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

武夷山摩崖石刻作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逞秀于千崖万壑之间,凿刻于溪礁洲石之上。据旧志记载,最早在山中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从...[查看详情]

景点类型:石刻 

开放时间:

景点地址:福建省南平市 查看地图

立即预订

门票/旅行社
支付方式
票面价格
山水价
操作

暂无旅行社提供此门票的预订
景点介绍

夷山摩崖石刻作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逞秀于千崖万壑之间,凿刻于溪礁洲石之上。据旧志记载,最早在山中题刻留名的是东晋的郭璞,从此留下题谶石的景名,据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此后,代代相继,题刻不辍,至今尚可辨析的有近400幅(不含坊刻、碑刻),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云窝、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景点。朝代宋、元、明、清、民国不断,文体诗、词、歌、赋、游记都有,书法篆、隶、楷、行、草俱全。有的言简意赅,直抒胸怀;有的寓意深奥、给人启迪。有数里可见的擘窠巨刻,有字小如拇的精雕细描;有洋洋千言的长篇纪文,有画龙点睛的一字之题。汇成内容丰富的文化走廊,为名山增添无限光彩。

  
     
     (1)朱熹题刻 楷书,宋淳熙二年(1175)镌于六曲溪南的响声岩。东向,竖书18行。幅面(高×宽,下同)57×410厘米,每字19×19厘米,距地高度(字幅上沿至岩前站立地面,下同)190厘米。
     
     题刻全文:何叔京、朱仲晦、连嵩卿、蔡季通、徐文臣、吕伯恭、潘叔昌、范伯崇、张元善,淳熙乙未五月廿一日。
     
     注:“徐文臣”旧志作“徐宋臣”。
     
     作者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晚年自号晦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福建尤溪县。曾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读,卒赠太师,封信国公。朱熹学识渊博,通儒、释、道大义,与张、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在宋儒中影响最著。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等。朱熹一生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在武夷山生活、授徒、著述长达40余年。淳熙十年(1183,建武夷精舍(后世改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于五曲隐屏峰下。云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招徕众多的知名学者,相继在九曲溪的两岸,构建书堂、学馆、山房。一时武夷山盛名远播,成为华夏的文化名山。他在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之余,还遍游武夷全山风景,写下大量诗歌,《九曲棹歌》至今脍炙人口,还在山中留下许多的摩崖石刻。偕游武夷山的领衔者为邵武理学家何镐(字叔京),曾任湖南善化县令。逝世后朱熹为之撰墓志铭;蔡元定(字季通),建阳人,朱熹的第一门徒,学者称西山先生,去世后谥“文节”,子蔡沈、孙蔡抗、曾孙蔡公亮都曾在武夷山留下摩崖石刻;吕祖谦(字伯恭),浙江理学家,朱熹学友,历官博士、国史院编修、著作郎,卒谥“成”。曾与朱熹讲学于武夷最久;范念德(字伯崇),建阳人,从朱熹游学;潘景愈(字叔昌),浙东学派理学家,陪同吕祖谦来访朱熹;连崧(字嵩卿),邵武学者,朱熹弟子;詹体仁(字元善,一度随舅姓张),崇安学者,朱熹弟子。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朱熹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率学友、弟子等人,偕同浙东派学者吕祖谦师徒前往与崇安县毗邻的江西铅山县鹅湖寺,同江西派学者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进行学术论辩,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以朱熹为代表)同主观唯心主义学派(以陆氏兄弟为代表)的一场大辩论,史称“鹅湖论辩”。行前,朱熹、吕祖谦偕同学友、门生等游览武夷山,并勒石纪游。
     
     (2)朱熹题刻 楷体,南宋淳熙五年(1178)镌于六曲溪南之响声岩。东向,竖书6行。幅面170×210厘米,大字38×30厘米,距地高度1200厘米。
     
     题刻全文:淳熙戊戌八月乙末,刘彦集岳卿、纯叟,廖子晦,朱仲晦来。
     
     注:民国《福建通志》、《崇安县新志》俱载有“晦翁”二字款识,实地看似无。
     
     作者简介:朱熹,详见岩刻(1)。同游者刘岳卿名刘甫,崇安人,抗金将领刘衡之子,遵父嘱终身不仕,隐于武夷山水帘洞,朱熹与蔡元定等常到水帘洞共探理学奥义,逝世后,人们在水帘洞建三贤祠,祀刘子、刘甫、朱熹三贤。廖子晦名德明、顺昌人,朱熹弟子;刘纯叟名尧夫,抚州金溪人,朱熹弟子。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记录了朱熹与理学挚友、门徒频繁交往,切磋磨砺的情况。
     
     (3)朱熹题刻 行楷,镌于六曲溪南之响声岩。东向,竖书2行。幅面130×120厘米,每字50×45厘米,距地高度350厘米。
     
     题刻全文:逝者如斯 
     
     作者简介:朱熹,详见岩刻(1)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内容出典于《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岩刻可以联想到朱熹对国家多难和身世坎坷的悲愤以及对理学真谛的执著探究和追求。同时告诫世人光阴好比眼前的流水,奔流向前,永不停留,因而要珍惜时光,奋发拼搏,不要虚度年华。
     
     (4)朱熹题刻 楷书,宋代岩刻,镌于四曲溪北的金谷岩。南向,横书1行。幅面70×160厘米,每字37×33厘米,距地高度490厘米。
     
     题刻全文:小九曲
     
     作者简介:朱熹,详见岩刻(1)。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题刻无款识,但历代武夷山志记载为朱熹手书。岩前有洲石耸立溪中,峥嵘突兀,昂首斜向,形状特异,名试剑石。在试剑石西,巨石罗列差互,清湍洄伏其中,曲流通幽,颇具溪山胜概,人称小九曲。
     
     (5)朱熹题刻 楷书,镌于二曲溪南的勒马岩。北向,横书1行。幅面60×100厘米,每字50×40厘米,距地高度180厘米。
     
     题刻全文:忠 孝
     
     作者简介:朱熹,详见岩刻(1)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朱熹一贯认为这二字极其重要,曾连书“忠、孝、廉、节”四字于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又书“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可见他对这二字极其重视。将这两字摩崖刻石,当然是希望他的这一思想能代代相继,发扬光大。
     
     (6)朱熹题刻 行楷,南宋淳熙年间镌于水光石,东向,竖书5行。幅面100×130厘米,大字18×17厘米,小字14×13厘米,距地高度360厘米。
     
     题刻全文: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风景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晦 翁
     
     作者简介:朱熹,详见岩刻(1)。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这是朱熹偕友同游武夷胜境写下的《九曲棹歌》之一,其中“风景”二字结集出版时改为“峰影”。诗句极写晴川的绝好景致,寄托着自己对神秘而虚无渺茫的道教的看法。朱熹《九曲棹歌》共10首,据《福建通志》载全部镌于九曲溪沿岸,目前尚存的有一曲、二曲、四曲、五曲、六曲、八曲6首。
     
     (7)朱熹题刻 楷书。镌于楼阁岩。东北向,竖书1行。幅面230×50厘米,每字50×42厘米,距地高度540厘米。
     
     题刻全文:天心明月
     
     作者简介:朱熹,详见岩刻(1)。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朱熹以“天心明月”启示人们理解“理一分殊”的哲理。“理一分殊”就是一理摄万理,犹天上一月散而为江河湖海之万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万理归于一理,犹散在江河湖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
     
     (8)蔡沈题刻 楷书,南宋淳熙年间镌于一曲溪北的儒巾石,南向,竖书2行。幅面230×170厘米,每字100×80厘米,距水面高度310厘米。
     
     题刻全文:千崖万壑 
     
     注:清《武夷山志》有“九峰书”3字款识,民国《崇安县新志》有“蔡九峰书”4字款识,实地看已风化难辨。
     
     作者简介:蔡沈,号九峰,南宋理学家。其父蔡元定是朱熹的第一门徒。蔡沈曾在一曲建南山书堂,其子蔡抗曾在一曲建咏归堂。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摘句于南朝·陈顾野王对武夷山的感叹之句“千崖竞秀,万壑争流,美哉河山,真人世所稀觏也!
     
     (9)游九言题刻 楷书,南宋绍熙元年(1190)镌于隐屏峰麓,西向。幅面80×200厘米,正文3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2行。大字45×45厘米,小字7×7厘米,距地高度960厘米。
     
     题刻全文:水云寮 庚戌春日游九言书
     
     作者简介:游九言,北宋理学家游酢的裔孙,著名理学家,晚年归隐武夷山讲学。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作者的前辈游酢在隐屏峰麓建水云寮读书讲学。游九言归隐武夷之时遂补镌此三字以示怀念先祖。“寮”指草寮、草庐,作者自谦先祖居住之处简陋、朴实。水云寮指所居之处为濒临九曲溪之“云窝”,水云蕴藉交映,令人心旷神怡。
     
     (10)游九言题刻 楷书,南宋开禧二年(1206)镌于云窝伏虎岩,西北向,横书1行。幅面110×520厘米,每字90×60厘米,距地高度430厘米。
     
     题刻全文:升真元化洞天 
     
     注:清《武夷山志》有款识“宋开禧丙寅,建阳游九言书”,但实地看似无,或是已风化。
     
     作者简介:游九言,详见岩刻(9)。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武夷山为道教第十六洞天,传说仙道飞升时,必须在此换骨升真,故称升真元化洞天。
     
     (11)蔡公亮等题刻 楷书,南宋宝二年(1254)镌于蓝岩。北向。题诗部分每首诗一方,每方幅面130×110厘米,竖书6行,每字15×12厘米。题识部分一方,幅面140×155厘米,每字15×12厘米。距地高度都是530厘米。
     
     题刻全文:
     
     题一字天 仁斋蔡公亮
     
     突兀高崖不可镌,裂成一字几何年。
     
     当来谁把如椽笔,画出光明万古天。 
     
     次韵 和斋詹然
     
     丹崖磨出好题镌,墨妙流传不计年。
     
     若向洞中窥一字,请从康节问先天。 
     
     次韵 省斋詹照
     
     洞门天造匪人镌,锁钥浑无几许年。
     
     一字光中长不昧,眼明便可见青天。 省斋詹照
     
     宋五甲寅夏闰乙未,后山翁泳、蔡公亮、瑶田詹复同游九曲,邂逅园田詹然于大隐屏下,相拉观一字天之胜。然之弟照载酒来会,引觞命酹,诵紫阳夫子神斧之章,慨然有感,援笔赋诗,题名而归。 
     
     公亮书,然镌石。
     
     作者简介:蔡公亮,字子明,号仁斋,崇安人,文肃公蔡杭的公子,蔡元定的曾孙。宝元年(1253)进士,官大理司直。同游者翁泳,字永叔,号思斋,建阳人,注释《河洛运行讲义》;詹复,字仁仲,崇安人,景定年间登第,知金华县,不久即致仕;詹然,字三峰,号和斋;詹照,号省斋,是詹然的弟弟,二人生平不详。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宋朝第五个甲寅年,即南宋宝二年(1254),蔡公亮偕同后山翁泳、瑶田詹复同游九曲,与好友詹然不期而遇于隐屏峰,一伙人遂结伴游览了一线天。詹然之弟詹照载酒来参加聚会,好友们举杯痛饮,争相朗诵紫阳朱熹老夫子气势磅礴的诗篇,人人兴致勃勃,遂援笔写诗唱和,题名而归。
     
     (12)徐自强题刻 楷书,南宋景定元年(1260)镌于蓝岩。北向,竖书9行。幅面130×140厘米,大字13×18厘米,小字10×10厘米,距地高度420厘米。
     
     题刻全文:景定庚申三月游一线天,有岩居者可怪。
     
     齐云仙石可应镌,景定重逢启运年。
     
     太祖高宗恢宙宇,亿千万载宋家天。
     
     建安省斋徐自强偕蔡公亮韵书
     
     作者简介:徐自强,福建省建安人,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景定庚申年(1260),作者游蓝岩、一线天,观赏蔡公亮等人的题刻,发现竟有岩居者在焉,奇异之余,步蔡公亮原韵赋诗记事。

   
     
     (13)徐自强题刻 楷书,宋景定元年(1260)镌于灵峰之麓的风洞口,南向,竖书3行。幅面200×150厘米,大字95×100厘米,小字13×18厘米,距地高度250厘米。
     
     题刻全文:风洞
     
     宋景定元年春三月十六日,建安郡人省斋翁徐自强书。
     
     作者简介:徐自强,建安县人,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一线天灵岩的岩顶斜覆,岩麓毗连着三个岩洞:左灵岩洞,中风洞,右伏羲洞。清风自岩顶贯入,从岩洞吹出,虽至盛夏,进入洞中,凉风习习,热暑顿消,故名。
     
     (14)午凤题刻 楷书。宋咸淳四年(1268)镌于四曲溪北题诗岩,东南向,竖书4行。幅面470×260厘米,每字60×57厘米,距地高度860厘米。
     
     题刻全文:咸淳戊辰,三司奉朝旨鼎建武夷书院。开山职教者,莲荡氏之孙午凤。
     
     注:清《武夷山志》“”作“晏”。
     
     作者简介:午凤,朱熹门人渊之孙,时任武夷书院山长。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
     
     (15)彭文甫题刻 楷书。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幅面350×200厘米,大字40×40厘米,距地高度850厘米。
     
     题刻全文:至元庚寅之春,剑南母逢辰修创。董役者赵必社、安天民、熊禾、詹光祖。 彭文甫书
     
     作者简介:彭文甫,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建宁府通判母逢辰,重修朱熹始建的武夷精舍,理学家熊禾为其撰写《重建武夷书院疏》,文首即写有名联一副:“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并赞扬母逢辰弘扬朱子理学之功。此一方岩刻是兴建精舍的纪事。熊禾作为董役者之一,列名于镌刻之中。
     
     (16)毋逢辰题刻 楷书,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镌于六曲溪南的响声岩。东向,竖书6行。幅面180×150厘米,每字18×21厘米,距地高度410厘米。
     
     题刻全文:至元庚寅重三节,蜀人母逢辰督修武夷书院毕,偕赵必社、安天民、赵若、罗元豫、詹光祖、彭文甫、刘应徐来观文公题刻。
     
     作者简介:母逢辰,四川人,时任建宁府通判,倡导儒学,尊崇朱熹。理学家熊禾赞其为:“以蜀西之珍,负道南之望。昭布明时之德化,厚培昌运之人才。”偕游者詹光祖,崇安人,时任武夷书院院教;赵若,字顺之,崇安人,著有《洞边集》20卷。
     
     内容浅释:记事题刻。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母逢辰倡修朱熹首建的武夷精舍(当时称武夷书院),竣工后偕詹光祖、赵若等人游览九曲溪,在六曲响声岩观赏先贤朱熹的摩崖石刻《九曲棹歌·六曲》、“纪游石刻”以及“逝者如斯”等,以示悼念文公之意。
     
     (17)詹文德题刻 楷书,元大德十年(1306)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东南向,竖书6行。幅面390×190厘米,每字22×16厘米,距地高度990厘米。
     
     题刻全文:县尹孙奉上司命,建茶焙拜发殿,衙、厅、门、庑、亭、井一新。大德十年,再同新教官詹从祥监造茶品。同游教官刘棠、道士徐守真、时场官社亨江文。 詹文德书
     
     作者简介:詹文德,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元大德六年(1302)年,位于四曲溪南的武夷山御茶园建成,布局恢宏完备,前有仁风门,后有拜发殿(即第一春殿)、清神堂、思敬亭、宴嘉亭、浮光亭、碧云桥,均取名于茶艺或誉茶之语,还有通仙井、呼来泉等。本岩刻为建御茶园后4年,茶官等前来采茶焙制的纪事。
     
     (18)完颜锐题刻 楷书,元至大二年(1309)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东南向,竖书6行。幅面260×170厘米,大字25×20厘米,小字15×13厘米,距地高度990厘米。
     
     题刻全文:承事郎崇安县尹兼典提事完颜锐,至大二年三月春两次奉上司命督造茶品,因游至此。
     
     作者简介:完颜锐,时任崇安县尹。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作者于至大二年(1309)两度进山监制御茶。抽闲游山,镌石纪事。前此7年,已在第四曲溪南设御茶园。
     
     (19)陈实公题刻 隶书。元泰定四年(1327)镌于四曲溪北的题诗岩。东南向,竖书15行。幅面200×100厘米,每字9×9厘米,风化1字,距地高度180厘米。
     
     题刻全文:崮保定□端彦方由文太监持宪节副使,海道经武夷,会京本原甫,拜紫阳先生祠下,载瞻遗像,心仪神交,充然有契。时宿雨开霁,山气肃清,共论移晷而别。同来者毗陵胡琏,天台陈渊,监属詹道命,与祠者:豫章涂雯、新淦黄谟、东阳蒋易,崇安县尹有华张端本,福宁州成授詹天华,前直学詹文盛。前学吏支谦志石,监刻山长陈实公。
     
     作者简介:陈实公,时任武夷精舍的山长(学官)。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岩刻记录了崇安县尹张端本陪侍京官拜谒朱子祠(即武夷精舍)的盛事。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拜谒朱子的盛举。岩刻除记录了主谒者京官的姓名外,还列举了陪同谒祠者10余人,以及朝圣之际的虔诚神态和愉悦心情。众人谈论朱文公的圣绩,乐而忘归,一直谈到日影移动,天色渐暮的时候才离祠而归。
     
     (20)无名氏题刻 楷书,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镌于一曲溪北的水光石。东南向,竖书2行。幅面270×80厘米,大字60×53厘米,小字14×12厘米,距地高度720厘米。
     
     题刻全文:碧水丹山 大明建文□□□□□□□(佚十数字)
     
     作者简介:佚名。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典出于南朝文士江淹对武夷山的赞美:“地在东南峤外,闽越旧境也。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皆淹平生所至爱。”武夷山风景区属丹霞地貌,峰岩为赤石群碎屑岩,碎屑物质中的铁经氧化而成红色,故称“丹山”。
     
     (21)吴心学题刻 行草,明万历八年(1508)镌于隐屏峰鸡胸岩,西向,竖书5行。幅面55×130厘米,每字8×12厘米,距地高度360厘米。
     
     题刻全文: 登接笋峰
     
     危峰遥望倚云霄,却笑仙人不可招。
     
     一夜天风三万里,玉城送我任消摇。
     
     麻城少虞吴心学书
     
     作者简介:吴心学,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作者遥望危峭的接笋峰斜倚在九霄云外。正为仙人招他却不能上去而感到可笑,刮来夜行三万里的天风,把他送到天际玉城去任意逍遥翱翔。表达了作者登上接笋峰的快感。

  
     
     (22)张景阳题刻 楷书,明正德十年(1515)镌于一曲溪北的水光石,东向,竖书14行。幅面150×70厘米,每字8×8厘米,距地高度440厘米。
     
     题刻全文:大明正德十年,岁次乙亥九月望后一日,巡按福建监察御史山阴张景阳竣事。同邑胡文静继之,相与饯别于武夷精舍。时同行者分守参议安福彭夔、分巡佥事睢州蔡天佑。都指挥佥事王啬以二吾中表九弟且同江西道,又接按于闽,亦一奇遇也,不可以不纪。遂勒于九曲溪第一曲崖石。
     
     作者简介:张景阳,曾任监察御史,巡按福建。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作者公务结束后,与继任者胡文静饯别于五曲武夷精舍,二人尽兴后又偕友三人游览武夷山,勒石纪游。
     
     (23)李元阳等题刻 行书,明嘉靖十七年(1538)镌于大王峰仙蜕岩,南向,竖书17行。幅面60×230厘米,每字10×8厘米,距地高度110厘米。
     
     题刻全文:嘉靖戊戍夏,御史李元阳、提学江以达梯大王峰,蹑岩窟于万仞之上,视张仙遗蜕,坐咏竟日,乃下。同游参政张时彻、佥事汪佃危之,至梯而止,都司孙兰从焉。知县李东光、郭瑞、(主)簿项秀皆造梯试升者。中溪记。
     
     注:清《武夷山志》无“乃下。同游”,实有。“项秀”前《武夷山志》有“主簿”2字,实只有“簿”字,疑是镌刻时误漏,补上。
     
     作者简介:李元阳,号中溪,字仁甫,嘉靖五年(1526)进士,以御史按闽,后迁荆州刺史。岩刻中提到的偕游者江以达,号午坡,详见岩刻(24)。张时彻,字唯静,号东沙,浙江鄞县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参政闽中,累官兵部尚书;汪佃,字友之,江西弋阳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以侍读出为建南分宪,历官正詹。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四位京官(御史李元阳、提学江以达、参政张时彻、佥事汪佃)在建阳知县李东光、崇安知县郭瑞以及幕僚孙兰、项秀的陪同下搭梯直上大王峰,瞻仰张仙遗蜕。他们在张仙岩同韵奉和赋诗纪盛,尽兴后下山。李元阳题写纪游之盛况,并镌之于岩(四人奉和之诗也一并镌岩)。
     
     (24)江以达题刻 行草,明嘉靖十七年(1538)镌于仙蜕岩壁,南向,竖书15行。幅面50×200厘米,每字11×11厘米,距地高度110厘米。
     
     题刻全文:大王之峰峰上峰,万峰回合一溪纵。
     
     空岩石溜晴亦雨,蜕骨仙人春尚容。
     
     下视已无尘世界,上头仍有太清宫。
     
     琼浆一酌红颜劫,羽翰还生第一重。 午波江以达
     
     作者简介:江以达,号午坡,嘉靖五年(1526)进士,曾以刑部郎中典问试,嗣复督学。嘉靖十七年夏,陪同监察御史李元阳等游武夷山,在大王峰、勒马岩、响声岩、题诗岩等处留下镌刻文字,多为题诗岩刻。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江以达陪同李元阳、张时彻、汪佃游大王峰。李元阳赋诗一首,其它人也各和诗一首,分别镌于大王峰岩壁。此为江以达和李元阳的同韵诗。
     
     (25)刘世泽题刻 楷书,明嘉靖二十年(1541)镌于天游峰胡麻涧东壁,西向。幅面170×600厘米,正文5字横书1行,款识12字竖书1行,大字165×75厘米,小字165×75厘米,距地高度390厘米。
     
     题刻全文:武夷第一峰 明嘉靖辛丑年,寿宁刘世泽书
     
     作者简介: 刘世泽,寿宁人,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天游峰巨岩耸起,周围群峰拱卫,峰下九曲潆回,是纵览武夷群峰,俯瞰九曲清溪的理想胜地,故被誉为“武夷第一峰”。明旅行家徐霞客登临天游峰时曾赞曰:“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第一也。”
     
     (26)王大寅题刻 楷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镌于天游峰胡麻涧东壁,西向。幅面120×240厘米,正文3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2行。大字78×54厘米,小字15×14厘米,距地高度350厘米。
     
     题刻全文:一览台 嘉靖甲辰十月,□安王大寅书
     
     作者简介:王大寅,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景点题刻。一览台在天游峰顶,登台凭栏,则九曲溪如游龙矫腾,蟠绕山中,二曲的溪畔风光隐约可见,四曲之卧龙潭、五曲之平林滩、六曲的老鸦滩,都可指点而得;遥看群峰,皆面东朝向,气势磅礴。九曲尽头的星村一带,则烟树满川,尽收于栏槛间。临眺之际,心旷神怡,溪山全势,一览无余,故名。
     
     (27)胡文翰题刻 楷书,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镌于水帘洞岩壁,东南向。“水帘洞”3字横书1行,其它文字竖书4行。幅面350×180厘米,大字50×40厘米,小字23×20厘米,距地高度590厘米。
     
     题刻全文:水帘洞
     
     今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
     
     嘉靖乙巳夏六月六日,知崇安雷川胡文瀚书
     
     作者简介:胡文翰,崇安县令,工诗文,任职期间在武夷山留有四处岩刻,此为其中之一。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水帘洞位于章堂涧之北,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名,又称珠帘洞。联句精辟地道出了水帘洞的意境:从古至今,岩檐上虽是晴空万里,但仍终日滴雨不止,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月圆月缺,节令多变,但此处始终是一串串水珠接连不断,亘古不变。
     
     (28)吴思学题刻 楷书,正文为擘窠大字,约于明嘉靖中(1545年前后)镌于一曲溪北幔亭峰腰,数里外清晰可见,南向。正文2字横书,款识6字竖书1行。幅面约200×450厘米,大字180×180厘米,小字20×15厘米,距地高度860厘米。
     
     题刻全文:幔 亭 盱江吴思学书
     
     作者简介:吴思学,曾任汀江知府。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幔亭峰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因古老的“幔亭招宴”传说而得名。“幔亭招宴”说的是武夷君宴请仙凡共赴盛会的神话故事,在武夷山流传最远最久。“幔亭”两字勒崖,令人想起幔亭招宴、仙凡同乐的盛况。
     
     (29)谢上箴题刻 正文为擘窠大字,款识为大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镌于二曲溪南的勒马岩,北向。幅面560×1100厘米,正文2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3行。擘窟大字500×300厘米,款识分别为50×30厘米、45×35厘米、20×20厘米,距地高度8400厘米。
     
     题刻全文:镜 台
     
     大明嘉靖庚戌季冬月之吉
     
     建州刺史楚华容谢上箴书,
     
     建阳县知县冯遥科、主簿常应书,督工典史王銮
     
     作者简介:谢上箴,建州刺史,湖北华容县人。
     
     内容浅释:此为武夷山最大的景点纪名岩刻。勒马岩与玉女峰咫尺相近,人们把它比拟为玉女梳饰的妆台,还比拟为隔溪偷窥大王的镜子,故又称妆镜台。也有人认为“镜台”是佛教偈语“心如明镜台”的意思。
     
     (30)方宗善题刻 楷书,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12字竖书1行。幅面250×50厘米,大字50×40厘米,小字14×10厘米,距地高度220厘米。
     
     题刻全文:名山大川 嘉靖庚戌仲冬,谷泉方宗善书。
     
     作者简介:方宗善,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唐天宝年间,朝廷曾遣使到武夷山,敕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并敕令全山“禁樵采”。作者镌刻此4字,意在重申武夷山的知名度。
     
     (31)董燧题刻 楷书,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以纪录修建湛若水、王阳明二公祠堂盛事,东向,竖书26行。幅面240×450厘米,风化10字。每字18×18厘米,距地高度1010厘米。

  
     
     题刻全文:甘泉、阳明二先生祠旧在一线天,岁圮。建阳二守蓉山董君燧锐意修举,白于太守吾南刘君佃,谋以新之。命崇安知县戴瑞、主簿时祉经略其事。爰拓基于幔亭峰下改竖焉。适少龙贺泾谪宦过武夷,乐赞成获睹其盛。时春元震阳,杨嶷介山、黄嘉宾、挥使王子章、监生黄湖俱同游,因纪之以识岁月云。
     
     正学□年道脉长,二贤祠榭□□荒。
     
     章□共领门□训,构□□崇郡牧芳。
     
     须教心极明□□,□拜春风傍紫阳。
     
     幔亭峰下桃千树,化雨年年依旧香。 广陵贺泾
     
     
     
     洙泗源流一脉长,二贤继起振颓荒。
     
     千年浙东钟奇气,万古开闽并绍芳。
     
     遗像堂堂九曲水,新祠翼翼向青阳。
     
     经营幸赖群贤力,再拜先陈一瓣香。 安成刘佃
     
     
     
     武夷东下一溪长,溪山何人更辟荒。
     
     故地荆榛刊奕叶,新蹊桃李荫春芳。
     
     别开精舍昭遗训,重启斯文仰太阳。
     
     山斗湛王千古在。泮芹坛杏转生香。 临川董燧
     
     嘉靖戊午春正月吉旦吾南书
     
     作者简介:董燧,号蓉山,建宁府通判。曾题额于武夷精舍,文曰:“大宋道德之宗”。刘佃,建宁太守,他与副职董燧以及过境官员贺泾为祝贺甘泉精舍、阳明精舍落成而作同韵唱和诗,并撰书勒石以纪。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岩刻记述了建宁府通判董燧、太守刘佃和过境官员贺泾鼎新改建湛若水、王阳明祠堂的过程,以及三人的诗歌之唱和。
     
     (32)樊献科题刻 行书,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竖书8行。其中最后“来”字已风化。幅面110×80厘米,每字12×12厘米,距地高度580厘米。
     
     题刻全文:大明嘉靖三十八年已未冬十月六日,缙云樊献科同邵阳舒春芳来。越二十有一日,同广陵宗臣又来。
     
     作者简介:樊献科,浙江缙云人,字文叔,号斗山,以进士官御史,代巡闽省,当时倭寇犯境甚炽,樊献科慨然力主开门御敌,并与巡抚诸将守土,倭寇就地歼灭。他前后两次入武夷,题刻数处,计:云窝伏虎岩一处,一曲水光石一处,二曲仙馆岩一处,水帘洞一处。偕游者之一宗臣,历官福建参政,提学副使。作者与宗臣曾在云窝访问山中著名道士汪三宝、刘端阳,并在伏虎岩勒石纪游。
     
     内容浅释:纪游题刻。
     
     (33)李邦珍等题刻 楷书,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镌于云窝伏虎岩,西南向,竖书6行。幅面190×140厘米,每字18×18厘米,距地高度750厘米。
     
     题刻全文:大明嘉靖四十三年端阳日,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济南李邦珍同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南昌姜儆访汪、刘二高士于此。
     
     作者简介:李邦珍,济南人,时任监察御史,巡抚福建;姜儆,时任监察御史。
     
     内容浅释:纪事题刻。汪、刘二高士指著名道士汪三宝、刘端阳,江西人,嘉靖间至武夷,在隐屏峰创玄元道院,为开发隐屏、接笋峰作出贡献。嘉靖皇帝好道,数次派使节前来探访。此次皇帝派遣官员进山求道,距离前一次派遣官员樊献科、宗臣进山求道仅隔5年,可见武夷山道教在当时已很鼎盛、兴旺。(纪事题刻也刻于伏虎岩)
     
     (34)戚继光题刻 楷书,明隆庆元年(1567)镌于一曲溪北的水光石,南向,竖书9行。幅面300×280厘米,每字30×20厘米,距水面高度600厘米。
     
     题刻全文:大丈夫既南靖岛夷,便当北平胡虏,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奉敕镇守福浙等处,总兵官都督同知、定远东牟戚继光应召北伐题,时隆庆丁卯冬既望。福建都司曹南金书。
     
     作者简介:戚继光,明抗倭名将,终官左都督,曾两度入闽平倭,升总兵官、都督同知。隆庆元年(1567),北调镇守蓟州,以功进左都督。此岩刻是他北调蓟州时在武夷山所镌。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戚家军既已在南边肃清倭寇,便当奉调北方平定入侵的胡酋,全军告捷之后,我自当归隐武夷(布袍),或在武夷入道(黄冠是道士的代称),再安排日期重游武夷山。
     
     (35)沈涵题刻 行楷,明万历十年(1582)镌于四曲溪南大藏峰。西北向。幅面440×12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2行。大字97×80厘米,小字12×10厘米,距水面高度510厘米。
     
     题刻全文:飞翠流霞
     
     万历十年壬午,赐进士福建巡按监察御史德清沈涵书
     
     作者简介:沈涵,江西德清人,明隆庆年间进士,时任监察御史,巡抚闽省。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形容九曲溪的碧水如飞弛的箭矢一样,丹山霞光似的色彩流光溢彩,十分动人。
     
     (36)陈省题刻 楷书,明万历间镌于六曲溪南响声岩,东向。幅面450×12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1行。大字80×70厘米,小字13×12厘米。距地高度420厘米。
     
     题刻全文:空谷传声 幼溪陈省
     
     作者简介:陈省,明学者,长乐人。字孔震,号幼溪,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授金华推官,后任东阳令,迁御史,再任楚地巡抚,以平寇有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使,晋少司马。但朝廷许多权贵都对他有忌,故主动退隐于武夷山,筑幼溪草庐于云窝接笋峰下,专意著书讲学,在武夷山居住达13年之久。在云窝隐居之时,还出资将朱熹创办的紫阳书院修葺一新。幼溪草庐构建规模宏大,有亭、台、楼、阁等建筑17处之多,对开发武夷山景区作出很大贡献。现在云窝景区还有陈省手书的摩崖石刻20余幅。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游客站在题石前呼喊,隔溪的山谷立即传来回声,题石处因此得名响声岩。

  
     
     (37)陈省题刻 金文,明万历年间镌于下云窝的路石上,西向,竖书1行。幅面80×35厘米,每字25×25厘米,距地高度320厘米
     
     题刻全文:留 云
     
     作者简介:陈省,详见岩刻(36)。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云窝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点荟萃之地,因一年四季蕴籍在云天雾海和水色潋滟之中而得名。隐者陈省在云窝居住13年,将云窝一带各处都冠以带“云”的雅字命名,并勒石以纪。计有云窝、云桥、云路、云关、梯云、留云、看云、生云、卧云、云石堂、栖云阁、白云深处等十余处,书法有楷、隶、篆、行、草等。此是其一。
     
     (38)陈省题刻 楷书,明万历年间镌于下云窝的云路石,西向。幅面65×140厘米,正文2字横书,款识2字竖书,大字60×55厘米,小字12×10厘米,距地高度520厘米。
     
     题刻全文:云 路 幼溪
     
     作者简介:陈省,详见岩刻(36)。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参见岩刻(37)。由武夷精舍进入云窝有一条石路,路侧有巨石斜立,人称云路石。镌文“云路”在云路石上,意即云朵飘浮,溢满小径。
     
     (39)陈省题刻 隶篆,明万历年间镌于下云窝嘘云洞之侧的岩石,东向,竖书1行。幅面70×35厘米,每字25×25厘米,距地高度220厘米。
     
     题刻全文:嘘 云
     
     作者简介:陈省,详见岩刻(36)。
     
     内容浅释:景点题刻,(参见岩刻(37))。嘘云洞为岩体崩塌堆积岩洞,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象,酷暑之时,游人步入此岩的洞口,顿觉凉风习习,汗水尽消,好像有风自洞中嘘弗而出,故名。 
     
     (40)陈省题刻 篆体,明万历年间镌于小桃源洞天的寿桃石南问津石上。西北向,竖书2行。幅面160×50厘米,大字40×28厘米,小字10×8厘米,距地高度260厘米。
     
     题刻全文:云石堂 幼溪书
     
     作者简介:陈省,详见岩刻(36)。
     
     内容浅释:景点题刻。小桃源原有刘文简公祠,后废,改建为云石堂庵,陈省为之书写庵名。
     
     (41)陈省题刻 擘窠大楷,明万历十三年(1585)镌于仙掌峰,西北向。幅面540×136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9字竖书1行。大字380×240厘米,小字46×36厘米,距地高度880厘米。
     
     题刻全文:壁立万仞 万历乙酉夏长乐陈省书
     
     作者简介:陈省,详见岩刻(36)。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此幅摩崖石刻是陈省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仞”为古量词,7-8尺为一仞。“壁立万仞”刻于仙掌峰岩壁,既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又比喻武夷文化内涵的高深,寓意深刻。
     
     (42)陈省题刻 楷书,明万历年间镌于一曲溪北的水光石。东向,正文2字横书,款识4字竖书1行。幅面170×70厘米,大字70×60厘米,小字17×13厘米,距地高度440厘米。
     
     题刻全文:水 光 幼溪陈省
     
     作者简介:陈省,详见岩刻(36)。 
     
     内容浅释:景点题刻。水光石位于一曲溪北,濒临水边,岩面东南向,每当旭日东升,波光闪映在水光石上,形成一大特色,因而得名。
     
     (43)梁鹏题刻 楷书,明万历年间镌于云窝伏虎岩,南向。幅面170×350厘米,正文3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2行。大字130×90厘米,小字20×15厘米,距地高度1300厘米。
     
     题刻全文:司马泉 门人崇安令梁鹏为幼溪陈先生书
     
     作者简介:梁鹏,时任崇安县令。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伏虎岩下有一泓清泉,清澈晶莹,隐者陈省日常饮水均汲取于此泉。崇安县令梁鹏尊重原任兵部侍郎陈省之人格和学问,故自谦为“门人”,镌“司马泉”三字于伏虎岩,意为此泉为司马陈省饮水之泉。“司马”,官职名,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尊称。陈省官至兵部侍郎,故后人尊称其为“少司马”,梁鹏则尊称其为“司马”。
     
     (44)李材题刻 正文为行楷,款识为正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镌于水光石,东向。幅面550×16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3行,其。大字150×150厘米,小字20×15厘米、10×10厘米,距地高度680厘米。
     
     题刻全文:修身为本
     
     豫章李材书,万历癸巳夏五月,门人徐即登勒石。
     
     注:款识中“门人徐即登勒石”7字已风化,据旧志记载补上。
     
     作者简介:李材,字孟诚,号见罗,江西丰城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明朝理学家,曾讲学于武夷,四方从学者甚众。勒石者徐即登,是他的门人,时任督学,曾建见罗书院供李材讲学之用。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修身为本”表达着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45)沈敬题刻 楷书,明万历三十年(1602)镌于仙掌峰,西北向。幅面120×50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3行。大字90×80厘米,小字20×20厘米,距地高度1010厘米。
     
     题刻全文:仰之弥高 万历壬寅仲冬旦,参知政事吴兴沈敬题
     
     注:清《武夷山志》款识为“万历丁亥春,吴兴沈敬题。”
     
     作者简介:沈敬,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参知政事,万历三十年(1602)游览武夷山,留下数处摩崖石刻。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意即仙掌峰壁立万仞。抬头仰望,更加觉得此峰高峻挺拔,令人产生无限敬畏之感。
     
     (46)林培题刻 楷书,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镌于三仰峰碧霄洞壁,
     
     东南向,竖书2行。幅面380×110厘米,大字70×60厘米,小字12×12厘米,距地高度680厘米。
     
     题刻全文:武夷最高处 万历己酉夏东莞林培书
     
     作者简介:林培,东莞人,曾任明南京御史。卒赠光禄少卿。万历年间,林培因上书论及时弊,触怒神宗皇帝,谪福建盐运知事,告归,途经武夷山,留下“武夷最高处”和“一线天”两处刻石,含有镌石明志之意。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三仰峰为武夷山三十六峰之一,因奇峰三叠,昂首东翘而得名,是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最高峰,海拔717.7米。故称“武夷最高处”,为刻石中的珍贵者。
     
     (47)林培题刻 楷书,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镌于灵岩之麓的风洞口,南向。幅面40×130厘米,正文3字横书1行,款识3字竖书1行。大字37×34厘米,小字10×11厘米,距地高度160厘米。
     
     题刻全文:一线天 林培书
     
     作者简介:林培,详见岩刻(46)。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灵岩半巅有一条略带向内弯曲的“一”字形的岩罅,起自灵岩左端伏羲洞的洞顶,中经风洞的洞顶,止于灵岩洞右端灵岩后壁之外,长178米,最高处达49米,最狭处仅0.3米,为全国少见的一线天奇观之一。
     
     (48)建宁府衙门题刻 楷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镌于七曲溪北金鸡舍岩壁。南向,全文一千余字。幅面570×200厘米,标题11字横书1行,正文、款识竖书46行,大字27×27厘米,小字8×6厘米,距地高度430厘米。
     
     题刻全文: 
     
     两院司道批允兑茶租告示
     
     建宁府为荷蒙天恩,力申兑税,恳赐一示刊布,将来以保馀生事。
     
     据武夷居民、各处岩庵道人应元、魏甲等连佥具呈投称:“元、甲寒民居住名山,岩栖石隐,鹿豕为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刻削栽植,辛苦备尝,独赖些须茶利,少延残喘,除县派荐新,官价票取,不敢推诿外,突有包充总甲刘暨富,指官行诈,违制臧旨,暴增(茶)税,以致众等如孩失乳,似树绝根,傍徨四出,求生无路,不已再祷按院,愿送青天老爷宰官现身菩提,民念深山租甚毒蛇与政苛猛虎,不俟崇朝新税尽蠲。得蒙批允之后,合山欢若更生。今众沐此鸿庥,无可为报,既已彩画金身,晨夕顶祝,愿爷禄位恒升、子孙千亿外,但虑奸宄觊后,日久衅生,有辜监德深用,惕然不惮崎岖,匍匐阶下,恳求一示刊布九曲,庶令后来眷属戴恩知本”等情到府。
     
     据此案照。先蒙巡按御史徐爷批:据武夷山当官茶户应元状告,为万民倒悬事。内称,刘暨富充总甲,谋茶牙,出入衙门,诈官噬民,岁横起税千斤,勒剥百两,无例突起,苛敛难堪等情。
     
     蒙批到府,随蒙本府太爷罗随带各统列官,参看得武夷天下名山,而所产茶素有声于宇内,盖山灵郁渤,发为草木之精英,荐绅士频至,相馈遗以为奇赠,种茶者以此规利,虽稍榷税,以佐县官之急,亦似非过,但若等胼手胝足,冒犯霜露,攀陟悬崖绝壁,拮枵将茶以趋树□之役。彼皆清净之侣,不知有生人室家之乐,而一旦迫于什一之征,见谓不胜苦矣,以故相率而控诉,并力以攻一首事之刘暨富,不遗馀力,无非觊觎蠲兑。即该县近议此四十两金之税加增裴村公馆赡马一匹、赡夫五名,以少舒肩踢之困,岂不亦宽该馆之物力而用之得其宜。顾职以为裴村公馆系迩年新设,不过接济长平、兴田两驿云耳,而见在之赡夫一百二十名、赡马十九匹不为少矣!夫马不增见其苦;而征税事,虽朝廷尚三分减一,乌有一刘暨富所起之税必当存之者?又何必怀狐疑之心,持不断之意,瞻前虑后,难于□□,而不亦惠此一方氓乎,似应藉本院之宠灵兑之者也。
     
     刘暨富假公济私,阶之为厉,应行杖警,且招呈详本院蒙批各税,今方□兑,何独于茶而必欲增之。茶租自后蠲兑勿征。刘暨富依枷杖纳发落,如兴田、长平日后议增,并裴村公馆革之可也。馀如照实收缴。
     
     依蒙遵照外,随经钦差提督军门袁爷奉批:该县茶税如议豁免缴。巡两道各批到府,并行该县豁免外,今据前稽,合就给示。
     
     为此,示仰武夷山庵九曲各处道人并附近庵 人等知悉:今后茶租悉照本府通详院道批允事理,各宜遵守豁免。向后势宦豪强不得倚势欺上,擅起山租,及无赖道士混利开垦,妄生无端,变乱成事。如有故违,即指名陈告,以凭拿究,重治不贷。须至示者。
     
     右仰知悉 
     
     万历肆拾叁年叁月拾柒日给
     
     作者简介:建宁府衙
     
     内容浅释:官府批允豁免新增茶税的告示。重申:向后势宦豪强不得倚势欺上,擅起山租,并严禁无赖道士混利开垦,妄生无端。这是武夷山摩崖石刻中现存最早的一道有关保护茶农利益的官府布告。
     
     (49)林汝翥题刻 楷书,明天启四年(1624)镌于四曲溪北的希真岩。西南向,竖书4行,幅面330×200厘米。大字33×30厘米,小字18×18厘米,距地高度1200厘米。
     
     题刻全文:百折矶头几濯足,千寻峰顶一啸歌
     
     天启甲子岁冬月,林汝翥奉旨归田,过此偶题
     
     作者简介:林汝翥,字大葳,福清人,举孝廉,沛县县令,后升任御史,因获罪于朝廷,受廷杖,罢归家里。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作者罢归途经武夷山,在希真岩赋联镌石,倾吐心中不平之气。
     
     (50)方孔昭题刻 楷书,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镌于云窝云路石,西向。幅面45×18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2行。大字28×24厘米,小字7×5厘米,距地高度250厘米。
     
     题刻全文: 重洗仙颜
     
     万历庚申皖桐方孔潜夫题
     
     作者简介:方孔昭,明理学家,安徽桐城人,明末爱国志士方以智之父。明亡后归隐故乡。
     
     内容浅释:抒怀题刻。方孔昭尊儒学,贬释道,主张以儒学来肃清(重洗)人们思想中的儒释道混杂现象。他在《武夷》一诗中写道:“峰表铿翁二子能,曾孙有术多凭陵。鸡犬白云何缥缈,应是玄黄怪未了。独有考亭数字存,期间重洗五百仙人颜。”正是“重洗仙颜”的注脚(诗中“铿翁二子”指彭祖的二子彭武、彭夷。“曾孙”指武夷乡民,“考亭”指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51)僧道盛题刻 篆书,明崇祯三年(1630)镌于二曲溪南的土地岭北壁。北向,横书1行。幅面50×120厘米,每字35×35厘米,距地高度1200厘米。
     
     题刻全文:西来岩
     
     作者简介:石刻虽未款识署名,但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方外》载:作者为僧道盛,字觉浪,曾在浦城梦笔山修行,别号梦笔杖人。初,道盛从师元镜住武夷多年,拜经于虎啸洞,勒字“西来岩”于土地岭之北壁,时崇祯三年(1630)。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其中“西”字古篆韵味较浓。土地岭位于勒马岩西侧,故称其为“西来岩”。
     
     (52)王守礼题刻 楷书,明代岩刻,镌于一曲溪北水光石,东向,竖书2行。幅面130×50厘米,大字30×26厘米,小字11×10厘米,距地高度450厘米。
     
     题刻全文:渐入佳景 姚江王守礼书
     
     作者简介:王守礼,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赞景题刻。水光石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东大门,题刻寓意为由此而进入景区,景致将纷至沓来,目不暇接。
     
     (53)吴中立题刻 楷书,明朝岩刻,镌于杜辖岩壁。西北向。幅面50×160厘米,正文4字横书1行,款识竖书2行。大字36×26厘米,小字6×6厘米。离地高度380厘米。
     
     题刻全文:景阳洞天 万历癸末春吉旦,阳和张元培、景山吴中立仝立
     
     作者简介:吴中立,字公度,号景山,浦城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父死后隐居于武夷山杜辖岩,他在杜辖岩构建的栖身处称养活庵,结庐曰“景阳洞天”。张元培,生平待考。
     
     内容浅释:景名题刻。作者把自己归隐之处视为修炼之处(洞天),并取名为景阳。
     
     (54)无名氏题刻 金文,古代岩刻。镌于下

交通指南

相关线路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