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9324' limit 1青岩印象_贵州贵阳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青岩印象

青岩印象

贵州百事通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2-04-05 11:18: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贵阳
对于青岩,我只是走马观花,所以只能说说印象。 
  青岩,本是山名。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青岩在治城南五十里,贵州前卫屯田其下。”治城即今之贵阳。明代驻军屯田在青岩山下,其屯堡就是青岩堡。青岩堡开始只是屯兵家属居住的地方,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规模日益扩大,于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青岩古镇。 
  与人一样,古镇也是有个性的,这才显出它的价值和可爱来。江南古镇差不多伴水而生,显得柔媚婉约,仿佛还残存着六朝的流风余韵;徽州古镇一般依山而建,白墙黛瓦残破斑驳如一幅黑白分明的写意山水;四川的古镇多依山傍水,古朴而清秀,不经意间流露出天府之国的殷实气象。青岩呢,一个处于人称“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睛”的地方的古镇,它会有着怎样的模样呢? 
  从贵阳出发,在花溪稍作逗留,吃过花溪牛肉粉,远远地看了几眼花溪公园,就马不停蹄地坐了两元钱一趟的小面包车往青岩奔去。让人稍感意外的是,去青岩的旅游者并不多,半路上车的多是当地人。虽然名声在外,看来青岩还并没有像某些古镇一样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旅游热点。这让人颇觉得欣慰,因为我一直认为,越是热闹的地方,便越会失去本色。 
  车站有些杂乱,也有几分冷清,司机都懒懒地靠在驾驶室里打盹。下了车,没走出几步,嘈杂之声就迎面扑来。路两边一字排开两溜长长的摊铺,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和平常的乡场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青岩吗?心里陡然觉得几分失望,同行的友人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指了指前面一片黑褐色的屋瓦说,还没开始,那边才是呢! 
  一路上懒懒散散地走着,心中的期待已淡了许多。以前也慕名去过不少古镇,往往失望多于期望,看来对于青岩也是不能另眼相看的。不经意间穿过一条幽深的小巷,眼前不觉豁然一亮,一条高低错落曲折有致青石铺地古色古香的老街就那么突兀地摆在面前,让人来不及想些什么,却已被深深打动。很简单的老街,没有用心规划也没有经过精心布局,只是那么自自然然地依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来,无意中却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风格和氛围。这样的作品绝不可能出自建筑设计大师之手,它只能来自民间,来自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更难得的是,青岩的房屋大多还保存着原来的风貌,不是那种冒牌的仿古建筑。磨得光溜溜的青石路面,残破斑驳的老墙,无声地诉说着岁月流逝的沧桑。 
  青岩的房屋都是木石结构的瓦房,迤逦相连,中间由防火墙隔断,以街面为中心排列开去。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看上去自然而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立体感。临街大多是铺面,卖些当地的土特产和工艺品,像苗族的腊染银器,自制的糯米酒,玫瑰糖,这原本没有什么稀奇,差不多的旅游古镇都有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小摊物品的摆放似乎是主人用心搭配过的,无论是色彩的配合还是摆放的位置都给人恰到好处的感觉,只要按下快门就是一张颇有情趣的照片。这虽是很小的事情,但从这样的细节也正可看出古镇人的质朴和认真来,尽管是做生意,也不能破坏小镇的和谐与美感。 
  随意虽也可算一种美,但总不免流于散漫,这也是一般古镇的通病。因为了有了镇中心的基督教堂,青岩是个例外。基督教堂在建筑上起着一个聚集点的作用,它把整个古镇聚拢在一起,成为视觉的重心,于随意之中而有所凝聚。不管这是出于无心还是有意,说教堂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都不为过份。教堂旁边立着赵公祠的牌坊,赵公何许人,吾不知也,但他的后人还记得他。教堂和牌坊,可算是东西两种文化的代表,这样一土一洋,比邻而居,并行不悖,实在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有了它们的存在,为古镇凭添了几分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一种厚重感油然而生。 
  古镇的尽头围着一道城墙,城楼巍然,这显然是过去屯兵留下的痕迹,不过如今早已是门户洞开,供游人自由参观凭吊。徜徉在城墙上,古镇的面貌尽收眼底,一片黑褐色的瓦脊间耸立着教堂的十字架,绿树掩映里几处古墙隐约可见,一幅很好的炭描速写。正是晌午时分,附近迎祥寺的钟声悠悠响起,整个古镇笼罩在一片祥和安宁的氛围里,让人不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