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9085' limit 1青海的回族风情_青海海东化隆回族自治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青海的回族风情

青海的回族风情

青海畅游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9-06-01 23:09:00 | 来源:研究 | 目的地:海东
      回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1999年有74.0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52%。主要分布在省境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祁连、贵德等县和西宁市城东区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也有分布。其来源比较复杂,唐、宋时期,回族的先民们就已在青海地区有活动,至元代有大量回回人集体移居河湟地区。明清以来,由于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移居青海的回民不断增多。其主要是从阿拉伯、波斯等国和新疆甘肃、陕西、南京北京等地而来的穆斯林人,经过长期同当地其他各兄弟民族的友好相处,逐步发展繁衍,成为回回民族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作用,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和影响回族穆斯林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俗。回族普遍使用汉语汉文,在本民族内部和宗教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波斯和阿拉伯语的词汇,在化隆县卡力岗地区有少部分回族则使用藏语,或兼通汉、藏语。青海回族的社会经济表现为,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为主,并有相当的牧业经济成分。新中国成立后,在青海回族较为聚居的地方。先后成立了门源、化隆两个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大通两个回族土族自治县。

服   饰

    青海回族的服饰因受汉族影响大,难以分辨;但细细看来,仍保留着足以体现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习俗。
    男子平时喜穿各式时装,头戴白布、黑缎子、灰毛线等诸色顶帽;上寺礼拜,则穿黑色或灰色大衣,名曰“中拜”,头缠“大斯达日”。冬天,农村的中老年人穿大领皮袄、皮大衣,戴无照皮帽、狐皮帽子……,这类穿着与他们健壮的体格、黑色或黄色的大胡子相匹配,表现出青海回族男子汉的体形美。
    老年妇女一般爱穿黑色大襟长袍,戴白色盖头。中青年妇女喜穿各式时兴服装,崇尚绿色、红色、平时一般戴黑色纱绒盖头或白色深沿帽,冬天爱穿锦缎棉袄。姑娘的穿戴更为艳丽时髦,有的姑娘身穿时装,头戴绿色纱绒盖头,华丽和谐,别具一格。总之,青海回族妇女讲究衣饰,爱好打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不少人戴上了金耳坠、金耳环、双旗花式的金戒指、手镯、项链等高档首饰。

待   客

    青海回族热情好客,待人诚实,一旦与之交心,便会成为他们的挚友。
    青海回族喜居独院,院中辟有花园,育花种树,幽雅清静。屋内不张贴画有人像及动物的画儿及照片,以避崇拜偶像之嫌。喜挂阿、汉文中堂条幅、圣地卡尔白图及山水画。来客必让到上席,敬以茶饭,不到饭饱茶足,主人会轮流敬让不止。客人不能有任何客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为人不直爽或瞧不起人。在吃油饼、饼子时,先掰开再吃,不能拿起就用口咬;舀饭菜要顺着倒,不能反手倒;遇到讲究较严的家庭,不能抽烟,更不能喝酒。

饮   食

    青海回族以面粉为主食,特别喜食牛羊肉。冰糖桂元盖碗茶,熬茯茶和奶茶,则是他们所喜好和经常用以待客的最佳饮料。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回族妇女做的各类馍馍,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油焜锅、大锅盔、油饼儿、花卷儿、疙瘩儿,以及油香、花花、馓子等食品脆生酥香,其色香味均可与高级面包媲美。所做的大米饭浇上清油,黄橙橙,香喷喷。
    回民日常的饭食有:旗花汤、寸寸面、羊肉面片、拉面、长面、糖饺、包子、熬肉,米饭等。产豆类的地方,还吃豆面搅团和豆面馓饭,佐以酸菜、浆水、辣子等,别有一番风味。
    青海回族的烹饪技术高超,他们以牛羊肉为主料,可以炒出上百种以上的佳肴。具有代表性的系列菜,就是西宁的“八盘”,主要菜有:酸辣里脊、烧羊筋、糊羊(牛)肉、手抓羊肉、高虾汤、苏合丸、炒鸡肉、肉炒兰片、后四碗等。其中有些菜可以适当变更,但主菜烧羊筋、手抓羊肉、鸡肉、里脊一般不变,并且一道菜都有自己的用料和烹饪特色。因此,“吃八盘”已成为青海回族人中“吃宴席”的代名词,也成为回族独有的一整套菜肴。
    近年来,青海的饮食业发展很快,有不少善于经营而又娴熟烹饪的城镇回族市民,在这里找到了一条赖以致富的门路。他们或联合开馆,或个体经营,从繁华的西宁到边远的州县小镇,在通往四面八方的公路沿线站口,到处开着挂篮布招儿的清真饭馆。他们所经营的炒面片、炮杖面、拉面、干拦、大卤面、大饼粉汤等快餐,以及各类大众饭菜,以价格低廉、实用合口,赢得各族顾客的赞誉。至于西宁街头的地方风味小吃,则几乎为西宁回族所包办,如有名的马杂碎,冶全羊、陈甜醅,以及冰糖热冬果、全醪糟、酿皮、凉面、炒凉粉、温面、烤羊肉,还有万盛马糕点、马如意包子、门源奶皮等,无不质优价廉,人人爱吃。

节    日

    青海回族同各地回族一样,以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为自己的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要算“尔的”节(开斋节)。
    尔的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庆祝一年一度的斋月结束而举行的盛大会礼和其它庆祝活动,一般为三天。每逢节日这天,男人们一早起来,沐浴洁身,穿戴一新,先在家里念颂几段《古兰经》,后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妇女们一起床就开始准备丰盛的饭菜,等候亲戚朋友们光临。
    节日的三天里,每个回族聚居的街巷、村庄里,人人携带礼物串亲访友,家家备下美食迎接客人。人们见面互道“色兰”,共祝平安,席间开怀畅谈,交流感情,充满着互尊互敬,团结友爱的气氛。在节日里,有兄弟民族的人前去祝福,大家俨然一家亲人。
    尔的节的食品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花花、馓子、油果、蜜馓、油香等名目繁多的油炸面食。其中,特别是花花。心灵手巧的回族妇女们,仅以面粉加几样简单的食色为原料,即可做出披头菊、牡丹花、佛手果、凤凰展翅、鸳鸯戏水等五六十种以上的各式花花。这些花花看起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吃起来脆酥适度,香甜可口。叫人看得眼花缭乱,欲食而舍不得下口。难怪有人称赞说,青海回族的花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看看它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圣纪节是穆圣的生辰和祭日,青海回族中的老教各派都遵行这个节日。圣纪节也是三天,一般在各自的清真寺里举行。圣纪节仪式的程序分为开经、颂经、完经三部分。从开经的头一天开始,十数名或更多的阿訇聚集一起,齐声高颂《古兰经》、《甘罗提》、《冥沙日》,赞主赞圣,并讲授经典与教义。届时,所属男女老幼都自愿到清真寺跪听,诚心祈祷,以求吉利。其间,寺里宰牛宰羊、炸油香、蒸馍馍,准备好丰盛的熬肉、杂碎、稀粥饭等招待所有来人,每天如此。临走时,还给每人奉送一双大油香,一块牛肉份子,以带给全家人“口到”。这一切费用全部都是由教民自愿舍散的。

婚   嫁

    青海回族婚俗深受伊斯兰教法的影响,许多程序仍按教法规定进行。不过早婚、一夫多妻制等一些违背婚姻法的陈规陋习,基本上已消失了。
    男女订婚的手续十分复杂。男方送了问包、茶包、彩礼等多次礼后,女方倒了果子茶,才算是订了亲。订婚后,即选定日子(一般为主麻尔日)举行婚礼。婚礼是由阿訇主持的。这天,由新郎,陪客以及新郎的叔叔、舅舅、兄弟等亲人组成的迎亲队到女方家里念“尼卡海”。仪式一开始,阿訇首先要当众令新郎背颂信仰箴言,提出有关宗教常识的一些问题让其回答,然后问长辈及新郎新娘是否真心同意这门亲事;最后念“尼卡海”──以阿拉伯语宣布他们的婚姻合法,并向新人祝福。于是,撒核桃枣儿,宴席开始。
    青海回族民俗,宴席三天没大小。新婚之夜,亲戚邻友们要来戏新人,谓之“闹床”。年青人撕光窗纸,乱扔炮杖,以及做其它恶作剧,不到心满意足,不罢休。化隆、平安、民和、湟中等地的回族的新婚之夜,还有民间歌手来演唱宴席曲。他们载歌载舞,唱古颂今,直至更深夜静,方兴尽而散。最有趣的,还是戏公婆一幕。新媳妇莅临之日,客人们以锅灰、墨汁,甚至各色油漆把公婆的脸涂成五颜六色,拉着他们到处游转亮相,以示“祝贺”。乡村里的戏公婆更富“戏剧性”:人们给公婆戴上萝卜圈圈做成的眼镜和破草帽,翻穿又破又烂的白板皮袄,令其倒骑着牛,然后拉着游转。
    青海回族农村中,还有一家有事全庄帮的习俗。如女方送亲的人马到来后,要在亲家家里住上一两天,期间,他们不光受到亲家的热情接待,还要受到亲家的亲戚们的轮流款待,到夜间留宿于各个亲戚家中,热情照料。

尚武风气

    青海回族自古就有浓厚的尚武风气。门源、化隆、民和、平安、湟中等县的回族农民喜养走马(走骡),善于射箭。他们一生以有一匹好马、有一张硬弓为最大荣幸,也因一身超人的骑射本领而受到人们的崇敬。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二月二、三月三、和六月六是青海的农闲季节,也是各族骑手们举行赛马会的好日子。回族的骑手们比赛,还与邻近的汉、藏族同胞比赛。每当一马当先后,人们就给优胜者披红戴花,还由许多人抬起来欢呼奔走,绕场一周。每年农历五、六月份的射箭比赛也莫不如此。
    西宁等地的回族中,有些人爱好驯鹰狩猎,有些人爱好武术。另外,一些人则擅长于西宁平弦、西宁赋子等地方曲艺的演唱与钻研。

禁   忌

    回族按伊斯兰教规严禁如下食品:猪肉,自然死亡动物肉、血,宰杀时未念“奉安拉尊名”的羊,忌食马、驴、骡肉和一切不反刍动物肉;宰牛、羊、鸡、鸭时,忌说“杀”、“死”、应说“宰”、“完了”。忌用反手舀饭、倒水,吃油香、烙饼不掰开不能进口;不食非清真灶做的饭;不经主人同意,他人不得在其井内、缸中打水,桶内剩水不能倒回井中;禁烟、酒。斋戒时,不准用食品开玩笑;家中不张贴悬挂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画页。丧事不送花圈、挽幛之类东西。到清真寺不能吸烟、喧哗、歌唱,如遇礼拜,不偷看、取笑,或在其面前走动、站立。不准践踏其坟墓,更忌在坟园养猪、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