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6813' limit 1宁波灵桥夜景_浙江宁波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宁波灵桥夜景

宁波灵桥夜景

宁波假日国际旅行社 | 发布于2008-11-08 08:53: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宁波

宁波灵桥夜景   在外人眼里,灵桥也许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长不及百米,但对宁波市民来说,这座历经沧桑的、有着城徽般特殊地位的标志性建筑,既是宁波历史的见证,更是宁波人精诚团结的象征。

  桥是属于历史的。一座桥就是一卷无言的史册。

  “鄞人好建桥,其性习然也”。曾位于宁波东门口的老江桥是今灵桥的前身,为宁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桥。元代的刘仁本称,奉化江“水出自剡源,合七十二溪。又分而错下,其西南北流,悉导治为河。独东汇鄞江以达于海者,潮汐吞吐,横亘其外,郛甬东道,故外来患涉也”。奔腾咆哮的奉化江把当时的明州撕成海曙和江东两半,而城东在历史上是一个“商贾林列,鱼盐蜃蛤,海之所出,于是乎聚”的贸易场所,为解决舟渡难险、商旅行程不便,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明州(今宁波)刺史应彪鉴于百姓渡江之苦,号令乡众集资造起了一座浮桥,系由篾索将16只舟船连成排,上铺木板分系两岸而成。桥建成时,空中恰有灵光祥云惊现,遂取桥名为“灵现桥”、“灵建桥”,简称“灵桥”。灵桥的历史,几乎与宁波城(唐长庆元年,即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在奉化江、姚江和甬江交汇之处的三江口之西筑宁波城)同龄,距今已有悠悠一千一百余年漫长历史。
  因了灵桥连接海曙、江东之便利,乡贤们闯荡江湖、开拓市场一波又一波,“吃过奉化芋艿头”之后就有了“跑过三江六码头”的豪迈气概。卧于奉化江上的灵桥,成全了宁波人“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朴素乡土情愫。
  以前,由于建桥技术水平的局限,在滔滔奔流的大江上建成这么一座浮桥是很不易的,木船排与竹篾绳索链连成的浮桥本来就很不牢固,且极易受通海盐性江水腐蚀。就这样,岁月之锤不断地在木质浮桥上作无声的敲打,使其不堪重负。灵桥“历宋元明清,因而修之,桥之坏也屡矣,大抵啬费而工俭,故耳目涣而岁月不能久也”。所以,每当夏秋之交,台风一临,百河千溪滔滔入江来,随着潮汐涨落上下浮动,流水汹涌激荡,浮桥时常或断链飘散、行人落水溺毙;或与过桥船只徊撞,翻船覆桥和沉舟溺人的惨剧时有发生。据称,仅1913年至1936年短短23年间就发生大小事故79次,落水死亡者达六七十人。特别是1926年8月下旬,经过几天的狂风骤雨之后,急流冲击桥身.加之从上游冲流下来的水草在桥排附近大量蓄积,终于导致浮船链条断裂,使得桥排脱逸而去。其时在桥中的行人或奔逃脱身,或被挤落下水,或尚在飘散之桥排上呼救。三十多个落水者除了三人幸运得救外,余皆未生还。

  浮桥遭受的一次又一次的惨痛记忆,给甬城百姓的心灵郁积了重重的忧伤,使甬人下定了把老灵桥改建为现代桥梁的坚定决心。其实,改建之议早在清末就进行了,但因政府财力日渐窘迫而未成。后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和宁波商会的推动下,成立“改建老江桥工程局”组织,拟建钢筋混凝土桥。恰逢当时江浙齐卢大战和北伐战事爆发,改建之举终未谋成。

  此后,待到北伐告捷、局势稍安,各界要求改建浮桥之呼声日渐高涨。特别是沪甬两地的工商界人士见政府无力建桥而奋然担起了建桥以利乡众这一历史使命。1931年8月,两地成立了“改建者江桥筹备委员会”。1933年9月,旅沪乡贤乐振葆等来到三江口进行勘测选址,确定了新桥长度,应拆房屋46间,并且估算造桥包价50万圆,外收民地12万圆,杂费8万圆,共计70万圆。约定上海方面出资七成,另由宁波当地承担三成,分别在宁沪两地募捐筹措。

  1934年5月1日,灵桥正式动工修建。采用外国材料,其中建桥事项由上海德商西门子洋行承包:“包价共国币四十八万六干七百余元”;钢梁由德孟阿思桥梁公司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分包给康益洋行;油漆工程由信昌洋行承包。而实际上的设计者、施工者,基本上都是沪甬两地的宁波人。建桥所耗之资,“不费公帑,悉输于民。斯邦之人,类多弘毅……邦人之急公好义,实非他乡所能及。”所以,灵桥是一座本埠和在外善贾好义宁波人造福桑梓、情系故土的精神与实体共存的桥梁。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落成的灵桥系三联钢骨环洞式公路桥,长达320英尺(约97.6米),其中桥面总宽66英尺(19.8米),人行道每边宽4.5米,车马道宽10.8米。为防止潮水暴涨淹1没桥体,设计的桥面离最高潮位有15英尺,较原先桥面高出9英尺,两端桥脚为马蹄式,使全部吃力都集中在此处,桥脚坡度量计各180英尺(合54米),桥面坡度为百分之五。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新灵桥能按时、安全、牢固地建立起来。建造灵桥的乡贤们在七十多年前就运用了法律合同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可谓是“时髦”的点睛之笔。其中有1934年3月12日签订的工程合同10条,如规定“承揽人应于一九三四年三月十二日之前在桥址开工,于十八个月内完工”;“(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对于建筑工程上所需要之材料于每次接到通知后,应即由沪起运往宁波,俾承揽人工程之进行不致因材料之迟到而稍延。对于建筑所需之工具之运输,委员会亦愿予以友谊协助,但委员会并无此义务”,“以六个月为期,在此期内该桥梁如发现任何瑕疵,无论其发生之原因系由设计上之缺点或建筑之不良或采料时之欠缺注意,均应由承揽人负责补正,·其费用亦由承揽人负担,与委员会无涉”;3月12日还签订保单一份,约定“汇丰银行兹担保西门子洋行依照上开合同(指工程合同)之规定履行其应尽之义务。倘因承揽人违背或不履行上开合同之义务致贵委员会(指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受有任何损害之原因,以发生于桥梁完工后之六个月为限,其损害之数额以四十八万六于七百七十四元为限,由敝行负赔偿之责”;附有灵桥正面图、平面图和剖面图的三张设计图样和承揽施工章程40条,如对桥梁质量优劣起重要影响的水泥、钢材等,约定“一切水泥须用合格之牌号或公司出品,其质料当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一九三三年订定之(化验水泥章程)为准;凡受潮气起颗粒者均不适用”,“一切钢筋水泥三和土、所用之钢条以中和性为合格……上项规定不符合者,承包人应立即运出,不得应用。若未经试验者,亦不得应用全部或一部”,等等。

  正因为上述这些“苛刻”约章,使得工程中的质量要求能够得到牢靠保证,如浇筑桥面所用的砂石,全都用筛子仔细筛选过,过大过小的都不要,并被清洗得一尘不染;检验时用白纱布把砂石包起来,解开后,纱布必须依旧是干净洁白,这样才算合格;当时的设计眼光独到而超前,桥下面预留了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管的孔道;桥面车道混凝土分两层,下层按一份水泥、一份半黄沙、三份石子比例搅拌,上层以一份水泥、一份石子搅拌。路面均露出石子,看上去虽显得粗糙,却有耐久美观之建筑美功能;人行道上层为水泥拌黄沙,然后在表面滚成钉牙式眼子,从而保证车辆无倾覆之虞:行人无滑跌之患。独特的工艺,考究的质量,使有“上海外白渡桥(建在苏州河上)姐妹桥”之美称的灵桥异常坚固而气派。

  但是。建在旧时代的灵桥命运多舛。建成头一年即遭遇了抗扫战争,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把炸弹投向了它。宁波解放之初,灵桥又遭到退居舟山群岛国民党军队的轮番低空轰炸。然而被炸后的桥面仅仅是开了一个个小窟窿,弹坑之外并未见有裂缝,真是不小的建筑奇迹。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桥梁专家严格缜密的检查,灵桥体检基本合格。这使得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将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余热。

  今日,在奉化江、姚江、甬江之上可谓众桥林立,如江厦桥、琴桥、解放桥、兴宁桥、永丰桥、新江桥和甬江大桥等;但作为宁波建筑史上中外合作的经典范例一灵桥,依然是宁波人的最爱。现今我们正享受着明代人陆瑜所描述时历史图景之中,“当夫风日晴霁,桥行一览,恍然如在画图,尤一郡之胜也。”正像外白渡桥见证了上海的历史一样,灵桥把宁波浓缩成了一部从古到今的发展史,也浓缩了沪甬两地川流不息的交流。

  江风清清,江水如梦,江桥俏立。在一轮圆月的光华挥洒下,三江口沿岸的灯火忽而朦胧,忽而清丽,我流连于这三江六岸包容的月夜之中,直至夜色阑珊。远处的灵桥夜景,正以它一贯的由粉红与亮白所构成的婀娜倩影,加之雄浑而阳刚健美的身姿,为这个浪漫的城市制造着更多的浪漫情调。

  在五色缤纷的宁波地方产品上,你会发现不少是用灵桥作商标图案的;在装潢宁波风味的土特产时,人们更不会忘记以灵桥作乡土标记。

  灵桥,在宁波人心目中,有着如同城徽那样的特殊地位。

百代辛酸 千年旧容

  现在的灵桥,建成于1936年,至今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倘若从这个桥址附近架起的第一道浮桥算起的话,灵桥却已阅尽人间千载沧桑。

东津桥板跨江浮,一宇平盛十六舟。
千载人驰车马过,可知遣泽是应彪。
鄮地原因贸易名,灵桥彻夜有人行。
虽然岁得渔盐利,不废桑麻本业耕。

  这是清初李邺嗣《鄮东竹技词》。它形象地描述了一度被称为“东津浮梁”的灵桥,在沟通宁绍平原与东海之滨的贸易往来及促进生产上的历史作用。

  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明州刺史应彪,鉴于商旅涉江之难,在当时的东渡门外(今桥址附近)造起宁波历史上第一道横跨奉化江的浮桥,当时用十六只船排成一列;上铺六尺宽的木板,以篾索维系两端。据说建桥时,天上适有虹霓显现于云表,于是给桥起名为“灵桥”。

   历经千载,浮桥屡坏屡修,容貌依旧。只不过桥船上改成铁链相接,并以铁锚固定,桥面两边加了铁栏杆;城中、江东两堍装了铁栅口。以作开桥过船时隔绝行人之用。在宽仅丈余的桥面上,随处有人搭棚设摊,行人车马过桥时拥挤不堪。

  民国15年(1926年)8月曾发生过一次最大的惨剧。连续两天暴雨后,奉化江上游山洪暴发,又值东海大潮汛从三江口滚滚而来,东堍西堍桥船上的铁链相继被撞断,中段五排桥船,连同奔逃不及留在桥上的十余行人,一齐随急流漂去。其余行人争相逃命,不幸被挤落江中者达三十余人,除三人侥幸获救、其余均惨遭溺毙。

三度动议 一桥克成

  由于惨剧频仍,加上浮桥日益不能适应宁波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各界要求将老江桥改建永久性新桥的呼声越来越高。甬上人士虽两度倡议改建,皆被搁置。直到1931年,第三次造桥的动议获得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支持,沪甬两地分别成立了改建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并延请上海租界工部局的英籍工程师茄姆生,会同新仁记营造厂工程师竺泉通,来甬勘测设计。经上海筹备会讨论,鉴于茄姆生的设计系借鉴英国现成的同类型铁桥,在技术上较有把握,即采纳茄姆生方案。

  全桥施工两年,于1936年5月完工,同年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新桥长97.6米,宽1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6米,能承载20吨卡车通过,并在桥下预留了能为以后铺设自来水管的孔道。在当时,这是国内最大的独孔大环桥。大桥落成前夕,曾有人提议改名为“中山桥”,经沪筹委会讨论,认为“灵桥”之名,沿用已有千载,故决议不改名。

  新桥建成共耗资70余万银元,由宁波旅沪同乡会筹募三分之二,宁波当地筹募三分之一。向各界人士认捐外,其余由警察局负责征收,凡东门至西门的沿街商号,一律按三个月房租金额强行摊派,而征收人员趁机舞弊自肥,自不待言。尤为可鄙的是到了庆祝灵桥落成之日,还有人借灵桥“开光”之名,合卖关牒,仅此一项,即骗取下层劳动群众汗血钱达2万元。

众志成城 大桥无恙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后,盘踞舟山的残敌妄图阻挡大军渡海解放舟山,从7月份起空袭宁波,敌人几乎每天都从舟山派出P51型飞机对灵桥俯冲轰炸。继而又从岱山机场派出B25型轰炸机对灵桥轮番轰炸,以致从新江桥到灵桥周围的商店街道全被夷为废墟,灵桥也弹痕累累,险象群生。为了保护灵桥,宁波军管会一方面组成抢救小组,在敌机轰炸以后,立即修补弹洞,保证当夜通车,一方面又采纳施求臧同志的建议,根据灵桥结构特点,全力保护好“绞”部分不受损伤。但当时既无现代化施工设备,敌机又每天白昼必来炸桥,于是施求臧同志建议采用一办法:在四处桥脚之上,筑起四个碉堡一样高的巨木箱,箱内填满瓦砾。一次,敌机炸中了一个瓦砾箱,一时间,尘灰蔽天,但箱下的桥脚“绞”部仍安然无恙。再一次是一根连接桥面与顶部拱梁的吊柱被炸断,影响了桥面的承载力,经过工人连夜突击抢修,用钢板临时加固焊接,保证了当夜军事运输畅通无阻。至今,细心的人还能在桥上观察到昔日留下的斑斑弹痕和那根吊柱被焊接过的痕迹。尽管敌机在灵桥上空倾倒了数不清的炸弹,但靠着英雄的宁波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灵桥奇迹般地被保护下来了。9月下旬,我高射炮部队开抵宁波,当夜进入阵地,给来犯敌机以迎头痛击,敌一架P51型飞机被我炮火击中。不久,舟山解放,1950年底宁波市人民政府拨款将灵桥修葺一新,在奉化江上重新闪出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