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2094695' limit 1隐藏在南京地名里的那些“夏天故事”_江苏南京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隐藏在南京地名里的那些“夏天故事”

隐藏在南京地名里的那些“夏天故事”

南京周游旅游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16-08-06 15:07:35 | 来源:网络 | 目的地:南京

隐藏在南京地名里的那些“夏天故事”

进入中伏,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都躲在空调房间里,不肯出去。其实,在南京地名中,也有很多和酷热、凉爽、消夏有关的,它们记录着过往的岁月里,南京人度过酷热夏天的故事。

blob.png

南京地名研究者刘小平告诉说,根据资料的记载,热河路北端原来是护城河,南端原来是黄泥滩。1930年代填河筑路,以当时的省份“热河省”命名。热河省1928年设省,1955年撤销,辖区包括现在内蒙古河北辽宁的一部分。 

blob.png

细究民国“热河省”的来源,则是因为其省区内有一条武烈河,武烈河上游有温泉,被当地人称为“热河”。  

有“热”就有“凉”,南京有和“凉”相关的地名吗?刘小平说,在溧水、高淳、六合区,就有凉篷、凉棚夏、凉帽山的地名,分别因为古代设有供人纳凉的凉棚,以及山体形似凉帽而得名。

凉茶、扇子、席子、拖鞋

在没有冷饮的年代里,南京人怎么度过酷热难耐的盛夏?那就需要凉茶、扇子、席子、拖鞋,有钱人家甚至还能使用冰块。这些夏天的物件,都有对应的南京地名。

凉茶

南湖,有茶南、茶亭村、茶亭东街等一系列以“茶”开头的地名,这些“茶”就是指夏天防暑降温喝的凉茶。在《南京地名大全》中查到,明代时,现在的南湖地区有一座观音大士庙,夏天的时候有人在庙前摆摊卖凉茶,民间称这个地方叫做“大士茶亭”。民国时,分化出大士茶亭东、大士茶亭西两个地名,后分别改为茶亭东街、茶亭西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南湖地区以原来的“大士茶亭”为中心,演变出很多以“茶”开头的地名。

 

扇子

夏天的另一个“纳凉神器”是扇子。通济门外有两个地名——扇骨营、扇骨里,是清代制作扇子骨的工坊集中地,扇子骨是做折扇的重要构件。清代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里谈道:“吾乡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多聚居通济门外。其扇面用杭连纸者,谓之本面;用京元纸者,谓之苏面。” 

 
席子

酷夏的晚上,睡在席子上才能入眠,古今皆然。在中央路西侧,就有一个“芦席营”,据资料记载,这是一个明代地名,是当时编芦席的工匠集中居住地。


拖鞋

过去,不少老南京人夏天习惯穿木质拖鞋。这个习惯如今不多见了,但在地名里,却有和“木质拖鞋”有关的木屐巷。木屐巷在水西门内,刘小平告诉记者,在清代乾隆年间,这条巷子里全是制作木拖鞋的作坊,所以叫做木屐巷。

blob.png

 

地名里面的“瓜类市场”


水井曾经在南京人度夏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南的古井曾经星罗棋布,但如今剩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因此,南京地名里带个“井”字的不少,比如铜井巷、邀贵井、金沙井、同乡共井、杨公井、古遗井、东井亭、六角井、太平井、小沙井、双井巷、大井巷、凉井等等。 井水还能用来冰西瓜,过夏天,西瓜和冬瓜都能降暑。民间甚至流传,晚上抱着冬瓜可以降温,睡一个凉快的觉。  



南京地名里有不少和“瓜”有关的,比如北东瓜市、南东瓜市、东瓜圃桥、西瓜圃桥、东瓜匙、瓜园村、瓜冲、瓜埠山等等。  


blob.png

以北东瓜市和南东瓜市为例,这两个地名位于如今的广州路、宁海路附近。早在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就有“东瓜市”,可见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后来又分出了北东瓜市、南东瓜市两个地名。传说此地最早是瓜类交易市场,售卖冬瓜、西瓜、香瓜各种瓜,其中又以冬瓜居多,所以人们将这里称为“冬瓜市”,后来讹称为“东瓜市”。  

“冰冻”也是一个南京地名


“冰冻”这个词语,现在看来是不是会让你感到很“爽”,“冰冻”其实也是一个南京地名,据介绍,冰冻本来是草场门大街北侧的一个居民区的名字,因为1930年代有人在这里开制冰厂而得名。1993年,龙江花园城建成后,这个地名也就不再使用了。 


 
“冰冻”还是太冷了,在这个高温季节里,大家需要的是“清凉”。写到这里,您肯定想到了清凉山,相关的地名还有清凉寺、清凉门、清凉古道、清凉门大街等等。  


blob.png
blob.png

blob.png

 “清凉山树阴蔽日,早在南唐时期,就是李后主避暑消夏之地。”刘小平介绍,据史料记载,“清凉山”这个名字的出现,在山上的清凉寺之后。清凉寺前身是五代时期的兴教寺,南唐时改为“石头清凉大道场”,从那以后,石头山就改为清凉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