎逛逛,不进景点。上岛一路往上瞎转,看到一条向下去的小巷,路旁开满了三角梅,我想拍两张,但有一群游客没完没了地在那里拍照,我只能先下去。结果他们也跟着下来了,我赶紧再折回去。我就这样跟人群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岛上大部分老房子已被改造成客栈,所有的客栈统一是小资风格。不可谓不漂亮,但看多了不免审美疲劳。何况,我更想看它们原来的样子。

鼓浪屿再也不是曾经的安静古老的小岛了,只有在一步步往深处行走的过程中,在那些远离景点路线的角落里,才隐约有一些当年的记忆浮现出来。而且,相当模糊。

厦门居民区门前的水表真是蔚为壮观

参观的唯一一个景点是郑成功纪念馆,因为免费。从馆内下来时,太阳出来了,天空为之豁然泛蓝,此时正适合拍照。只是道路狭窄,庭院深深,能拍到的也只是屋顶一角。

不觉到了龙头路,满眼小店满街人流,我吓了一跳,这简直就是南京路嘛。瞎逛了一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果汁都是马拉桑。龙头路有N条,门牌号的编制毫无规则,要在这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正宗的那家店全凭运气。当然也可以问当地人,你说那家海蛎煎在哪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哪家在排队。我也去凑热闹吃了一份海蛎煎,然后回客栈休息,等傍晚光线好时再出动。

从海边走到漳州路,再来到复兴路,进毓园参观下。复兴路上果然有很多极美的老房子,我很是欢喜。

从延平路到兆和路,再到鼓声路、港后路,都没什么人,直到菽庄花园,刹时又热闹起来,只能钻进小巷。当我以为只是一般的无名小弄时,不意来到海坛路,蓦然发现一片古厝。再往前走时发现这里也是文物保护建筑,叫四落大厝,对面还有大夫第,却完全败落了。建筑年代都是清嘉庆年间。我想,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会有不同的发现。

逛到五点离岛。感觉岛上热闹的地方永远热闹,安静的地方永远安静,也根本不需要赶早或赶晚。

曾厝垵是厦门新兴的游玩点,离我住的塔头三站路,碰到个好天气,就去转转。曾厝垵就是个小渔村,不知从哪天开始这里一夜之间冒出上百家小店,一时间就成了小资聚集地。到那儿发现,这里的门牌号也一样毫无规则。上海地方虽然大,但门牌号纹丝不乱,每到一处按门牌号找地方一直是我头疼的一件事。曾厝垵的整个村子密密麻麻全是小店,吃的喝的住的买的,店都装修得挺有风格,但是风格绝对不能成为吸引我的元素。游人不少,全是年轻人,他们还喜欢拍那些小店,还喜欢盖章,这是跟鼓浪屿学的,他们才是这里的目标客户。

曾厝垵的这个7桃小酒吧据说是个艳遇的地方,晚上不妨去坐坐;) 能喝酒的可以试试他们的"如果还有明天" 一杯倒哦!

我喜欢的这种,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总是喜欢花花绿绿的地摊,不用买,看着就满足了。

不觉走到了村子外面,在一家学校门前看到书店,进去看看。有一本鲁迅的家信,1926年9-12月致许广平的,正是在厦门大学。我饶有兴致地看他怎么写这个城市。十一月一日灯下:此地这几天很冷,可穿夹袍,晚上还可以加棉背心。十二月十二日:我想厦门的气候,水土,似乎于居人都不宜。我所见的人们,胖子很少,十之九都黄瘦,女性也很少美丽活泼的,加以街道污秽,空地上就都是坟…看来厦门的变化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大概想不到,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很宜居的城市,街道不再污移,空地上不再是坟,而是绿化。另外,这年月,早就不流行胖了,瘦才是美女们梦寐以求的。

香遇巴里,装修简单,很低调装修的一家东南亚餐厅,可是服务跟菜色做得挺好的。咖喱蟹、什么桂花鱼?酸辣的。冬荫菇汤。非常可口。餐前水果很有意思,居然是甘蔗,甜甜的很开胃哦。椰汁西米露是我喝过的最好的,木有之一。

我住的客栈在塔头,全称是黄厝塔头村。在曾厝垵和塔头之间还有一个溪头村,村口有一个进明寺,村里只有几家店,规模很小。

塔头是我喜欢的那种,不象溪头那么冷清也不象曾厝垵那么热闹。除了吃的东西有限,和村里太多正在改建新建的客栈外,其他都好。幸好我们住的这一片相对清静。我很喜欢那人字形两头高高翘起的屋顶,还有两侧小小的窗户和雕花。我总以为那就是叫作“厝”的屋子。

很多村子里有这样屋顶装饰华丽的庙,应该是妈祖庙吧。可是从来也没看到有人在这里拜,莫非是现在的渔民都改开客栈,改拜财神爷了。

在厦门发呆时做过的事,总结下来是,睡、吃、溜达、拍照、看书、写字、跑步、写日记、上网、聊天和看电影。溜达的主要去处是海边。也会去厦大等景点转转。也去过华侨博物馆和厦门博物馆。前者在市中心,公交博物馆站就是。建筑很有特色,展品也有些规格。

后者还特意坐了一趟车去,在一个类似商业文化中心的地方,很是一般。场地巨大的美术馆采用流行的工厂式装修,空无一人。

我很喜欢大同路,那里附近集中了厦门大部分弄堂美食。大同路跟中山路一样,两侧也都是骑楼建筑,只是中山路的修得更整齐。

我倒觉得大同路更亲民更生活,常看到路边放着一几两三小凳,几上是陈年的茶壶茶杯,静静等待着主人得空来沏上一壶。

也常看到在此喝茶聊天看报休息的人们,讲着外人听不懂的闽南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过着属于他们的家常日子。

我也喜欢八市。我喜欢踩着湿腻腻的地,穿梭于迎面碰上人都要侧身的弄堂里,参观那些鱼虾肉菜。它们混杂出来的味道当然并不好,这略微带着些肮脏的热闹拥挤,总让我觉得是这城市向来有之的市井之气。我在这里看到过大红糯米团和点着红胭脂的糕,应是用来祭祖或当喜礼;我在这里吃过三块钱的锅边糊、拌面,和不常见的满煎糕;这里有我超喜欢的糯米炸,后来推荐给别人,没想到引来一片惊艳之叹,最初我还以为只有我喜欢这不起眼的小食品。

第一次看到思明南路上这样的门牌号觉得很新奇,还什么什么之前列,好象需要翻译的文言文。等在鼓浪屿和曾厝垵、塔头见识了那种毫无规律的门牌号后,就觉得还不如来文言文呢。

在厦门住的旅馆叫旮旯,我喜欢这里。旅馆的气氛基本上是热闹而平等。旅馆的管理,令人欣喜的是,卫生状况良好,其他,就是没有管理或者没头没脑式的管理。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让所有人爱,厦门的气候也让这花园永远有声有色。我喜欢在户外呆着,在院子里看书、写字,有花草清风相伴,夫复何求?

上图是我的房间,下图是旅馆读书室。

去厦门时拿了超厚的书,《状元媒》,一看就放不下了。因为只拿了这一本书,所以都得省着点看,舍不得一口气看完。我习惯包书,出发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包书纸,抄起小朋友的国画习作代用。宣纸很不禁用,每天被我揉来捏去的,天天一付垮像。我却又喜欢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墨迹,书放在床头,心里头踏实。终于有一天它烂得再包不住书了。

原图

塔头不方便的是吃,村里的吃食就那几种,所以我的早餐几乎都是市里买回来的糕点。厦门的糕点价廉物美,很喜欢特香包的几种小点心,莲宝饼和椰子饼等。偶然买了一次义兰中糖饼店的蛋卷,更好吃。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蛋卷、莲宝饼、椰子饼和自制芒果吐司。

饭我一天两顿,水果倒要一天三顿。厦门的水果种类多质量好,价格有高有低,自然我只要挑便宜的吃就行了。最喜欢的黄芭乐(榴莲除外,因为贵,不可能常吃)有点可遇不可求,因为超市里固定摊位上都只有绿芭乐,黄芭乐是本地产的,只有本地果农挑着担子沿街卖,碰到才能买到。价格三块五左右(绿芭乐的价格只有一块多)。有一次给一位同屋女孩吃,差点把她吃哭了,说各方面都是她理想中的水果。可惜芭乐特别不好携带,一碰就烂,只能在当地吃个饱了。杨桃也很不错,鲁迅先生也写到过:我以为味并不十分好,而汁多可取,最好是那香气,出于各种水果之上。是的,杨桃和芭乐都是一股好闻的清香,我喜欢把它们放在床头,闻着那味道入睡。另外我常吃的还有木瓜、火龙果等,都是二、三块钱一斤。

出门去吃,总是吃了这个又想那个,吃不过来。久闻厦大附近物价便宜,过去大吃一顿,果然性价比超高。厦大的学生还真是幸福。

鼓浪屿上的美食也不计其数,只是价格太高。我在点评网上选了几种人气高的尝了一下,都很不错。在鼓浪屿上吃东西要排队,因为不排队的都是可以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