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是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后逐渐衍变...[查看详情]

景点类型:其它 

开放时间:

景点地址:福建省南平市 查看地图

立即预订

门票/旅行社
支付方式
票面价格
山水价
操作

暂无旅行社提供此门票的预订
景点介绍

和平书院是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后逐渐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的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和平其他各姓氏家族也都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也将子弟送入书院就读。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于北门外。

  现存的和平书院建筑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邵武知府张凤孙曾作《记》。

  

  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马头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为五开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厨房)。正门门楼的门额砖刻阳文“和平书院”四个楷书大字,无其他雕画装饰,质朴无华。门前空坪以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体现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

  

  和平书院的历史作用:书院初创时作为家族学堂,目的是“诱进后人”,培养族中子弟。它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自此邵武南区乃至全邵武宗族办学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后衍变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造福桑梓,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

  和平书院的重大价值:中国古代的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干戈纷扰之际。和平书院创办于五代后唐,是中国最早创建的书院之一,为闽北创办最早的书院,历时1000余年,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创办后的1000多年中,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为和平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巨大贡献。和平地区乃至全邵武历史上俊贤辈出、英才荟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仰籍于和平书院。因此,它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现有的和平书院虽为清乾隆间建筑,仍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其文物价值不可低估。

  

  和平书院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令人惋惜的是现已不在。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习。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邵南人才的摇篮。“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至今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


交通指南

相关线路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