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094756' limit 1悠游南京栖霞山 古都的佛国圣地_江苏南京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悠游南京栖霞山 古都的佛国圣地

悠游南京栖霞山 古都的佛国圣地

南京周游旅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6-08-29 14:50:49 | 来源:网络 | 目的地:南京

晨光中,栖霞寺山门前香客纷至。信徒点燃檀香、四面祭拜,虔诚祈祷、祈求来世今生富贵平安。香烟袅袅、直升西庭,佛闻欢喜;古木参天、远山肃穆,佛法庄严。

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初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之“会昌灭佛”。现存之塔为南唐重建,石砌而成。塔基浮雕释迦八相图等;塔身高浮雕天王、普贤骑象、文殊菩萨像;塔檐下雕刻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塔周石栏杆上系满“幸运带”,乃信众祈福所为。该塔为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22公里的大江之畔。栖霞山原名摄山,因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名之。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隐居于此;永明七年(489年)舍宅为寺,曰“栖霞精舍”,故又名栖霞山。


栖霞山作为古今名胜之地,其代表性景观有栖霞寺、千佛岩石刻和栖霞红叶。




栖霞寺


栖霞寺,乃栖霞精舍的延续和扩展。唐代改名“功德寺”,南唐重修时称“妙因寺”,宋代叫“普云寺”、“栖霞寺”、“虎穴寺”等,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毁于战火,民国于1919年重建,共和国于1979年再行修复。


南朝梁僧朗,以鸠摩罗什所译【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为据,继承大乘佛教中观宗、大力弘扬“三论”之学,世称“三论宗”。梁僧朗即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遂为三论宗之发祥地。唐代寺运益隆,与台州国清寺、荆州玉泉寺和济州灵岩寺并称“四大丛林”。


如今的栖霞寺,不仅是江苏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中国佛学院之栖霞寺分院。栖霞寺因长期传播佛学精神、广种佛缘,香火旺盛、信徒无数、名闻遐迩。




千佛岩


千佛岩,位于栖霞寺东北侧的山崖上,是从南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11年)逐渐开凿而成。据史料考查,千佛岩的石窟佛像:较大同云冈石窟晚三十一年,却又比洛阳龙门石窟早十七年。

 据【栖霞寺碑】载:明僧绍去世后,其子仲璋与智度禅师、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等佛像;随后、齐梁的贵族士子闻风而动,各依山崖的高低深广、于石壁上开龛造佛,共计南朝造像二百九十四龛、五百一十五尊。此后,唐宋元明各代均有雕凿,合计佛像七百尊,号称“千佛岩”,还被誉为“江南云冈”!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小将们肩扛铁锤、浩浩荡荡的开进了栖霞山。他们高举“破四旧、立四新”的旗帜,要砸碎一个旧世界;他们以冲天的豪气、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抡起铁锤、砸向万恶的封建迷信。一通“叮呤当啷”、数百尊佛像的头颅应声而落,甚至连那石匠的自雕像也未能幸免。革命真彻底啊!

 阿富汗的塔利班,用炸药炸掉了巴米扬大佛;我们的红卫兵,拿铁锤砸掉了佛像的头颅。革命行为、殊途同归嘛!

 一千五百年前,随佛教东渐、佛教石窟艺术东传至江南,经过历朝历代开凿,终成“江南云冈”。看到有“东飞天”、“东敦煌”美誉的南朝石窟群遭此厄难,悲从中来、却欲哭无泪。又能怎样呢?我佛慈悲,佛、菩萨像的头颅被砸掉都不急,我又急啥呢?唉,罢了!



栖霞红叶


栖霞红叶,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每至深秋,红叶满山、间杂金黄与青翠,诸色纷呈、五彩缤纷。


1983年至1986年间,除冬季外、我几乎每个月都去栖霞山;经常一去就是一天,朝去暮还。其时:攀峰岭、涉涧溪、踏落叶;观云飞、听鸟鸣、赏红枫。或立于山巅之上,看大江东去、千帆竞渡;或置身廊庑之下,听钟磬袅袅、梵呗声声。兴起时,赋诗一首;性若懒,画中养神。真乃仙人也!现录两首七绝于下,以追忆旧情:


 游栖霞山(其一)

 石径冲寒惊宿鸟,晓云啼破露残轮;

 虽无春色相装点,红叶遮山正可人。


 游栖霞山(其二)

 秋水拍天帆影空,层林染尽摄山红;

 夕烟障里孤归客,犹带轻霜听晚钟。


去年秋游栖霞,盛时已过,仅拍了几张红枫;今年再游,时序尚早,但银杏正逢其时。唉,非早即迟,急煞人也。他日我若为秋君,当令百木一日间身着盛装,令摄山之秋景浮若彤云、涌似金波;使天下之好摄者乘兴而至、揽秋色于怀中,纳缤纷于镜头;耗光电池、看得色盲、装满存卡,由“色咪咪”到“摄弥弥”、尽兴而归!


大雄宝殿——古木参天、宝刹庄严。

栖霞寺山门一角——秋阳斜射、佛门清净。然而,遁入空门就真能四大皆空么?难啦!

大雄宝殿侧影——银杏金灿灿,梵音声袅袅。

丹墀金影——银杏枝头、幸运带应风而扬,弟子见之曰“风动也”,六祖慧能曰“汝心动也!”可谓处处有禅机

大佛阁——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内有无量寿佛坐像,高十二米。

这尊佛像的头颅随轮回而去,衣饰为近、现代用水泥加工而成,已无南朝特征。亮点为佛像身后的背光:圆形背光内有复杂的纹饰;背光外饰以火焰纹,形象而精美,在千佛岩不多见。背光图案皆为浅浮雕。

石像为原物,身上衣褶线条繁复、雕刻精细;背光很大,内有两尊小石像;背光边沿精雕火焰纹;其上又接一背光火焰纹雕饰,如藻井置于石像上方,非常有特色。

是上一张图的全景。窟门为石雕门券,雕工精致;佛像僧袍下方弧形褶皱、一如早期印度佛教石刻,沿丝绸之路直至敦煌、云冈皆可见。南朝佛像的衣饰,尚无唐以降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特点。

佛像呈跏趺坐,旁置二弟子;其背光纹饰繁复而精美,火焰升腾、十分生动。

这一窟很特别:佛像呈跏趺坐,头像尚在;面容安详和蔼,衣饰线条自然流畅;龛壁雕刻着几十尊形态各异的小佛像。这种形式、只此一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亦当为千佛岩石窟艺术之代表!

早期石窟之一,外面有铁栅栏围住,不许游人进入。佛端坐中央,四弟子侍立两旁。我原以为此窟有飞天,见右上顶部有一红色图案、类似飞天;然而相对应的左上方却没有,只好再找。

该窟位于上面石窟的右侧,仅有几十公分高,不大引人注意,我也就只拍了一张。回家后放大一看,见窟内顶部有一对红色、飞天模样的图案,顿时来了精神。两飞天呈从天而降、礼佛之状。再仔细一瞧,图片左上方、位于顶部有102字样;窟龛内有测量时做的标号,由此可以推定——这就是“东飞天”之窟!遗憾的是无法近前仔细观察,无法拿它与敦煌之飞天作比较,更无法对它做具体的评价!

夕阳西下,香客渐稀。王摩诘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黄昏中的栖霞寺,正呈现“回光返照”的禅境!


如今啊,共产主义不见了、马列主义不提了、社会主义变味儿了,什么是理想?又什么是信仰呢?来吧,我佛慈悲、佛门广开,纳众生于宝刹、度觉者于净土。于是乎,小学生们拜谒佛寺、接受佛教的“熏陶”!

夕阳余晖洒落地面,棚下烛光点点、炉中香烟袅袅;寺内钟磬飘荡、梵音低回。此处无烦恼、尽欢乐,一片祥和寂静。


待到今年枫叶红满山,周游和你游栖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