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8086' limit 1塔下村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_福建漳州南靖县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塔下村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

塔下村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

南靖县万兴楼客栈 | 发布于2009-03-18 10:25:00 | 来源:原本 | 目的地:漳州
塔下村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
                

          塔下村民风纯朴,人文丰厚。村民普遍崇尚礼仪,通情达理,尊贤重教,敦亲睦族,尊老爱幼,勤劳坚毅,善良好客。几百年来的代代传承,加上时代进步的影响,造就了塔下村张姓客家人特有的良好心理素质,给予了他们群体和个体无穷的益处。

              婚姻

礼仪繁多,先是订盟,而后纳彩,迎娶,男方要发贴,请女方的五门六亲,请媒人,请亲家及亲家母。昔时大户家迎娶时发出各种礼贴百件多。迎娶时,男家在前一天就得把花轿抬到女家。次日一早,女家父母牵新娘上轿,新娘头插富贵春花,身穿红花衣衫、百叶裙。必须在上轿前哭泣,谓之“哭好命”。新娘上轿后关上轿门,男家事先用红纸写好“清河郡张府吉月吉日封”的封条贴上轿门。到达男家,由披红挂彩的新郎撕掉封条,用脚踢开轿门,俗称“踢轿门”,由村里命好的婶婆牵新娘入大门拜堂。(拜堂有村里命好的叔公辈主持)然后双双入洞房,按选好的吉辰在东房内,由叔公、婶婆主持“婚桌”。桌上摆一对灯(由新娘胞弟随新娘出嫁担来),插一对红烛,十二碗食物:蛋(熟蛋剥去壳染红色),酒两碗,鱼两碗,鸡肉、猪肉两碗,糖豆腐、面线各两碗。当红烛点上后,主持仪式的人唱好话,(称“口彩”):“一乾一坤,两姓联姻,白头偕老,白子千孙”。新郎新娘夹起染红蛋先自咬一口,然后与对方互换,并把蛋酒吃完,称“食交杯酒”,主持人又唱到:“夫妻恩爱,长长久久”。接着,夹鸡肉,唱:“金鸡报晓,双喜临门”。夹鱼,唱:“永结同心,双跳龙门”。吃红枣莲子,唱:“早生贵子状元郎”。吃糖豆腐,唱:“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夹猪腰眉肉,唱:“福禄双全,子孙满堂”。吃红汤圆,主持人最后唱:“和和气气,和家团团圆”。以下,新郎新娘便可随意进餐。当晚,村里年青人三五成群前往闹洞房,年青人设计一些逗笑的举动,如让新郎新娘同咬一块糖等,笑声、喝彩声经常闹至半夜。

 

                                                 元宵闹花灯

凡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前一年结婚的新婚夫妻称为“新婚头”。新婚头的家庭要共同承办闹花灯活动。之前,在祖庙前搭好戏台。到十五这天,公演木偶戏到夜晚,在祖庙正殿前梁正中悬挂着结满橘子的橘树丛,两边各挂整丛杜鹃花,树枝头扎满手工制作花串,中间各安放一盏灯,红光四射。正殿两侧挂红灯笼数十盏(视多少对新婚头而定)。入夜,由个家婆婆带领新媳妇进庙拜祖采灯花,祈求早生贵子,添丁进财。塔下村民俗称未成年(16岁以下)的小孩为“花仔”。新媳妇上香拜祖后,来到花丛边,此时,村里一位命好的叔公会站在椅子上,从花丛上采下两串花插在新娘头上,边插边唱:“灯花插一双,周年生贵子,贵子状元公“。或“灯花插一对,来年生贵子,贵子长命富贵”。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闹花灯。祖庙里外笑声阵阵,戏台上乐曲悠扬,鞭炮声声,好不热闹。婆婆领着头插灯花、手提红灯的新媳妇走回家,公公在家门口迎接,放一串鞭炮,把红灯挂在大门顶上,俗称“迎丁进财”,新媳妇进自己房间后把头上的花取下用红线扎好挂在床前帐眉顶上。

 

                                                 做弥月(满月)

塔下村旧时重男轻女,生男孩满月那一天要请客,初生婴儿称“新人”,最简单的是男女双方父母等至亲和新人父母同一桌吃“满月酒”,新人第一次上酒桌叫“开荤”。席上婴儿母亲抱着婴儿给外公开荤,席上摆放着鸡、鱼等食物。外公接过婴儿唱好话:“新人是天才,长大栋梁材”。又举酒杯在婴儿唇边一比,唱:“饮得千盅酒,享得百年寿”。举鸡头唱:“金鸡发一声,和者万万千”。举猪肉唱:“膏  从口入,志气贯全球”。举鱼肉给婴儿嘴边,唱:“鲤鱼池中化,一跃到龙门”。夹面线唱:“长命百岁,富贵绵长”。“开荤”毕,外公将新人抱给其父母,唱:“新人交原手,福禄寿全有”。

 

                                                  春祭

塔下村春祭习俗在农历二月。二月初择日公祭塔下开基始祖妣华一娘,尊称“祭华太婆”。之后,接着祭二世、三世、四世祖。然后,各房各户才可祭各自的先祖。五世广达传五子,从此这个家族人丁日旺。村民将公祭广达公俗称“祭新丁墓”。当日,除集体置办一副猪羊祭祀外,要每个新丁家庭都得备办牲礼到坟地敬祭祈求财丁。这天,男女老幼都可登坟去祭拜。旧时村上绅士祭新丁墓有的骑马去,有的坐轿去,中午就在坟埕上开桌进餐,热闹非常。60岁以上长者,每人还发给一斤以上猪肉,以示敬老。

 

                                                  秋谢

塔下村在村头、村尾建庙奉祀伯老太司(土地神)和民主公王,逢年过节,村民均要置办牲礼果品舂糍粑做米裹到庙里祭祀,祈求神祗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秋收以后,全村都要宰鸡杀鸭,蒸糍做,答谢神明,俗称“作秋福”、“谢神明”,村里要筹钱请来戏班或木偶剧团,做社戏,既演给大家看,也演给神看,以示答谢神恩。

 

                                                  拜祖

塔下村村民凡年节或逢办喜事,如生日、升学、订婚、满月、周岁、出嫁、中举、发财、迁居等,都要拜祭祖宗,并且是先拜祭祖宗,后才可以开桌请客或自家进餐。家人出远门或外出归来,至少也要点香拜告祖先。年节拜祖,隆重的时候,各家各户都要用箩筐装盛牲礼、饭菜、茶酒果品、香烛,挑到德远堂去拜祭。拜祭完毕,必烧金箔纸钱,燃放一串鞭炮。凡村里子弟中举或进士及第或海外有声望的侨胞宗亲回来祭祖,都得严格遵照礼仪,宰猪羊杀鸡鸭,在德远堂里满满摆上供桌,唱礼的司仪有三人、四人,多的达九人,分通赞、引赞、唱赞各一人,读祝文一人,执事四人。最隆重的祭祀称为“三堂祭”。

 

                                                  葬礼

塔下村丧葬旧俗:老人去世,近亲或村里挖墓穴抬棺者都主动停止农活事务,帮助丧家治丧。成立一个治丧理事会,承担接待外宾吊唁和丧葬事务。首先向亲戚送发讣告,用白字书写黑字,男卒称“寿终正寝”,女卒称“寿终内寝”,并写清楚病故及其开香、追荐、扶柩还山的具体时辰。贫困人家,只请道士简单做道场,俗称“收符”,家境好一些的,请道士做日场,俗称“做三出”,家庭宽裕、子孙满堂者的老人逝世,则请道士、和尚做日夜道场,俗称“做夜忏”,并宰猪杀羊祭奠。

 

                                                    时节

塔下村村民重视岁时节庆,一年十二个月几乎随着农事活动都有做节习俗。或敬神或祭祖或祀鬼。或作为家人欢庆,改善生活。正月祖庙闹元宵、闹灯花、演戏、家宴,二月出开始春祭、扫墓、祭祖,三月(农历)清明节施清明,做青草裹祭无主鬼魂,四月立夏日“补夏”,在清宁宫民主公王案前作立夏洪福。五月端午节,包裹粽子,祭屈原公家宴,六月初一庆半年圆,清宁宫民主公王案前祈祷风调雨顺。七月十四开基祖肇基纪念,过“七月半”餐宴。立秋日在清宁宫民主公王案前作立秋洪福。八月中秋备月饼拜伯公宴中秋,九月重阳,村民只当作“闲节”。十月开始做秋福,谢神明。隔年、或二年、三年做醮(做大福),家家户户牲礼敬奉神祗保佑一年五谷丰收、人口平安。“冬至”搓糯米甜汤圆敬祖。十二月十一日,大坝做“尾衙”,敬大坝积兴伯公是午聚宴。十二月十三日,塔下做“尾衙”,敬塔下神佑伯公(土地公),是午餐宴。

 

                                                   服饰

清朝及民国时期,村民普遍穿汉装,男为开襟布扣、竖领,女为掩胸右侧开襟的长至上膝的布衫。多为自家女人手工缝制。有秀才身份的则穿长衫套马褂,秀才娘(老婆)还得裹足。未婚姑娘梳留长辫子。成婚那天以后就把头发梳向脑后成,称“梳圆头”或“梳高头”,并改穿百褶裙。因此,村民把女人成婚称“着裙”。

 

                                                  饮食

塔下村系客家人,喜饮酒,年节及喜庆离不开饮自家酿造的糯米酒。每年冬至,各家各户都开始酿制“红酒”,即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倒出摊在簸箕上凉开后,加入红曲、酒饼,然后装入大缸中,倒入一些冷开水,然后把缸盖好,让其发酵,三、五天后,便可用竹筛斗和纱布压进酒饭中压出原汁,香浓袭人,甜醇可口,但酒精度很底,据称:“红酒三碗不醉人“。

塔下客家人还制作一种“禾米”,年节时上餐桌或敬祖敬神及款待客人。“禾米”,以当地特有的禾米稻种产出的禾米(不软不硬的米质),及粳米为原料,蒸熟后趁热倒进石舂臼舂成团,然后切开搓成条状,再切成小块,或搓条竹筷子粗细,寸来长,扭成“8”字形,配以虾皮、冬笋、葱蒜、酱油后热炒,香软可口。

塔下客家人还喜欢吃自家制作的“麻糍”(即糍粑),以精选糯米为原料,蒸熟后趁热放进石臼中捣成粘团,然后用手捏成小圆团,沾上糖麻,香甜滑润,十分可口。客家人至今年节时仍有制作“麻糍”,有客来访,总热情请吃“麻糍”。

塔下村民日常饭食为主。番薯、芋头是村民的副食,广种在田头地角,勤劳的村民总能获得满意的收获。薯、芋在灾年能抵半年粮。芋也作为菜肴,咸酸菜煮竹笋,煮菜豆,煮猪肉,白吃不厌。自种的蔬菜是村民的主要菜谱,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村中多有健康长寿的老人。三十多年来就孕育着九为百岁老人,现健在的还有两位。

 

                                                 居住

塔下村四面环山,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庄中间穿流而过。大小土楼多依山坡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各楼房之间,皆以光滑亮泽的大鹅卵石铺道。色彩明丽的石阶小径掩映在果树的绿荫之下,穿伸在错落有致的楼房之间。青山绿水间,茶果飘香,蝶舞鸟啾。住房一律依山傍水,采光通风极好。大土楼一般住户有十几、二十几家,一百、二百以上人口,多达三百多人。楼内住的多为近亲,各户家门相连相望。厨房都设在一层,屋门开向中心天井,二层多数谷仓,三层以上为卧房,一般一户中有楼上楼下垂直一套,共用二至四部公梯,有回廊相通。人口多了,就在楼外另建“楼围”,圆的楼围,大多是弧形屋围,方的楼,就在楼左右建横列屋围,或一层,或二层,与主楼构成整体。村民们饮用的是山谷深处引来的泉水。烧的是山中取之不尽的木柴,(80年代后村里建有水电站,用电取代木柴)每日茶余饭后或闲暇时节,楼内人们便喜欢聚在大门厅交谈。老人们日常喜欢在大门厅聚坐闲聊,看楼外过往的人,或做点刮芋皮,剥豆壳的事。年轻媳妇们和闺女们不轻易在公共场合出现或参与交谈,他们多守在屋内养育小孩或作针线。塔下村被誉为“世外桃源”和“长寿村”。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调查,村里有百岁老寿星九人,健在的还两位,八十岁以上的老人50人,九十岁以上6人。

 

                                                 奖励耕读

塔下村张姓家族重教尚贤,鼓励耕读上进,清雍正年间,族中九代裔孙张廷玉首创塔下儒租书租田产合计259斗种,作为族中晚辈入学读书费用,并立族规,凡族中子弟参加科举考中秀才、举人、进士,则给儒租谷数石或十余石作为奖励。之后,塔下张姓各房都相继设有儒租田产。第十三代张钦春创立“文昌会”,筹集粮款作为奖学金,给家族中读书优秀者以奖励。清嘉庆、道光年间,塔下村第十五代张金拔在中举人、进士之前后组织“曲江文会”(“曲江”系张氏第108代唐名相张九龄的原籍地广东曲江县,张九龄被誉为“曲江公”),每几年集族中学子进行几次作文交流活动。塔下张氏族中还规定,凡科举中举人、进士或秀才者,给予资助在祖庙“德远堂”前立石龙旗杆,以耀祖扬宗。而族中历代中举出仕都成为族中后生的楷模,家族中子弟好学上进,志气高昂,人才辈出。至清朝光绪初期,塔下村先后创办了培英小学、聚英小学、群英小学(后改为新民小学),一千余人的山村上学学生就多达300多人。三所小学还联合办出刊物“塔下季刊”,至尽仍保存着的第九期上转载陈独秀的言论。民国九年(1920年),在曲江市场建成及开圩日,在市场内举办农民运动会,当地三所小学联合邀请永定县高头小学师生参加“田径运动会“,观看的群众达万人。民国初期,南靖县留学生10人、大学生20人,这当中就有10人出自塔下村张氏家族(其中留学外国4人,国内大学深造6人)。

旅游线路推荐
暂无内容
酒店预订推荐
南靖县万兴楼客栈120

元起

旅游景点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