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2178' limit 1聊城市——鲁西的一颗璀璨明珠_山东聊城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聊城市——鲁西的一颗璀璨明珠

聊城市——鲁西的一颗璀璨明珠

聊城龙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7-12-15 11:29: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聊城
 著名的“江北水城”——聊城市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是“全国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故乡。这里人杰地灵,物阜民康,四季分明,是典型的中国乡土标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的西部,是鲁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华北大平原晋(山西)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的交界处。位于北纬35°47'~37°02' 和东经115°16'~116 °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和小运河,有2个著名的湖泊:东昌湖和鱼邱湖。

   聊城市总人口561.3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4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12.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9个,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市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4182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5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市平均气温12.8~13.4℃,全年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56~68%,无霜期200天左右,多南风和偏南风。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等6个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6596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境内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聊王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其历史遗迹“圣水井”尚存。可见,聊城一带是中国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

   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有谋士计然。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建功立业,威名远播。

  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铜、铁、铝用于制造生产工具,铜镜、熏炉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时有“天下第一才子”曹植、三国大将程昱、魏相华歆等。

  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聊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造就了许多名人,如马周、吕才、张镐和程咬金等。

   北宋之前,聊城曾因黄河泛滥沦陷,三次迁移城址。1072年,为防止辽国进攻,与萧城对垒,在现城址重新修筑城池,保留至今,未再迁徙。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26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修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列。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垄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当时较著名的民间工艺有木版年画、蝈蝈葫芦、聊城毛笔、茌平剪纸、临清哈达、董庄中堂画、金银制品。当时的风味名吃有八批果子、魏氏熏鸡、沙镇呱嗒、进京腐乳、甜酱瓜、高唐罗汉饼、五香驴肉和乌枣等。

   聊城教育发达,有书院、私塾和学馆3种办学方式,公元1905年聊城有6处书院:东林、光岳、龙湾、阳平、启文、摄西。中国清代四大藏书家之一杨以增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多达3705部,224600余卷。

  《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中记载有发生在聊城的人和事。明清之际.聊城人才荟萃,涌现了众多名人,如有明朝大臣于慎行、朱延禧,明末大将左良玉、抗税首领王朝佐、心学学者穆孔晖、“江右六君子”之一刘琰、博览群书的邓钟岳、书法家崔班、画家董立元、清代状元傅以渐、李孟悦,行乞兴学的“贫民教育家”武训。

   20世纪20年代前后,开设了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公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后由于军阀混战、运河淤塞、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与国民党第六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合作抗战,建立了华北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聊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基地,先后支持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东北野战军渡河南下进行渡江作战,有17万人参军入伍,有三千名干部北上南下支援新区建设;组织了数以万计的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全力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涌现出不少抗日民族英雄,如范筑先、张自忠、金方昌;也有不少著名革命烈士,如共产党员赵以政、王寅生等。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信通讯发达,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聊城的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还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肉鸡产量较多。

   聊城交通便利。聊城是山东省交通发达的城市,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50分钟到达济南,3小时58分钟可到达北京。

   聊城通信、通讯发达。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聊城政务网”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关、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曹植墓等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铁塔、鳌头矶等14处。

   “江北水城”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有着迷人的魅力和灵气。烟波浩淼的东昌湖;气势恢宏的京杭大运河;绿树成荫的徒骇河;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孕育着秀美的“江北水城”,构成了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湖一体的水城格局。“江北水城”是投资经商、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她会以其独特的风韵,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