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当前位置:山水旅游黄页 > 山西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新闻内容
站内搜索: 类别:
>> 新闻内容

梦回北魏,魂牵云冈

发布时间:2014-01-14  点击:

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是需要一个伟大的城市与之相匹配。长安、洛阳、汴梁、北京,这些天下闻名的古都,在历久弥新的历史舞台上不断触摸着新的文明高度,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拓展和延伸着文明长度,真是实至名归啊。但是,也有那么一些城市,它们虽然为历史时空开创了恢弘大气的格局,却惊鸿一现,最终淹没在寂寞的历史烟尘中。

我觉得大同,就是这样一座伟大的寂寞之城。

它之所以寂寞是因为曾经创造那段辉煌历史的民族已经无迹可寻。它很伟大是因为它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无与伦比。那么它是哪个民族呢?在1600多年前一个发源于大兴安岭的神秘民族,在一个战乱时代一统北方山河,将中华民族推向伟大的盛唐时代。

这个神秘的消逝的民族就是——鲜卑民族。

鲜卑是一支来自大兴安岭鲜卑山的游牧民族。匈奴被汉王朝击败远遁大漠后,鲜卑民族开始向匈奴故地迁徙。向南进入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时的鲜卑部落,还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化外民族。他们真正进入中国政治中心,扮演一个决定中华民族方向的显赫角色,是发生在铁血的 “五胡乱华”时期。

所谓的“五胡”,指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在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此后,中央政权迅速崩溃,原先的统治力量高门世族陆续南迁,五个少数民族趁机在中原相互厮杀。

公元3世纪中叶,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雪降临蒙古草原,地球又一次进入了严寒期。大自然的狂风暴雪肆意蹂躏着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

,而在大陆的两端,持续长达3个半世纪的两大文明帝国,正逐步走向崩溃。一场席卷世界的民族迁徙狂潮爆发了。

在严酷的自然灾害驱使下,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纷纷南下,游牧民族也被迫进入中原地区,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残酷混战。

公元386年,行进中的鲜卑拓跋珪文攻武卫,打败了其他的少数民族,击破大漠高车,柔然等部,稳定了他在塞北的统治。建立魏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公元398年,拓跋珪大举南下,定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定国号魏,号称皇帝。经过道武帝的苦心经营,由一个带着浓厚部落联盟性质的小国迅速发展为北方的一个封建大国,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历史上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格局。当时的北魏王朝也是第一个在中原建立国家的少数民族。那么道武帝来到平城以后呢,逐步接受先进的汉民族文化和西域文化。特别是对当时的佛教首领法果优礼有加,法果和尚打破了佛门清规戒律,将皇帝看做当世如来,法果深深的认识到要想弘扬佛法,必须有皇帝的支持,他也是中国第一位赴印度求经的僧人,当时由他主持开凿的第3窟是云冈石窟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

第二代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以后,子承父业,数次祈拜武周山,并封该山为最高资格的“常祀之山”,规格如同祭天。那么为什么明元帝对这座并不起眼的武周山到了这般顶礼膜拜的地步呢?武周山,在以前叫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军队,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当时明元帝刚刚坐上皇位,在北方依然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残余势力南下,明元帝御驾亲征,当他们经过武周山的时候,觉得这座山很有灵气,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结果他们果然打胜了仗凯旋归来,就认为是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武周山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了。因此,北魏皇帝选择在“神山”武周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在北魏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28年),武功最高,功劳最大,开疆域,平叛乱,功勋显赫。在他在位期间结束了当时十六国割据的历史,统一了分裂130多年的黄河流域。当然了,再伟大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啊,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三武一宗”灭佛的事件。那么太武帝拓跋焘就是第一个主张灭佛的皇帝,太武帝刚开始也信佛,还常和高僧沙门谈论佛经,也建过塔、立过寺、抄过经卷、造过金像、还举办过四月八日的游佛散花。在征战扩地时很留意虏获高僧,把很多名僧都聚集到京师,佛教的形势一派大好,特别是佛教的寺院经济也在太武帝的怂恿下勃然兴起。当时的僧侣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而且当时僧尼大多不直接从事生产,出家僧尼数量太多,影响国家税收和劳役。大家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小事!在封建社会户籍人口的多少,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力量的大小,大量在编之民投入寺院,减少国家掌握的户籍人口,妨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国家领导人不允许发生的。而且大量修寺建塔,使国家的力量也受

到了影响。这个太武帝毕竟不同于他的祖辈,父辈,他不仅彪悍勇猛,雄才大略,而且头脑相当清醒,当他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时候并没有踌躇满志,而是冷静的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鲜卑人到底有没有资格统治中国?我们到底是黄帝的子孙还是夷虏荒民?其实在他的潜意识里民族自卑感极强,所以他急于寻求一种能属于他们鲜卑人的文化,去与汉族文化抗衡,开始他是寄希望于佛教的,若能把佛教融入鲜卑文化就可与汉文化处于对峙之势,可是此刻的佛教徒却不理会太武帝的心情,只顾在优越的条件下奢谈出世、成佛,并依托其经济实力走向腐败,太武帝失望了!

正在困惑中,嵩山道士寇谦之来了。他是一位有学识的道士,来到北魏王朝也是为了寻找政治依托发展道教,他看透了道武帝的心思,就以“君权神授“的观念说:太武帝是奉天承运而临世的,也就把皇帝的头衔套在了鲜卑人的头上,也就解决了太武帝的困惑。太武帝这个时候满意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北魏三朝权臣司徒崔浩,他很支持道士寇谦之,因为崔浩他是汉儒,反对佛教,那么这两个人也就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后来的一个历史性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太武帝的想法。在陕西发生了盖吴起义,太武帝御驾亲征,驻军长安,偶然在长安一寺庙中内发现:藏有大量的弓箭,矛盾等武器,还有酿酒的作坊,妇女密室,太武帝大怒以此为契机,下令灭佛。

在“三武一宗”大法难中,这是最沉重的一次。在此次大规模的灭佛中由于“监国太子”拓跋晃的极力保护下,放走了名僧师贤,昙曜等;但全国的土木、宫塔、佛像、经卷、法服器物等,全部被毁,无一幸免。这个时候佛教几乎从北方彻底消失了,但是,有一个地方在法难的硝烟下似乎被人们遗忘了,那么就是武周山的石窟,也许因为它是一个石窟,难毁;也许因为它是一个“空洞”,无需毁;也许因为鲜卑人崇拜 “大石室”不敢毁,就这样幸运的给佛教留下了一点火种。

在太武帝灭佛的七年中,北魏王朝灾难迭出:寇谦之病死了,道教后继无人。崔浩被诛了九族。太子晃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太武帝也染了重病,宫廷发生政变,北魏王朝一片血腥。

这个时候佛教的机会来了。

北魏第四代皇帝文成帝,继承了他父亲太子晃的崇佛遗愿,背弃了他祖父灭佛的措施,大力复兴佛教。其实他们三代人办的是同一件事,就是给鲜卑人寻找一种宗教文化去弥补其民族的自卑心理。当然了佛教徒经过这次浩劫以后,已经醒悟很多。接着,一个人的出现佛教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在法难中被太子晃保护下来的僧人昙曜老和尚,有一天文成帝牵着他的白马来到武周山,看到有一个僧人在那里打坐,白马缓缓的走到了僧人跟前用马嘴含起了僧人的袈裟,这也就迎合了当时马识善人的说法,于是文成帝重用昙曜和尚在武周山大规模开凿洞窟,并下令“佛如帝身”即佛陀即当今皇帝,见佛如见皇帝,礼佛如礼皇帝。为北魏自拓跋珪以下的五位皇帝各造大像一尊。于是,皇权和佛教就真正结合在一起了,这个文成帝简直太聪明了。昙曜和尚开凿的洞窟是云冈石窟早期开凿的洞窟。

文成帝的妻子是冯太后,为什么要提这个人呢?这个人真的很厉害,在北魏的历史上呼风唤雨,那么冯氏在11岁被选为贵人,15岁时由贵人升为皇后,当时献文帝拓跋弘的生身母亲李氏被赐死,北魏王朝从道武帝拓跋珪时,立下了“立太子杀其母”的规矩,意在防止母后政权专权,但并没有防止住不生太子的母后摄政。冯太后庆幸自己尚未生子,没有成为拓跋族制的牺牲品。公元465年,年仅26的文成帝拓跋浚突然病逝,24岁的冯太后痛不欲生。

在北魏的法律中有一种门房之诛的酷刑,就是一人犯罪,诛杀全族或全家,门为大家族,房为小家庭,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下诏予以废除,后来冯太后因不甘宫中寂寞,身边养了很多宠臣,献文帝觉得冯太后有辱皇家声誉,私自诛杀了冯太后的宠臣,使冯太后大为恼恨,二人发生矛盾,献文帝被迫退位,5岁的皇太子孝文帝拓跋宏即位,5岁的小皇帝,18岁的太上皇,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登基,平城时期的大同城达到极盛。北魏前期从各地迁入平城及其周围的人口达150万之多。从他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时代,北魏已经迅速膨胀为占据整个华北平原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原政权。对中国历代试图入主中原,实施长远统治的少数民族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口,统治者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继续被汉族同化,要么让汉人胡化。但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统治者只能选择汉化,这也是为什么鲜卑民族统一中原的秘籍所在啊!

公元494年,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游食者渐多,粮食供给发生困难,加之位于北疆边陲,经常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孝文帝下定决心带领鲜卑民族从平城即大同到洛阳第三次大迁徙。为了迁都,他甚至杀掉自己心爱的儿子。定都洛阳后,他恢复孔子的“素王”地位,禁穿鲜卑服,禁止30岁以下官员说鲜卑话,他自己带头改姓,将拓跋改为“元”,并鼓励鲜卑人和汉人通婚。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汉化

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就在他定都的当年,另一座伟大的石窟艺术宫殿,在几乎全国赋税一半的财力支持下开始营建,这就是洛阳龙门石窟。它是云冈石窟的续篇。北方中国的宗教中心伴随着石窟的斧凿声移到了伊河南岸。在这里,东传的北支佛教与南支一起,同中华文明发生了更深层次的碰撞,最终完成历时五个世纪的本土化过程。这个时候的佛教就成为了中国佛教。

辉煌历史的背后,有一个民族也渐渐地远去。为了缓解部分鲜卑贵族的思乡情绪,孝文帝准许洛阳的朝臣们“冬则居南,夏便居北。”这些留恋故土的鲜卑人,则成为每年来回迁徙的“雁臣”。后来,孝文帝规定,迁居洛阳的鲜卑人,死后一律葬在洛阳,不许归葬代北。对一个民族来说,祖先的坟墓是最大的向心力。随着那些雁臣的老去和新鲜卑人的成长,大同曾经的辉煌,只能在雄奇壮美的云冈石窟中去找寻了。

云冈石窟现有洞窟45个,佛教造像5.1万多尊。开凿历时64年之久,分三期工程雕凿完成即:早期初创工程开凿于文成帝时期历时约12年,代表洞窟(第16-20窟);中期成熟工程开凿于献文帝时期历时约23年代表洞窟(第5-13窟,第1.2窟);晚期衰微工程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历时约30年,代表洞窟(第21-45窟)。那么咱们今天参观的重点是第5-20窟,因为第1-4窟几乎风化殆尽,第21-45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当地的达官显贵,王公贵族,善男信女为自己祈福所开凿的洞窟,大家想想看,皇家洞窟都没能逃过岁月的无情,何况这些洞窟呢,所以剩下的洞窟留给大家自己参观吧。好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云冈石窟景区停车场了,车子停稳以后请大家把贵重物品随身携带,带好必需品,咱们现在就去看看这座雄伟的皇家洞窟。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云冈石窟了!从2008年起,云冈石窟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治理区域达224万平方米,总投资概算约17亿元,其中核心景区概算约5.6亿元。经过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云冈大景区,在规模上突出了皇家园林和佛教胜地的恢弘气势。重新营建的新景区包括:地堡式游客服务中心,“昙曜广场”,“礼佛大道”,“帝后礼佛图”,“山堂水殿建筑群”,演艺中心和陈列馆。和主石窟群组成串联式游览路线,形成新的云冈石窟国际型大景区。

我们在通过地堡式的游客服务中心之后,首先来到的是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昙曜广场。我们看到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雕塑,是为了纪

念北魏高僧,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而建。这尊塑像是由南京大学雕塑学院吴为山院长设计的巨型雕塑。

穿过这道山门,我们看到的是两列吉祥庄重的13对千佛列柱组成的礼佛大道。六牙白象承托着八棱神柱。在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最下层我们看到的北魏鲜卑族的供养人形象,他们身着鲜卑族服饰,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健壮的白象有六个牙齿,因为在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祖是乘着六牙白象投胎的,而且“六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六个达到觉悟彼岸的方法。佛柱上端还可以看到形象刻画逼真的“侏儒力士”,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八角列柱的壁面上刻满佛像,周边还有很多的装饰纹样,我们可以看到波斯的忍冬纹。忍冬,又名“金银花”,因冬季不凋,故名忍冬。由于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象征生生不息的旺盛的生命力,佛教中称其为宝花,在中国早期石窟中有很多体现。另外还可以看到礼佛大道的路面上刻满莲花纹样,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寓意庄严素净。让我们脚踩莲花,虔心礼佛,去往佛国净土,一花,一叶,一菩提。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0351-2725235

咨询热线: 0351-2725236

24小时值班电话 13633477266

24小时值班电话 13934549520

山西旅游客服1 

山西旅游客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