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 `id`='10492' limit 1广水历史——风土人情篇_湖北随州游记攻略_山水旅游黄页
您的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旅游攻略 > 广水历史——风土人情篇

广水历史——风土人情篇

黄氏集团(广水)寿山旅游管理有限公司 | 发布于2007-10-09 11:12:00 | 来源:转载 | 目的地:随州

广水历史——风土人情篇

 

 

 

 衣食住行

  服饰   自明清至上世纪50年代,热季男子多穿对襟热褂,前摆两边及左胸前各一个口袋。女子上衣为偏襟,清代女子上衣滚边,裤脚绣花。门贴从喉下开至腋下,纽扣用布条结成,钉在左边,如蜻蜓头;右为纽圈,如套环,布质多为土布。儿童热季围兜肚。上世纪50年代,少数人穿竹布、湖南青、阴丹士林、府绸,颜色为白为蓝为青。冬季男子穿大襟长袄、长袍、大襟短袄、对襟短袄。女子只加棉衣。老年妇女穿大襟棉袄,扎紧裤脚。儿童穿短袄,系抱裙,出外加披风。财主、富商、官绅夏穿丝绸短衫、长袍或皮袄,外套马褂、坎肩,絮以棉或丝。贵妇小姐亦有穿旗袍的。建国初,农民仍穿旧式服装,部分青年及城镇居民穿中山服、列宁服、学生服、青年服,冬季穿大氅(大衣)。“文革”期间,青年多穿军干服。上世纪70年代初,土布少,大襟长袍、大腰折叠裤绝少。村镇群众穿斜纹布、卡其布、灯芯绒、化纤布。1978年后,服装款式翻新,花色繁多,档次渐高。男服有皮茄克、中山装、青年装、拉链衫、航空衫、滑雪衫、棉大衣、呢上衣、风衣、驼绒服。妇女装有各种大衣、蝙蝠衫、毛巾衫、春秋补,夏季穿筒裙、连衣裙、百褶裙。一度流行喇叭裤、牛仔裤。1985年后,时兴西服、运动服、健美服、羽绒服。近年亦有部分青年戴戒指、项链。

  帽   民国期间,男子戴瓜顶帽,布料为平光呢或黑色缎子之类。社交界或新婚男子戴毡质灰色礼帽。冬季戴毡帽、挎帽。农民夏季外出戴草编凉帽壳,雨天戴斗笠。中、老年妇妇女头搭黑色毛巾或戴绒帽、夹耳帽(此帽左右两片如鞋帮,为“人”字形,夹于额头两边)。1960年后,瓜顶儿童戴各种式样、颜色的布帽、皮帽、绒红帽。

    鞋袜   清代妇女普遍缠足,至1912年后放足,上世纪80年代还可见到小脚老年妇女。上世纪50年代前,多穿圆口或梭子口布鞋,黑帮白底。新鞋上脚紧,可用鞋拔。女子喜穿绣花鞋。农民外出穿草鞋,雨天穿木屐。冬穿长筒袜、棉线袜。上世纪60年代后,草鞋、木屐、绣花鞋消失。鞋的式样逐渐增多,有解放鞋、回力鞋、晴雨鞋、胶筒鞋、运动鞋、皮鞋、不同质地的凉鞋、拖鞋。流行丝光、化纤混织短袜。上世纪80年代流行旅游鞋。女子配合裙子穿丝光长袜。

    发式   清朝时男子留辫发。民国初年男子剪辫子,时兴剃光头,后蓄平头。男孩蓄撮毛,女孩扎短辫,稍大留单辫。老翁蓄胡须,妇女结婚后挽髻插髻,知识分子蓄分头。建国后,男子理西装发,亦有剃光头的。女子蓄双辫,中老年妇女剪短发。1978年后,发式变革大,男女发式随时代潮流,讲究简便大方,整洁美观,流行各式剪发、烫发。

   饮食   群众主食大米,兼食小麦面粉。解放前十年九旱,农民有节约度荒习惯,常以大米掺杂粮、蔬菜、野菜等煮饭,以粗代细、以稀代干,四日八餐,以补主粮之不足。解放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日三餐,早餐煮饭,沥米汤,锅巴煮稀饭,中、晚餐炒剩饭。为调口味,掺入其他食物,做成豌豆饭、绿豆稀饭等。入冬、磨豆丝,蒸阴米。面食有发粑、包粑、馒头、面条(奎面、挂面、轧面、擀面)、面片、疙瘩等。市场供应有快餐小吃,常见有油条、肉丝面、水饺、豆腐脑、米酒、面窝等。上世纪60年代前富有人家喝茶,用包壶保暖,农民喝井水、塘水或白开水。山里人用山楂叶、杨树叶、枣树叶等泡茶。上世纪70年代后使用暖水瓶比较普遍,取代了包壶,喝开水、茶叶水的人大增,有冰棒、雪糕、冰淇淋,汽水、果汁、啤酒等盛行,2000年后,矿泉水饮水机逐步进入家庭。

  居住   平畈、丘陵岗地人口稠密,居住集中,集镇村湾较多较大;山区人口较稀少。多以几户至几十户集居,多达百余户,少独居。民间建房择基,请“阴阳”看“风水”、定门向,解放后此俗渐消。清代至民国时期,富贵之家建独门楼,一进三层两院,中为厅屋,后为堂屋,前为门楼;山墙檐墙为条石青砖到顶,内竖列架与山墙并立;厅室三间通连,前后以木鼓皮(隔扇)镶于楹柱之间;门楼有槽门或角门,上题匾额。贫穷人家多住草房,为一重门,房屋简陋,内空窄且浅,厨房卧室一起,四壁被烟熏黑。1970年后,住房改善,新房增多。房屋多为一式三间,中间堂屋1丈左右,两子间稍窄;以檩杆根数计内空深度,如七檩、九檩、十一檩,最多为十三檩;左右为卧室或储藏室,屋外另建披檐厨房;屋上盖椽子青布瓦,亦有盖红机瓦;墙壁为土砖或机砖等砌筑而成。近年建房质量提高,机砖、水泥、钢筋、玻璃门窗使用普遍。城镇楼房鳞次栉比,农村出现浇平顶房或小楼房。室内铺水泥,上嵌天花板,内刷白石灰或涂涂料、贴墙布。宅旁植树、建压水井、卫生间或厕所。居住讲究宽敞、实用、美观、通风、透光。近年农村亦有建新村的。

  行   轿的历史很久。有两人抬的称小轿,四人以上抬的称大轿。解放前官、商、地主外出多坐轿,新娘坐花轿。一般为步行。运输多为肩挑背驮,亦使用独轮车或驮骡。建国后轿被取消,独轮车上世纪60年代后绝迹。上世纪50年代机关团体有少量自行车,80年代农村普及自行车。1985年后出现摩托车和机动三轮车。公共汽车始于50年代,90年代中期应山至广水公路出现出租小轿车,随着机动车辆的日渐增多,公路的新建、扩建和延伸,公共汽车可通往各乡镇、摩托车、拖拉机、板车可通往绝大部分村湾。京广铁路过境停车站有5个,汉丹铁路过境停车站3个,群众乘车方便。木船、机动船在大中型水库库区作为短途运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