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的价值所在 [上一篇]

[ 2013-10-17 23:34:00 | 作者:liao-bb | 出处:原创 | 天气:无天气记录 ] 字体:

[img]/member/2023/blog/2008-3-10-14-45-24.jpg[/img]

鎏金腰带(1987年出水)



   1987年,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用抓斗从“南海Ⅰ号”上抓出的文物中,有200多件精美的完整瓷器。2002年,“南海I号”水下考古队更是在船体上约4平方米的范围内打捞出6000多件精美绝伦的文物。据推算,“南海Ⅰ号”上各类文物可能达到6-8万件,按国际拍卖行情估算经济价值巨大。
  
  然而考古人员的关注点却不在此,且不说这些文物绝不允许拍卖,仅从这条沉船隐含的文化信息看,其文物考古价值也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南海Ⅰ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搭载的文物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采用整体打捞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以期获得更系统、更科学的资料的根本原因。



石刻观音坐像(2007年出水)




  作为人类航海活动的古代遗存,“南海Ⅰ号”有着明确的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木质船体虽然自然的氧化作用在短时间内不足以让木质沉船“消失”,但一些海洋生物(最常见的是船蛆、藤壶)却可以迅速地“吃光”整条船舶,除非沉船埋藏环境特殊,比如沉没在寒冷水域或者沉没后很快被淤泥所覆盖。因此,我国发现的两宋时期的海船资料十分稀少且木质船体破坏严重,保存最好的福建泉州的后渚沉船残长24米、深不足2米,船舱只留存了少量文物。比较而言,“南海Ⅰ号”保存得比较完整。考古资料表明,这条沉船现存长度30.4米、宽9.8米、型深超过4米。沉船上甲板的外轮廓基本完整,上甲板及其以下部分保存得相当完好。即使放到全世界的范围内来衡量,像“南海Ⅰ号”这样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的12世纪初期沉船也是绝无仅有的。
  
  船载货物“南海Ⅰ号”是一艘进行远洋贸易的南宋早期商船,船内装满了大量的外销货物,其中以各类瓷器和金属器最为丰富。中国的瓷器生产一直以历史悠久、工艺绝伦和制作精美而闻名于世。除了品质超卓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外,宋代的民间瓷窑的产品同样精美实用且产量极大,在海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料记载,宋代外贸商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以下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南海Ⅰ号”也不例外,船上装载的瓷器同样品样繁多、数量可观,至少包含了来自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和磁灶窑等四大不同窑口的产品。
  
  景德镇窑瓷器胎白壁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俗称“影青”,具有晶莹碧透、色泽如玉的外观效果。“南海Ⅰ号”上的景德镇瓷器多见芒口枝瓣纹碗、深腹印花碗和花口盘等,瓷器内壁有阳文印花,花纹风格多样。龙泉窑的白胎青瓷“如玉似冰”,呈“千峰翠色”。这部分瓷器多为碗、盘、碟等,表现为敞口、花口、葵口和菊瓣等各异造型。如果只计算个体数量,目前出水的“南海Ⅰ号”瓷器中以来自德化窑的产品数量最多,形态也最为多样,个体较大的有大口碗、盖碗以及球腹、瓜棱和六棱形执壶等,小型器物包括各式粉盒、罐和瓶等。瓷器表面的釉色青中带白、白中泛青,装饰纹样多为花卉、卷草或云纹图案的阳文印花,少数为刻划的卷草等。由于德化窑的瓷器都是为了进行海外贸易而生产,因此目前该窑的瓷器在国外大量发现而国内却相当稀少。船货中福建磁灶窑的瓷器为颇具特色的低温绿釉产品,个体一般较小,葫芦形瓶、玉壶春瓶和荷叶形碗的造型借鉴了德化和龙泉窑的特点,花口小碟的形态和纹饰具有异域特点,模仿金属制品的风格明显是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
  
  金属制品也是宋代海外贸易中的大宗输出产品,铁器可以算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形态不同的铁锅和铁钉深受海外消费者的欢迎。
  
   “南海Ⅰ号”上发现的铁锅分层套叠,以篾片包扎后上覆以竹席等物,部分铁锅在出水时仍光泽如新。铁钉为长约20厘米的铲钉,捆扎整齐后堆放在船甲板上。“南海I号”上可确认为货物的金属制品还包括铜环、铜珠、锡盒,甚至半成品的金器等。
  
  此外,精美的漆器和大量的铜钱也应该列入船货的名单之内,目前仅在沉船周围就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铜钱。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货泉”,最晚的为南宋初年“绍兴元宝”。虽然铜钱在两宋时期属于对外贸易的违禁物品,但是海商私自挟带作为硬通货的中国铜钱出海进行商贸的现象并不罕见。
  
  其他物品航行于大海上的船舶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沉没的船舶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保存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信息。现在,考古人员只是在“南海Ⅰ号”船舷外侧就发现了大量的船上人员的生活用品,既有如鎏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石雕观音之类的装饰品,还有如木梳、铜镜、石枕之类的日用品,也有如磨光石斧之类的“古玩”,甚至还见到了眼镜蛇头骨和多种不知名的植物果实。鎏金腰带长1.7米,重600多克,制作精美、风格独特;鎏金龙纹饰件从造型到纹饰都十分精细。这样两件文物的造型、纹饰都显现出强烈的异域风格,结合眼镜蛇骨的发现,不排除“南海Ⅰ号”上有富庶外商随行的可能性。虽然沉船上现在发现的生活用品在数量上都较为零星,但都是鲜活的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成为揭开两宋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画卷的重要资料。
  


锡盒(2007年出水)



  虽然不像庞大的船体、精美的瓷器、灿然若新的金饰那样吸引大众的眼球,“南海Ⅰ号”也同样是保存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的宝库,为研究和展示两宋时期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提供了有形但无价的珍贵资料。
  
  造船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术在两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船舶个体大小、设施装备和制造工艺在全世界均为首屈一指。宋徽宗(公元1100-1125年)在位时已有了由神舟、客舟组成的大型政府远洋船队,按文献中客舟可载两千斛粟而神舟三倍之的记载换算,客舟、神舟的载重量将超过120吨和360吨,船长可达40米以上。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只有我国才有能力制造出体形如此巨大的远洋船舶。然而,文献中宋代造船资料的匮乏造成学术界对于宋船工艺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后,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几条宋船资料的初步研究,总结了两宋时期造船技术的若干先进性:包括船型的结构与选材,外舷板的鱼鳞式搭接、水密舱和平衡舵等技术的广泛使用。不过由于这些宋船实物保存不佳,致使船史专家对于宋代造船技术的认识并不充分。作为保存相对完好的南宋早期普通商船,“南海Ⅰ号”是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珍贵实物,从船舶的船型结构、木材选择、加固和密封技术、附属设施等方面提供了探索宋船制造工艺的系统资料。
  
  航海技术先进的造船技术是远洋贸易的基础,高超的航海技术才是征服海洋的保证。两宋时期我国远洋航行的空间范围远胜以前历代,近达日本、朝鲜、东南亚,远至印度、西亚,甚至东非,在航海技术上也发展出一整套成熟的定位和驾驶技能。根据宋代的文献和古船实物分析,已知当时的航海者对于测深定位、潮汐预测、驶风和导航技术、水浮式罗盘和量天尺定位等技术已有了娴熟的掌握。考虑到“南海Ⅰ号”结构状态的完整性和保存条件的优越性,可以毫不夸张地预测,针对其船体结构(如船形、龙骨形态等)、航行属具(如桅、帆、舵等)和船载文物(如碇石等)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推进造船术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必然会加深对当时航海技术内涵的认识。
  



德化窑宋青白釉执壶(2002年出水)




德化窑宋青白釉四系印花罐(2007年出水)

分类:南溟奇甸[相册] | 评论:3 | 引用通告 | 阅读次数(1866)

Tag:相片 照片 摄影

暂时没有回复

验 证:  

标 题:

内 容:

导航

归档

我的简历

  • 昵称:liao-bb
  • 注册日期:2006年04月15日
  • 城市:海口

公告

欢迎各位朋友有空来此坐坐,在此您绝对能享受到一顿关于海南旅游及购物娱乐的饕餮大餐,它不仅能给您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还给您的视听感官带来无与伦比的享受。如欲了解更多资讯请垂询 0898-66669229 达成商旅-助您到达成功的彼岸......

海口达成商旅服务中心---荣誉奉献

最新回复

  • 暂时没有回复

统计

  • 访问人数:1423589 人
  • 创建时间:2006年04月15日
  • 发表文章:285 篇
  • 上传相片:202 张
  • 回复总数:0 篇
  • 阅读总数:709059 次