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4886' limit 1一路西行——朝觐阿里“古格王国”千年起点与终点_西藏阿里札达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一路西行——朝觐阿里“古格王国”千年起点与终点

一路西行——朝觐阿里“古格王国”千年起点与终点

西部特色旅游网 | 发布于2011-03-08 17:48:00 | 来源:西部特色旅游网 | 目的地:阿里
  
一路西行——朝觐阿里“古格王国”千年起点与终点
 
穿梭“古格”:遥远国度的“活化石”
1000多年前,强大的古格王朝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它壮丽的历史;700多年前,古格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然而,300多年前它却神秘地消失了,10多万居民也都不知去往了何处。只留下一座残败的城池、留下了散落在荒山大漠中的一些寺庙、佛塔,向人们展示着它曾经的文明和辉煌,也留给了后人们一个个不解之谜。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池废墟,据说他们也并不是古格后裔。
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物沿着逶迤的山势,层层而上,直达山顶,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整个城堡,从地面到顶端高300多米,由房屋、洞穴和佛塔以及碉堡、工事、地道组成。饱经历史磨难的古格,气势不减,雄风犹存,它留下了写不尽的珍贵历史和说不完的神话传说,残存下来的窑洞、房屋、碉堡、古塔等各种建筑物共1416处(座),保存较好的有红殿、白殿、度母殿、大威德殿和坛城殿等。柱上和天花板上都有彩绘花纹和佛像,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
纵观阿里大地,众多城堡废墟,没有一处地方能似古格这般具有王者风范。从札达沿象泉河行十多公里,拐入支流河谷中。王城下面的高地上,是坍塌了的佛寺、塔林和两溜108塔墙,另有一座尖锥状的碉楼与王城遥相呼应。王城建在锥形的山体之上,宫殿、庙宇、佛塔和城墙沿陡崖缠裹,自下而上,佛堂、宫殿、防御工事与山体合为一体,大气而坚固。
古格的住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隶居住,有的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有这样陡峭的山壁作为屏障,要爬上山顶比登天还难。那么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暗道中某些类似窗户的洞,既为了采光又可以用来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直达山顶王宫。
从这里回望皮央北坡,看到山上山下遍布洞窟,密密麻麻,难以计数,人们说这里的洞窟“前山一千,后山一千”,一点也不夸张。站在王宫环视山下,古城雄伟,自然风光壮丽,万千气象。象泉河蜿蜒穿过土林,缓缓流过绿州,然后闪着波光消失在苍茫的天际线上。象泉河造就了阿里的富庶,为此,你不得不敬佩当年统治者选址的精明。古格王宫遗址,分夏宫和冬宫。夏宫建在地面,仅留断墙残垣。冬宫修在地下,保存完好。沿台阶进入山洞,山洞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豁然宽敞开阔起来,内有大小不等的几十间房屋,都是穹隆顶的窑洞,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这里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冬宫之外是悬崖峭壁。
古格王国遗址中,最为突出的建筑大都是寺庙,现存有6座。山顶上最高的是坛城殿,山坡台地上是红庙和白庙,高低错落的大威德殿和度母殿,山坡西北侧是高耸的佛塔。 
据说,古格地区盛产黄金,曾出土大量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古格佛教造像也多为金银所制。古格壁画,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公元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有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乐队伴奏。从建筑和保存下来的壁画推断,当年的古格王国,已是一个相当文明的国度。
与红庙在同一个台地的东南10来米处,有另一座保存较好的殿堂,名为大威德殿,据说大威德是西藏佛教中最重要的护法神之一。可惜的是,原来的大威德塑像已不存世,现在只是一座空殿,但殿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泼辣,用彩强烈。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法惨不忍睹。旁边有一长排数十位裸体女神像,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可以说这些壁画是古格的“清明上河图”。人们从壁画可见当时古格王室、贵族、僧侣朝拜佛像、高僧说法讲经、喇嘛辩论、庆典乐舞、杂技表演、商旅运输、外邦贡物等一系列生动的场面。 
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窑洞,其中有的藏着古代兵器,诸如盾牌、盔甲、大刀和长剑之类。 
700多年前谜一般的消失,注定古格永远跟故事连在一起。
站在废墟之巅,向下看——一片片的土林没有遮挡,千军万马,长驱直入,顷刻便到山下。
  慈悲的国王走了下来,雄伟的帝国一夜崩塌了。
  十万之众,喇嘛升了天,军士卖了国,平民失了国弃了家,古格最终归了尘土……
  宫殿里的油灯灭了,庙里的神像倒了,只留下一片片断壁残垣,天荒地老。
  蜿蜒的象泉河水走出冈底斯山,流向远方,孕育了另一个同样古老的文明……
  古格人的智慧,古格人的沧桑,都幻化成脚下的大地,眼下一道道纵横的沟壑,就是最佳的例证。 
经历千年的绚烂的壁画,深锁在红白大殿中,画中人曼妙的身姿,眉梢眼角间灵动的神情,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曾经迷人的生命,一段又一段曾经辉煌的故事。
还有白殿里的36根柱子,据说是极盛时从印度运来,默默撑起了陈旧的宫殿,诉说着当年的灿烂。
古格王国从10世纪创立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但统一了西部阿里高原,而且拉达克地区也归并在古格王国的统冶之下。这个国王传位20余代,统治达700多年的王朝,结果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按照正统的藏文史书记载,古格王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17世纪以后境外基督教势力的介入,导致接受奉信基督教的古格王室与信奉佛教的臣民之间发生激烈的斗争,邻近的拉达克人乘虚而久,将历时700余年的古格王朝毁于一旦。显然,这种解释很像西班牙人的入侵,造成玛雅文明灭绝的理论,并不令史学家信服。
对于古格王国遗存下来的大量遗址和遗物,至今人们所作的所有考察和研究,可以说仅属于初步的探索,还有许多谜没有解开,还有许多遗迹还没有发现。如古格王国的臣民后来迁居到何地?古格王葬身于何处?记载古格王国发展历史的抄本在哪里?如此等等都说明,古格王国永远是一个诱惑,亟待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破译。
干尸洞——古格帝国的最后遗迹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阴森恐怖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l.2米。走进洞中,散乱的骨骼,让毛骨悚然。
关于干尸洞内的尸体,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干尸洞内发现的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
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这都是古格王国的不解之谜。
古格废墟路上:吐蕃王朝的投影
在札达县,不仅有古格遗址,还有托林寺及托林旧寺遗址、多香城堡遗址、玛囊寺遗址、卡尔普遗址、青龙沟寺庙遗址、东嘎皮央遗址、香孜遗址、江当遗址及桑丹吉林寺、卡孜寺等,共有20余处。探究古格王朝的起点与终点。
第一是宗教上的意义。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里地区当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建寺活动,对整个西藏的佛教传播起到一个关键的枢纽作用。 
第二是政体。与西藏吐蕃政权之后政教合一的政体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离,延续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权至上,这是很有意味的现象。 
第三是军事上的意义。古格地处西陲,是卫藏的门户,它的存在,起到了抵御来自西面及西南方外来侵略势力的作用。 
第四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格地处卫藏与尼泊尔、印度、中亚、新疆的枢纽地带,它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 
第五是它独特的佛教艺术,与卫藏地区有明显差别,在后弘期之初大量吸收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佛教艺术的养份,并在13世纪初形成独特的古格佛教艺术。 
阿里的精神王国:古格壁画
阿里古格作为藏族古本土自然宗教——苯教文化的发祥圣地、古象雄文明的中心和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摇篮,以“擦擦”脱模泥塑、“风高”旗、“玛尼”石刻、城花彩绘、建筑木雕等。
古格时期天花彩绘装饰构成的整体画面和单元图案的题材丰富多彩。总计有500多种,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法器、吉祥物、美术体梵文、藏文,云纹、几何纹等类,其中人物类装饰图案和动物类装饰图案尤为突出。
人物类装饰图案中一类为绘制于莲花蔓荼罗图形中的佛、菩萨、金刚小像。如扎布让古格白殿和大威德殿每幅天花的的中央几乎都是这样的莲花式蔓荼罗;另一类则是作各种舞蹈状,腰肢扭动、手姿各异、动感极强的形形色色的伎乐天、男女飞天、力士等天界人物造型。造型服饰规范,或披长发、或挽髻、或戴花冠,上着紧身短袖衣,袒胸露腹,尽展形体线条美姿。
动物类装饰图案,动物装饰手法淋漓尽致,有龙、凤、狮、象、摩羯鱼、鹿、羚羊、独角兽、马、孔雀、迦陵频迦鸟、鸭、雁、鹦鹉等20余种。如龙则有”单盘龙”、“单走龙”、“双龙缠绕”,“四龙缠绕”,白殿中的适合纹样“单凤展翅”、“交颈双凤图”、“交颈双独角兽图”、“四联狮”、“四奔鹿”、“四雁环立图”、“四兔追逐图”、“鹦鹉牡丹图”等。
植物类装饰图案,大多为变形的花草,绝少写实。常用的多为莲科、菊科花朵和思冬卷草类图案。花朵各呈盛开、半开和含苞待放状之形,均以二方连续的拼图形成条状图案。
法器类装饰图案,多为宗教中常见的金刚杵、金刚剑等。
吉祥物类装饰图案,有摩尼宝珠、八吉祥物、七政宝、杂宝、宝物等图案。
经文类装饰图案,有六字真言、“朗久旺丹”美术体梵文图案、祈祷祝福经文等。
其他类装饰图案,云纹类,有流云、万字云、四出如意云;几何图案类,有龟背纹、逑路纹、琐纹、方胜纹、方套纹、八角纹等。
古格天花壁画图案一般表现方式为对称平衡,适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散点、重叠等。如:四力士托举法轮图,以不同姿态夸张表现,仅绘两个人体,腹背间以帛束成十字形,却可着出四个人体的四联力士,产生一种魔幻效果,是我国天顶彩绘艺术中的奇葩。
 
古格姐妹城——东嘎皮央
在这片土林中,古格从来都不是孤独的存在,在它的四方隐藏在沟壑与山峦之间的卫城是它的伙伴,多香、东嘎、皮央、达瓦,每一处城堡都显示出们曾互为兄弟,共同度过那段我们未知的历史。 
东嘎是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东嘎1号、2号和3号的洞窟,这些壁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宇宙。朵吉玉珍和雪山老奶奶(依比岗妹)守着洞门,天顶藻井上绘着二十八星宿,四壁绘着各类菩萨、护法和他们的眷属。九宫坛城内安住着五方佛、佛菩萨,空间遍布妙音与飞天,四周饰以忍冬花枝,一花一世界,一窟亿宇宙。 
东嘎1窟中的降魔变图,展示出东嘎壁画与印度、犍陀罗和克什米尔艺术有一定关联。这一降魔变位于壁画的下方,局部已经模糊不清,但画中绘制无论释迦牟尼,还是三魔女、众魔王无一不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在环绕着古格的这些城堡中,惟一具有王者之风,堪与古格争雄的就是皮央了。皮央与东嘎紧挨着,仿佛东嘎的门户,守卫着它们共有的这片河谷。
  小村子位于河谷一侧,背后耸立起一座陡崖,上面建有高大的城墙与宫殿,如今还余残垣断壁,与断壁一起形成令人叫绝的峭壁悬关,山舌伸向河谷中央,与对面的山崖相夹,城上护墙后只要伏下一队弓箭手,便形成一道难以突破的关卡。 
临河的峭壁几乎直线下切,令人目眩心悸。从这里望去,在东南河谷之中,有一道低缓山垄,上面还有大片佛殿、塔林和防御工事的残垣,与这里山崖互为犄角之势。 
 
3位圣者托起佛法涅盘的翅膀里托林寺
土林环抱的托林寺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古格王国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之发源地。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
托林寺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象泉河旁边,是11世纪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而成的。几百多年以来,托林寺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托”为“高空”之意,“丁”为“飞翔”之意,托林寺亦即飞翔寺,也可以解释为“盘旋在空中的寺”。
由近10座殿堂以及僧舍、佛塔组成。修建于15--16世纪的坛城式白殿和红殿赖文革时作为公社娘仓保存下来,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其中壁画保存完好,栩栩如生。残存的佛塔,大小有300多座。
托林寺的出现则是佛教复兴的结果。和西藏其他城镇一样扎达作为一个古老的城镇,也随着托林寺的兴建而形成。
  
世界奇观扎达土林:记忆有限 念想无边
“到达扎达土林,这时你的心灵将会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惊异于大自然造物之神奇,这是地球吗?犹如置身于外太空的星球,荒芜、雄壮、不可思议的造型。下到土林的底部峡谷,又是另一种奇妙的景象,青葱的绿色,不时跃出的生灵,蕴藏着无穷杀机,但表面清澈见底,宁静的河流和周围土林的完美结合。
千奇百怪的雄伟造型,这种景观沿着宽阔的河谷绵延数十公里。夕阳西下,札达县城边缓缓流淌的象泉河,就像天宫飘下来的丝带,洒在这片曾铸造古格王朝辉煌历史的神奇土地,形状各异的土林简直是大自然馈赠世人的艺术“礼品”。红云似火,土林被映照得一片金黄,宛若一堵黄金铸造的宫阙高耸云天,甚是雄伟壮丽,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人感慨万分。
土林默默屹立,象泉河静静流淌,各时期的城堡遗址凭风守望,仿佛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诉说着古格王朝的幽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